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宗教概论论文

2017-06-13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中外宗教概论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中外宗教概论论文篇一

通过对比中外大学生宗教信仰差异来引导我国宗教健康发展

【摘 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文化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总的来说,它起源于原始社会中的自然压迫和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但随着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发展,不同的宗教却在各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完全不同的作用。文章旨在以中美两国为例来研究宗教信仰(尤其是基督教)与大学生生活的相关性,找出宗教信仰给中外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并进一步总结出更好地引导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中外对比;对策

一、中外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状

(一)中国

总体来说,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强调思想解放,并且将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中国共产党对宗教问题的长期基本政策,但中国作为一个奉行无神论的国家,信仰宗教的人口比例可以说始终居于世界较低水平。但2001年以来,高校宗教升温现象逐步引起了重视,据统计,各高校学生有宗教信仰的占3%~20%不等,并且这个比例呈日益上升的趋势,总体呈现动机多样、大多皈依基督教等特点,校园内外的传教活动也有明显的增强。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大学生在逐渐把宗教信仰吸纳到自己的生活中,制造出一种“宗教热”的现象,但实际上,学生信教的原因各不相同,除少数受家庭、民族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之外,其他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信仰都是浮于表面的。北京邮电大学通信专业大四的学生周立在接受调查时曾表示,“我并不认为自己虔诚,至今还没经受洗礼。”事实上,这种想法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今,一方面是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给想要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学生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机会;另一方面是中国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竞争的增大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面对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会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寻求心灵寄托,这时传播范围广、浅显易懂的基督教无疑成了最佳的选择。但对于这种选择,学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去信仰和皈依,其实是值得考量的。

(二)西方国家

众所周知,对于大部分西方人来说,宗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人曾提出过疑问:西方的科技如此发达,按理说他们早就应该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为什么依然有大量的西方人信奉上帝与天堂?的确,随着科技的发展,西方人信教的比例开始呈现下降趋势。美国人权大调查2011年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有19%的美国人不再信仰宗教,这个数字高达20年前的3倍之多。但总体上来说,大部分西方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与宗教息息相关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宗教对于他们来说,更多地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就像中国人尊崇儒学一样,是一种沿袭下来的习惯。他们不仅本身信仰宗教,更有意地把基督教推向世界。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中美两国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状是带有一些相反趋势的:中国表面上开始信仰宗教的学生比例日益攀升,但由于信仰动机的多样性,他们的信仰往往不是纯粹的、深入的;而美国随着科技进步,虽然信教的大学生比例略有下降,但宗教却是切实地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并对他们的思想、行为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宗教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实际作用

(一)中国

可能上述关于我国大学生信教现状的分析会让人觉得,既然很多大学生对宗教的信仰并不纯粹,我们就没必要过多的插手,等他们劲头过了“宗教热”自然也会平息,事实上并不尽然,这一现象恰恰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问题。正是由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于是他们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接触宗教,寻求寄托,一旦发现宗教中的某些观点与他们自身的感受相契合,他们便极易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这无论对他们个人,还是对团体、对社会,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1.对大学生个体的影响。首先最为明显的一点,是他们自此找到了精神寄托,这样的益处是之前对这个急速变化社会的不适应感或者对学习、经济各方面的压力感会有所下降,通过信仰宗教,了解一些比较神圣的东西,也可以让他们浮躁的心有所沉淀,这在稳定大学生情绪、解决心理问题等方面是很有帮助的。另外,大部分宗教都宣称自己进行的是“善”的事业,劝善行善,利己利他,宗教与道德的混同,对一些具有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的大学生也有吸引力。2011年针对兰州部分高校进行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自杀几率已经达到了同龄人的2~4倍,(大学生自杀研究报告)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其实非常弱,通过信仰宗教可以让他们暂时逃避现实的压力,逐渐稳定下来,不作出伤害生命的行为。但这不排除会有人因为过度沉溺于想象中的世界,追求自由安逸的天堂,而荒废学业,排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更为严重的会把宗教作为一种政治工具,企图利用宗教来对政治生活施加影响。

2.对大学环境的影响。在宗教与教育的关系上,我国《宪法》在确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明确规定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制度,但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仍都有自发成立的宗教组织,许多高校新生表示,刚入学时就有高年级学生进入宿舍询问是否有信仰基督教的同学,并希望激发新生兴趣来壮大他们的队伍。也曾有多名网友反映自己时常会收到基督教徒的短信,询问学生是否有时间去参加他们的聚会。由此可见,学校内部的宗教活动,是比我们想象中频繁的。这样把有宗教信仰的同学聚集起来,在某些程度上的确有利于活动的一致性,比如作为慈善的一个重要渊源,宗教徒往往能够在一些捐款活动中十分有秩序地聚集在一起筹集善款,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也有利于强化道德观念、继承传统文化。但与此同时,中国民族报曾刊登过一篇名为“校园不是传教之地”的文章,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文章中提出,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英语角”有一块写着“不得进行传教活动”的标牌,校方表示,这是学生意愿的体现,英语角作为学习的地方,出现频频的传教现象,有些甚至还用比较突兀的方式,这引起了广大学生的反感。这也体现出由于校园内传教活动的不合理性,其实宗教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环境。 (二)西方国家

宗教在西方国家有着相当稳固的根基,而美国作为一个成立较晚的国家,更是吸收了西方宗教的精华。可以说,多年前美国对于多个种族的整合,就是立足在基督教基础上的,由此基督教也成为了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人的生活与基督教息息相关,在他们看来,宗教不单单是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它已经切实地融入了国人的生活,能够为他们提供精神和物质上实实在在的帮助。据统计,美国的学生有11%就读于私立学校,其中教会学校能占到85%的比例,许多美国孩子从小就接受宗教教育。像旧金山大学、圣路易斯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都是一些为实现宗教目的建立的大学。在当今的美国大学里,很多学生都会选择宗教课程,积极参与宗教活动,而校外的教会也会在校园里成立专门的宣传机构,来引导学生宗教活动的正常发展。这一系列的活动,早就已经深深渗入大学生的生活,引导着他们的价值观,在协调人际关系、处理工作等方面都发挥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对于美国大学生的作用是全面而深入的,宗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着美国人个人和家庭的生活。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宗教在中美大学生发挥作用的差异如此之大,其根源在于宗教在两国的根基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导致了两国人们对待宗教的价值观的差异。美国人对宗教的信仰有稳固的根基,在多年的宗教事务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他们的宗教活动会更有组织、有秩序,发展的也较为顺畅;我国则不然,基督教对于我们而言更多的可以称之为“舶来品”,对于宗教活动我们缺乏合理的引导,使之长期处于自发状态。这种差异恰恰决定了对大学生宗教行为适时加以引导的必要性。

三、对大学生宗教行为加以引导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纾解机制

如上所说,在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难以承受心理压力而寻求精神寄托,这就需要高校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大学生心理状况变化,在源头上为学生寻找其他的解压方式。如我校每年都针对新生展开心理状况调查、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平时发放心理调查问卷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成立心理咨询室、每个宿舍设立心灵护航员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用这种方法来营造一种积极健康的学校氛围,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及时排解学生的焦虑和压力,增强抵御困难和压力的能力,塑造更为健全的人格。

(二)端正学生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宗教

马克思曾经说:“宗教是阶级社会中人民的鸦片”,有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单纯地认为信仰了宗教,就可以获得心灵的满足。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鸦片”这个词,它短期内是有镇痛的作用,但长期使用就会麻醉人的神经。在当时那个时代,马克思作为一个绝对的无神论者,很明显是反对宗教的,如今我们全球化日益推进,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对宗教的认识渐渐不再那么偏激,但这也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大肆宣扬宗教。并不是说信仰宗教是一种错误的行为,只是我们需要明白,相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宗教毕竟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学校应采取正面引导、科学教育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理性认识宗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大学生的心中有一把尺,要理性地、有原则地认识宗教,即使选择了信仰宗教,也需要分清主次,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储备足够的知识以备将来之用,而不是整天沉溺在宗教的世界,相信上帝、救世主之类比较虚幻的东西。

(三)有针对性地引导宗教活动正规化,警惕外部非法势力的入侵

很多外部势力尤其是境外势力一直把大学生作为宗教渗透的重点对象,因为大学生社会阅历不深,虽然掌握着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对于宗教了解却不多,再加上年轻人都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所以很容易受错误思想的影响,误入信仰的歧途。境外非法势力正是把握住了当代大学生的这一特点,想深入学校拉拢更多的信教徒。学校可以适当地对校内宗教团体进行介入,为他们安排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开设一些关于宗教的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宗教。对于那些宗教思想并不根深蒂固的,可以通过加以劝说引导,介绍他们参加各类社团组织,让他们接触一个更丰富的社会,从而减少对宗教的依赖;而对于那些对宗教深信不疑的同学,老师则可以对他们的宗教活动进行考察,加以规范,及时了解是否有外来势力干涉校园内部的宗教活动。总之,学校可以采用合理的方式适时地对学生的宗教活动进行指导,使学校的宗教活动朝着合理化、常态化发展,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借鉴西方经验,结合我国实情,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宗教文化

如上所述,西方高校的宗教发展可谓是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尽管中美的国情具有相当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借鉴其中的合理成分。西方国家对宗教采取的是保护和支持的态度,并日益出现了“宗教世俗化”的趋势,对于我国来说,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尤其对于那些不信仰宗教或者不深入信仰宗教的人,我们可以尝试追求“马克思主义世俗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深入人心,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服力,使更多的人增加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对于那些有浓厚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我们可以吸收西方国家较为成功的做法,如实现“宗教道德化”,把宗教与社会慈善相结合,以更好的促进宗教事业的发展;再如,在高校内成立一些正规的宗教组织,并使之与社会接轨,引起社会各类人员对高校宗教信仰的关注与重视,使我国宗教更加健康、稳健地发展。

总的来说,尽管如今全球化使各国的文化出现融合的趋势,但国情的差异使得中美两国宗教在大学中的发展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势。我国作为一个信仰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国家,在根本上还是要大力宣扬科学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但宗教的力量同时不容忽视,因此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引导,并借鉴西方国家高校的成功经验,使我国大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宗教,并且让宗教在我国高校有组织、有纪律的发展,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并努力构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尤其是高校宗教文化。

参考文献

[1] 叶林.大学生基督信仰调查[J].新世纪周刊,2009(29).

[2] 梁晓丹.西方宗教信仰对高校信仰教育的启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3] 杨芷英,李桂莲.西方宗教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伦理学研究,2003(2).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中外宗教概论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