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芪的功效和作用
我们都知道黄芪是味保健功能强大的中药,很多名人都喜欢用黄芪泡水喝,但对于黄芪真正的食用方法你又知道多少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学习北芪的功效和作用,希望能帮到大家。
北芪的基本介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北芪是一味非常不错的中药材,北芪又叫做黄芪,南方的大多数朋友经常把这味药称之为“北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黄芪的出产地是在我国北方的原因。这种药材的特征主要是以根粗长和质感绵颜色为黄白色,味道偏甜的为上上品,这是一款益气补血的良药。北芪的功效与作用非常的广泛,今天,专家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北芪的味道甘甜,性温和,它主要的功效就是补气养血,是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到的补气养血的药材。北芪除了有很好的补气血的功效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功效,范围涉及的比较广泛,适合妇科、儿科、外科治疗。
北芪的功效与作用
1、补脾益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之症,以及脾虚泄泻,久泻脱肛等。北芪的补气力强,善补肺气,可以治疗肺虚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容易感冒之症。常配党参、白术、淮山、炙甘草同用。用蜜制后的北芪补益力更强。
2、 固表止汗
用于表虚自汗。北芪补气之中而有外达之性,故能补气固表以止汗。北芪的固表止汗作用较好。临床上通过不同配伍,能治疗各种汗出症;同助阳药配伍,治阳虚自汗;同补气药配伍,治疗气虚自汗;同滋补药配伍,治阴虚盗汗。若气血不足,外受风寒,又往往不能作汗,在解表药中配伍黄芪,能鼓舞阳气,补益汗源,使其发汗,所谓“黄芪有汗能止,无汗能发”就是这个道理。这时宜生用。
3、益气升阳
用于气虚下陷之症。中医认为脏器的下垂是由于中气下陷之故,北芪善于益气升阳,可治疗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肾下垂以及气虚血脱的崩漏等症。中医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脏器下垂各症,补中益气汤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补气之中而有上升之性,能升脾胃之清阳。这时宜蜜制后用。
4、利水消肿
用于气虚水肿,常配白术、防己、炙甘草或桂枝、茯苓同用,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均有本品。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晚期等。
5、 托疮排脓
用于气虚痈疽久不溃破,或溃后久不愈合,常与党参、肉桂同用。取本品补气健脾,能促进脓疱的早溃和肌肉的新生,有排脓生肌作用。
北芪的功效与作用今天咱们就介绍到这里,对于癌症的治疗,北芪也是功不可没的,病人在做化疗的时候用上北芪的话,可以收到更明显的治疗效果,还可以一定程度的减轻患者在放化疗的时候出现的不良反应,保护患者的正常细胞。
黄芪和北芪
黄芪是中药名,而北黄芪或者北芪只能说属于处方名。
因为品质好的黄芪主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和山西等地。所以医生为了强调黄芪的产地往往会在处方中用北黄芪(内蒙古、黑龙江所产的黄芪)或者西黄芪(山西所产浑源为中心所产的黄芪)等名称。因为现在黄芪主要是栽培品,且多认为山西所产优于内蒙古、黑龙江所产。因此可以理解为西黄芪优于北黄芪。 但不论是西黄芪还是北黄芪均属于正品黄芪,品质都属于比较优良的,均属于黄芪佳品。从实际药效上考虑不会有太大区别。
史料记载
《本草纲目》中释名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陶弘景说:“第一出陇西,(今甘肃东南部)洮阳(今甘肃临潭)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次用黑水(今四川黑水)宕昌(今甘肃岷县之南)者,色白文理粗,新者亦甘而温补。又有蚕陵白水(今四川北部)者;色理胜蜀平者而冷补”。苏敬(恭)说:“今出原州(今宁夏固原)及华原(今陕西耀县)者最良,蜀汉不复采用,宜州(四川茂汶县)宁州(甘肃、陕西的东西边界)者亦佳。”
《药物出产辨》记载:“正芪产区分三处;一关东,二宁古塔,三卜奎,产东三省,现时山西大同、忻州地区,内蒙古及东北所产者为优。”《山西通志》也记载“山西大同所产黄芪,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黄芪正品的产地有从甘肃、四川向宁夏、山西过度的情况。综合古今本草的产地和形态的考证,并参考《证类本草》中“宪州黄芪”,可以认为古代正品黄芪是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