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古诗文解题方法
初三语文的古诗文解题方法都有哪些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三语文古诗文解题方法,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三语文古诗文解题方法:内容探究
探究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近几年出现的探究性试题,总的来说,都表现为引导考生利用现有的材料,结合生活、社会实际,对文言诗文进行探究。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其实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个性阅读能力。
根据命题情况来看,在题目设置上,大都采用问答题的形式,重视考生谈出自己的个性阅读,包括文言基础、阅读、表达、思维品质、思想境界等方面的能力;题型主要有主旨理解、问题探究、思想境界分析、寓含哲理探析、写作用意领悟等。
初三语文古诗文解题例题: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2008年甘肃金昌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是一道问答题,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探究,找出其蕴涵的人生道理。古代诗歌中许多优美诗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结合现实的生活,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推理,赋予这些诗句以新的内涵和意义。这种题目不同于概括之类的试题,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一定要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境的细心体察,包含着一路珍重的殷勤祝福。
例2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罴①说
柳宗元
鹿畏 ②, 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罂火④,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 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⑤搏⑥挽⑦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①罴(pí):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 (chū):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③寂寂:悄悄地。④罂火:用瓶子装着火。罂,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捽(zuó):揪住。⑥搏:搏击。⑦挽:拿来。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008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道简答题,要求说出材料所寓含的道理。材料来自课外,首先要疏通词句,读懂全文,认真分析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同学们首先要明白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往往在篇末点明寓意,因此找到点明寓意的关键句便握住了答题的钥匙。上文的关键句即“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如能结合上文,准确理解此句,再将其加以引申,推及一般,则其道理便不难得出。
答案: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或: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学无术、缺少真本领的人。这种人虽然能依靠欺骗手段蒙混一时,但在紧要关头难免原形毕露,最终害了自己。)
例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误 认
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释】①卓茂:人名。②公:对人的尊称。
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 。
(2008年上海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是一道填空题,要求回答文中人物问话的用意。大家都知道,问话大凡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有的问话还具有言外之意,需要根据人物问话的情景认真揣摩,理清问话的意图,切忌只从表面去寻找答案。这道题中,卓茂问对方丢马的时间,是想以此确认马的原主。
答案:想确认马是谁的
答题方略
如何解答好内容探究类试题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清题意,把握要点。题意是答题的方向,只有方向对头,才能接近成功的目标,否则,答案与问题就会风马牛不相及。
2.扣住文本,有的放矢。任何个性阅读都不能够脱离文本,观点来自文本,不能海阔天空地随意发挥。
3.观点明确,具有探究意味。由于回答这类题字数要求不多,一般150字左右,绝对不能写太多的闲话。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门见山,直接入题。观点还必须具有探究意味,这样,才能体现出考生个性阅读的意义。探究意味的得来,就是通过个性阅读,对作品丰富意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4.结构完整,表达充分。解答时必须周密思考,审慎落笔,要做到有头有尾。
请看下面例子。
例4 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后面题目。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 。
(2008年湖北潜江等地中考试题)
方略:作者都想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只不过有的表达得含蓄,有的表达得直白,有的表达得委婉,有的表达得张扬而已。把握诗歌主题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题目切入。诗歌的题目往往能揭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这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2)抓诗中关键语句(结句、诗眼),因为它们一般最能传递作者的情感。(3)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4)归类整理。诗歌有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哲理诗等,同一类诗歌其主题往往大同小异。
回答上面这道题,最关键的是找到词眼(也就是这首咏史诗的咏叹之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前面是描叙与想象,到词末,作者发出对历史改朝换代的感叹。
答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能力演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说说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曲江(其二)
杜甫
朝回①日日典春衣②,每日江头③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④,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⑤深深见⑥,点水蜻蜓款款飞⑦。
传语⑧风光共流转⑨,暂时相赏莫相违⑩。
【注释】①朝回:退朝回来。②典春衣:典当春衣换钱买酒。③江头:曲江边。④酒债寻常行处有:饮酒欠债已是常事,所到之处欠了不少酒债。⑤穿花蛱蝶:蝴蝶恋花,飞来飞去。⑥深深见:忽隐忽现。见即现。⑦款款飞:忽上忽下,从容自在地飞。⑧传语:请转告。⑨共流转:一起游玩。⑩莫相违:希望春光不要抛人而去。
【助读】诗人于安史之乱后重返长安,仍然担任左拾遗(谏官)的职务,但当时唐肃宗及大臣们满足于既得的胜利,朝廷弥漫着一片苟且偷安的气氛。诗人眼看朝政腐败,遍地疮痍,自己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于是写下了此诗。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说说它寓含的哲理。
卞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两虎方且③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④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⑤。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两虎之功。
(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注释】①卞庄子:一作管庄子,传说为鲁国勇士。②馆竖子:指童仆。③方且:正要。④从:由;伤:指伤虎。⑤立:站立;须:等待。
【助读】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呢?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分析矛盾,利用矛盾,把握时机,有智有勇,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语“坐山观虎斗”即出自此处。
内容探究答案
(一)全诗十分真实地反映出诗人境遇的恶劣和内心的痛苦,他不过是以寻欢买醉、自我排遣的方式抒怀罢了。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穷愁潦倒、满怀忧愤的诗人的悲剧形象。(二)利用矛盾,方能分化敌人。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我们不论做何事,都要做到客观冷静、总揽全局,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