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范文

2017-03-28

在教学中,我既注意学生的听、说、读、写;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学习说理写作方法;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范文,望大家喜欢。

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范文一

从“杜郎口”回来,学校上下达成了共识--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我对“动”的理解就是让学生们动口说、动手写、动情演,然而怎样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说、写、演,这就得看老师的“手段”了。以下就是这堂课中我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以情引情

以前我班学生就有过写诗的训练,在上完舒婷的《致橡树》后就有了创作爱情诗的欲望,学生们提出要评选出最佳作品,当时戴晶晶的《爱不只是紧紧拥抱》和艾勇的《致爱人》两篇比较出色,然而我一直没有公布结果,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展示同学的优秀作品,于是和两位同学偷偷地商量,由诗作者自己朗读,配上画面和音乐制作成视频。我把这个环节作为了这单元最后一堂课的导入,果然美丽的画面、悠扬的乐曲、优美的文字、深情的朗读的感染下,同学们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一下子就开启了学生情感的门扉,以情引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艾勇和戴晶晶两位同学来说,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如此完美地呈现出来,既新鲜又自豪;对于其他同学来说,希望自己的作品也有如此呈现的机会,羡慕之余也暗下决心。这个环节既起到了激励作用,同时也为这堂课的“拓展”环节作了铺垫,希望同学们充满热情地参与到“续写”训练中,“续写”训练结果非常成功。(后详述)

二、创设平台,以生为本

这篇课文的童话故事中蕴含大量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反复推敲,一般老师都指导学生先找上帝三次来到人间看到什么情景,他是怎么表现的?然后探讨上帝为什么这么表现?通过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进而把握“爱情的真谛”。然而,我认为初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该尽量让他们在课堂上不受约束地去探究、去思考,学生自己找寻到的关键语句才真正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问题,为此我要求学生以“令我感触最深的语句是……因为……”这样的格式自主圈划关键语句进行“赏析”,同时考虑到班级学生差异很大,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也允许学生选择“质疑”方式,同时又为学生们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在小范围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全班交流打下基础。结果在全班交流时,同学们畅所欲言,如张文倩同学找寻到了“人就成了地球的上帝了”这个重要的句子并且采用“比较阅读”方式,在文中找到了与之形成对比关系的语句“一个人不能擅自创造连他自己也没有见过的东西”,在同学们的相互补充中充分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力量迫使上帝放弃了对人类的控制,因为有了爱情人类才主宰自己的命运和生活;又如黄凤珠同学质疑:为什么既然童话故事说的是爱情为什么描写上帝三次人间看到景象?同学们通过讨论得知,上帝描绘的是人类的温馨、美好、快乐的生活场面,而这一切都是爱情造就的,所以自以为万能上帝那么恼怒,进一步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强大;王成琦同学质疑:为什么上帝第三次来到人间后沉思着离开?……学生的反映证明了,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充满活力的。

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范文二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在拓展环节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童话故事进行续写训练。既可从学生的练笔中了解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又可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堂课我在“初读课文”环节中,设计了一个问题“童话故事中,作者三次叙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关注到三次叙事的结构相同(上帝来到人间看到的情景,上帝与大天使的对话,上帝的态度);在“品读赏析”环节中,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读赏析,感受作者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含义的方法,这都是为“拓展环节”的续写做准备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写的过程中有例可仿,有法可循。最终学生作业的质量也反映了以读促写的优势:一学生的结构非常清晰;二学生的作品并没有向我想象的那样写“上帝留在地球找寻自己的爱情”,全班除了一位学生有这样的思考以外,其余学生都延续文本原本的特点,为爱情增添了其他内涵:爱的延续、永恒的信念、永远……现摘录部分学生的创作:

张文倩:……上帝和大天使再次来到人间。这会,上帝没有看见那个男人,看到的是两座紧挨着的坟墓,目前的石碑上刻着:今生来世,永不分离。上帝问大天使:“这也是爱情吗?。”大天使回答道:“是,那是永远。”……

顾赟:三年后上帝与大天使再一次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地方,他看见那个老头曾经住的地方耸起了一座青山,丝绸版的溪水温柔地环绕在山间的缝隙中,相互依偎着享受着天地间的幸福。远处不时传来一阵阵嬉笑,一对对充满生机的年轻男女倚着这迷人的山水尽情玩耍。上帝问:“这又是什么?”“这……”大天使还没回答,上帝自言道:“这是爱的传承吧。”上帝认出了这些男女,它是自己创造的男人和女人的后代,同时他们也传承了一颗充满爱的心。这是,天边挂起了一条彩虹,上帝和大天使都笑了,有了爱的地球是幸福的家园。

艾勇:……麦田里,姑娘给小伙擦汗,小伙则以微笑回应,在他们的眼神中,依旧充满了那种无以伦比的美和力量。上帝对大天使说:“爱是一种好东西,我将会赐福给所有会爱的、拥有爱的人。我要派遣我的爱子耶稣也来学习爱,学会爱,然后撒播爱。”

蒋慈威:……虽然人间灾难蔓延,痛苦横行,但是人类手挽手,你望着我,我望着你。上帝在男男女女的眼中看到更为强大了美和力量,让上帝都敬畏三分。上帝摸摸唇下的胡须似乎若有所悟地问:“这又是什么?”“这是希望。”大天使回答。“希望?它能摧毁灾难,甚至将将人从死亡边缘拉回,太厉害了!”这会上帝带着敬意离开了地球,因为人类是战无不胜的。

这节课不足之处为:

1、前面的节奏稍显拖沓,致使后半部分未能按计划全部完成,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注意节奏的控制

2、朗读要求是能传情达意,朗读的目的是进一步正确把握文本蕴含的情感,然而本节课虽然也有朗读,但是由于老师没有注意朗读的要求,给人的感觉学生只是走个读的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朗读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本身要明确教案预设的目的,不至于白白浪费有效资源。

3、“品读赏析”环节中,虽然要求很清晰,但是由于导向不清,在一位学生质疑之后致使原先准备“赏析”的同学也全临时换成了“质疑”。

给女儿的信教学反思范文三

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上这节见面课的。一来我刚调到新的学校,对环境还不太熟悉;二来我几年没带语文了,任教学科改来来去,似乎对语文教学的套路又陌生起来;三来我家乡方言重,勉强说普通话又很不自然,而我总想让课堂显得自然亲切,不故意雕饰,不为了公开课而公开课。于是,我在接到学校上见面课的通知后,对文本和文本所延伸出来的知识作了大量的准备。

本文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深奥又简单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选择回避、敷衍,也没有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去阐释爱情的真谛。由于这篇课文是篇略读课文,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我们不可能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因此采用学生自学与研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老师适当提示。课前,我利用朝读布置学生自己查找作者的简介,自己熟读课文,掌握课文的生字词,并且要求他们自己搜集有关爱情的故事、古诗、名言警句。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对于爱情这种既神秘又敏感,既好奇又困惑的情感,如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会产生早恋等不良现象。因此,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快乐幸福的人生”上,通过课前一系列的问题突破重点:如你了解童话中的爱情故事吗?你敢描绘一下你心中的爱情吗?你能说出历史上几个著名的爱情故事吗?本课的难点是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理解爱情真正的内涵。在难点的突破上,针对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又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对早恋的敏感,使他们不愿就这一话题发表看法。课中,我们只能及时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从身边最亲的人父母身上认识什么是爱情,名人又是怎么理解爱情的,这些活动中,去突破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必须是在对文本的把握和解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对文本的轮廓有个了解,对作者层层推进的写作有个了解。文本中的故事就是上帝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种不同的东西,彼此都有联系,他们共同来解释“爱情”。我用“读了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问你的父母,可能得到的答案是什么?”从而引出“文中作者对待女儿的问题的态度如何?”“作者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了自己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丽娅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这说明了什么?”“五十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在文本的解读和把握上,我认为至少要达到这么一个标准,就是学生闭上眼睛要知道文本的大致内容,能够把全文写了什么清晰地说出来、回忆得出来。课上,我把对文本的把握的几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一目了然。也可以说,这些(包括课前要求预习达到的目标)是这节课最起码要掌握的知识。

另外,课上,我试图极力通过一些有关爱情的资料,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深化与拓展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大胆的讨论,引导他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反正,这节课是这么设想的。至于课上对课堂的把握,有没有达到预期的设想和效果,我总感觉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开始讲爱情故事这个环节,也许学生不敢说,不能大胆的说,用的时间太长;还有起初的“童话中的爱情故事有什么内涵?”这个问题放在开头,我是想通过学生熟知的童话感知爱情,突破重点的学习。但由于我对班上学生的学情认识不足,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陌生,觉得这个问题太难。这些都影响了后面的教学,特别是影响了后面对早恋问题的讨论,后面的探究显得十分仓促,这些都是很明显的问题,听课的明眼人一看就能得出来。并且上完课就能够感受出来。至于评课中有人说的“到底是把文本的探究和学习语文知识放在第一位,还是把探究爱情的真谛放在第一位”这个问题是个老问题了,探讨了很多年,各科教学都有这个疑惑。我还是那句话,对文本的把握要到的要求是学生闭上眼,大致能勾勒出故事的情节即可。一节课也就40分钟(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每节课40分钟),如果面面俱到,什么都只能是蜻蜓点水,反而把握不住教学的重难点,这又是何必呢?仅是演给观众看而已。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