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专题导游词3篇

2016-12-02

山西地形地貌复杂、河流山川众多,其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5处,具有较高价值的自然旅游资源。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山西专题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山西专题导游词范文1:阳城县

阳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8镇,17乡,501个行政村和2689个自然村。总人口40万人。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战国时迭属韩、魏。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25),封邓鲤于泽,为侯国。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废侯国复县。北兴安二年(453),县治由泽城迁往今县城。孝昌元年(525),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唐武德元年(618)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改濩泽为阳城县。天祐二年(905),复称濩泽。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复易名阳城。金升阳城为 州,元中统元年(1260), 州复为阳城县。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工业有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6个,二轻企业22个,乡镇企业125个,村办企业607个。支柱产业有:冶炼、铸造、建材、化工、机电、缫丝、饮料、厂丝、等,主要产品有:原煤、生铁、铸件、日用陶瓷、建筑陶瓷、水泥、碳铵、卷扬机、二化等。1998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11.3亿元。 农业支柱产业有:种植、养殖、畜牧、蚕桑、林果、农副产品加工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棉花、油料、麻、烟叶。蚕茧年产2000吨,居华北之首。1998年,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2.9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541元。

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阳城经济、政治和社会各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阳城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展望未来,阳城前景无限光明。阳城人民将全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彻底摆脱资源型经济的束缚,求得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的同步提高,预计到2002年,随着城市建设、公路建设及科教卫生文化旅游等各项社会事业和发展,不久的将来,阳城一定会成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强县、文化大县和旅游名县。

山西专题导游词范文2:高平市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南边缘,东与陵川县接壤,西与沁水县毗邻,南连晋城市泽州县,北靠长治,长子两县。东西长41.2公里,南北宽37公里。辖3个办事处,7个镇,15个乡,17个居委会,465个行政村,692个自然村。总人口47.8万人。 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为长平,初属韩,后属越。长平之战后秦置高都县。两汉至两晋均为泫氏县。北魏和平五年(464)改泫氏县为元氏县。永安二年(529年)改置建州,设长平郡,领泫氏、高平二县,高平之名始于此。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改高平县为平高县。北齐末又改为高平,泫氏县并入。唐武德元年(618年)于长平置盖州(今高平米山镇),贞观元年(627)废。

之后,高平归属屡变,县名无改。1943年曾将高平东南部划陵高县,抗占胜利后仍归属高平。1958年,高平并入晋城县,1961年恢复高平县。1993年5月撒销高平县,设立高平市;辖区不变。1994年初,撒销城关镇,分设东城区、北城区、南城区3个街道办事处。 高平市的版图接近正方形,东、西、北三面环山,状如簸箕,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点为市境东北与长治县交界的金泉山,海拔1391.1米;最低处为河西镇杜村,海拔800米。境内大小河流30余条,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丹河、许河、大东仓河、小东仓河、东大河、永录河等6条。地表水年平均流量3888万立方米,地下水1.49亿立方米。

全市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9.8℃,年平均无霜期为177天,年平均降水量为607.3毫米。全市土地总面积148.7万亩,其中耕地58.65万亩,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坩土、铝土、硫磺、石灰石等。含煤面积271平方公里,地质储量约为161亿吨,已探明储量30亿吨。铁矿储量约1.8亿吨,多为“鸡窝矿”,适于手工开采。硫磺储量约为5.5亿吨。 工业支柱产业有:煤炭、冶炼、化工、食品、建材,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生铁、水泥、铁矿石、铸铁管、化肥,变压器,糠醛,紧固件,棉布、家具、饮料、合成氨、农用挂车,工业链条、散热器、花岗岩板材等。1998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8.54亿元。

黄梨饮料等名牌产品畅销全国。 农业高平市是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支柱产业有:种植、养殖、林果、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有:玉米、小麦、苹果、黄梨、高梁、谷子、大豆、薯类等。1998年,农业增加值为3.05亿元,粮食总产20.2万吨,农民人均收入2451元。 财政金融 1998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2.8亿元,财政收入1.5亿元,城乡储畜存款余额21.7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45亿元。 商业 199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亿元,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964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39亿元,国合商业销售额2.9亿元,全市有大中型集贸市场6个。

山西专题导游词范文3:襄汾县

襄汾县位于山西省临汾盆地南端,东邻浮山、翼城两县,南与曲沃县、候马市、新绛县接壤,西傍乡宁县,北靠临汾市。地理座标为东径111°40′55"",北纬35°40′05""至36°03′20""。县境南北长39.3公里,东西长约26.5公里,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 襄汾县共有耕地58150公顷,其中平地约占75%,梯田约占20%,山地仅占5%,是临汾市的平川大县之一。由于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肥沃,发展农业生产得天独厚,素有“金襄陵、银太平”之称,曾被国家确定为粮棉生产基地县。

主要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高梁、谷子、黍子、黄豆、黑豆、绿豆、豌豆、小豆、棉花、油菜、芝麻、葵花、红薯、蔬菜、药材等。1985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1995年被省政府授予“实现基本绿化达标县”。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逐渐形成了“稳粮棉,蔬菜果业齐发展”的多元化农业生产新格局。1999年,在遭受旱、虫等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生产仍然夺得好收成。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3.31千公顷,总产量达213180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40千公顷,总产量为142262吨;油料产量5519吨,比上年增长18.2%;蔬菜产量44443吨,比上年增长11.4%。

种植业产值42824万元(现价),占农业总产值51039万元的84%。林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县四旁植树1320万株,建设农田林网3300公顷,有林地面积9266公顷,营造防护林400公顷,绿化率达24.6%,农村人均林果收入384元,占全县人均收入21%。 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工作,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通过组建企业集团,破产重组,全面推广“邯钢”、“山焦”管理经验,狠抓技术革新,挖潜改造开发新产品,从而增强了企业的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1997年,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针,对县营工业进行了全面改制,公有制形成了多种实现形式,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效益不断提高。99年全国进入新的结构调整时期,新一轮产业升级的竞争全面展开,县委、县政府适应这一形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确定了“扶持壮大一批,发展新上一批,改造转产一批,淘汰取缔一批”的“四个一批”的结构调整工作思路,促进了工业运行质量稳步提高。1999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上10.1亿元,比上年增长7.8%。乡镇企业近几年也得到较快发展,对全县税收的贡献率逐年增大,99年上缴税金4568万元,比上年增长6.6%,实现增加值6.85亿元。 个体经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截止1999年底,全县私营企业发展到207户,从业人员5114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353户,从业人员达到7213人,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不仅带动了区域性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促进了产业和运输的发展,199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实现2.5亿元,比上年增长19.8%。 为实现襄汾经济新的腾飞,把襄汾建设成经济强县,县委、县政府根据本县实际,经过深入细致的探讨论证,确定了全县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具体目标是:财政收入2001年达到1.4亿元,2002年达到1.8亿元,实现比99年翻一番的目标;再经过三年的发展,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实现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转变。

2001年的具体目标是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力争完成1.5亿元,增长27%;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36.8亿元,增长16%;限额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完成3亿元,增长20%;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8.7亿元,增长15%,上缴税金7000万元,增长1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070元,增长10%。 为实现上述目标,县委、县政府根据十五届五中全会的精神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的效益为目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山西专题导游词相关文章:

1.关于山西的导游词

2.山西太原导游词

3.太原市景点导游词范文3篇

4.太原导游词

5.有关山西的导游词3篇

6.山西历史文化导游词3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