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有哪些误区
9月份的开始,我们也踏进了今年的秋天,那么秋季应该如何养生呢?秋季养生有6个误区,下面就小编一起来了解下秋季养生的误区吧。
秋季养生的误区
不能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伤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发胖,血液中胆固醇增多还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并非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或腹泻。
不能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品,不仅营养价值较高,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易被消化吸收,久食多食使胃肠功能减退的老年人不堪重负。肉类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往往易诱发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
饮食清淡并不是不补,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水果和蔬菜含有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不能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补脾胃。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是进补的佳品。
不能重“进”轻“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有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观点,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顺畅。
不能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那些“高贵”的食品如燕窝、鱼翅等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等食物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另外,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证,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缺什么,补什么”,以实用为滋补原则,切勿凭贵贱分高低。
秋季如何养生才正确
睡觉早一点--防秋乏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懒洋洋的,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乏”。出伏之后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渐弱,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
要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另外,还要加强锻炼,如早晚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
通风勤一点--少发霉
出伏以后,气温逐渐降下来,而且出伏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霉菌生活力很强,一般温度在25℃~30℃、湿度在80%以上,并有充足的氧气,便会生长繁殖。
三伏天的时候空调大开,通风次数少,病菌容易聚集室内。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风,选个晴朗的日子,把衣物从箱中取出,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以保证良好的通风。服装店里挂着很多衣服不发霉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有私家车的话,注意闻闻车里有没有发霉的气味。汽车蒸发箱内若是有水,长时间不能挥发就会发霉,这种霉味随着空调气流会吹进车厢内。避免这个问题产生要多开车窗通风,正常开空调行驶时,可在快到目的地前把制冷泵关掉,保持送风功能开启,让自然风吹一会儿,就能将蒸发箱内的水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