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

2017-06-17

大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多样,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亟需加以解决和提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篇一

《浅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大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多样,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亟需加以解决和提高。为此,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建设,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推行“大学生心理咨询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6-0168-01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的案例时有发生,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学生自杀未遂现象也较为普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人数也不断增多。

尽管大学生自杀的数量和其他社会群体比相对较低,但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大,也引起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度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多样,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亟需加以解决和提高。

二、多种因素交错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

目前,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已成为高校一个正在扩大的特殊群体,心理问题的隐蔽性、复杂性和被激化后引发的危险性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困难。学生心理问题轻则表现为迷茫困惑、焦虑多疑、能力恐慌,重则产生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等病态,最终导致伤人、自杀等极端事件。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刘东刚认为,除了极少数学生因遗传患有精神疾病外,这些症状多由就业和学习压力、家庭和中小学不良影响、情感和普通人际交往受挫、学生间贫富差距拉大等原因引发。

1、学习、就业成为学生心头两座大山。学习压力,成绩优异者易紧张焦虑,学习能力较差者易悲观失望,两种情绪都可能引起厌学惧考心理。同时日益严重的社会竞争使大学生面临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易产生迷茫困惑、焦虑急躁等心理问题。

2、人际交往不畅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大学生活既是集体生活也是更趋于成人社会的开放式交往平台。在当前以独生子女为主力军的大学生队伍中,不乏一些长期处于家庭温暖的关怀下、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温室花朵”,这一类学生常常由于不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状态,无法融入全新的大学生活,从而产生自卑、敏感、悲观、抑郁等心理问题。

3、情感受挫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不同于高中时期高强度、满负荷的学习、升学压力,大学校园里提倡自律自学、自我约束及自我提高,这样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谈恋爱”成为了大学校园的普遍现象。而年轻的学子们在享受青春爱恋的同时也无可避免遭遇各种情感问题。对于情感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当则直接或间接的引发各种心理问题。高校中,因情感受挫导致抑郁、自残乃至纠斗、自杀等行为的事件屡见不鲜。

4、家庭和中小学的不当教育方式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埋下隐患。当代大学生中有三类比较特殊的家庭:知青家庭的孩子背负两代人的压力,心理负担特别大,担心自己让父母失望;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孩子比较敏感、忧郁,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贫困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多表现为怯懦自卑和敏感多虑。此外,父母对孩子在学习上过于严厉、生活中过度保护,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缺失,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埋下隐患。

5、学生之间贫富分化加剧使贫困生不公平感和自卑感增加。在一些高校里,学生公寓按价格不同分为几个档次,年收费在千元以上被称为“豪华”公寓的宿舍里,每间四人,有卫生间、淋浴设各和单独的书桌、书架。而收费在几百元被称为“贫民窟”的宿舍,8个学生挤在只有十几平米的房间里。住在“贫民窟”的学生在外常谎称自己住在“豪华”公寓,以居住划分群体的现象正悄然形成。虽然因贫富分化产生心理压力导致学生自杀的事件极少发生,但校园贫富分化增加学生经济增加、增强自卑感的现象应给予重视。

三、“五个不到位”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疲惫不堪”

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此项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在许多高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五个不到位”仍严重制约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一是领导认识不到位;许多高校领导并没有真正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深刻认识到心理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深刻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全面成才,而只是满足于本校不发生学生自杀的事件,因而没能给予此项工作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

二是机构建设不到位;虽然一些重点高校多年来已建立起较完善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并开展工作,但目前多数高校仍没有常设机构、常设人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咨询、教学到训练、干预等都不到位。有的学校连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未开展。

三是师资力量不到位;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中专职的少,大多数为兼职。许多高校的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中只有1至2位专职人员,其余多由心理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甚至团委老师兼任。这些专兼职教师中专业人员较少,水平参差不齐,且缺乏系统、规范的专业培训,专业化程度不高。面对全校成千上万的学生,他们很难再有精力主动帮助那些有心理困惑而不愿找老师咨询的学生,只能坐等学生找来。

四是经费投入不到位;各地高校每年用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经费相差悬殊,最少的只有几千元,最多的达到几十万元。东部发达地区的高校经济状况好,拨款就多些;欠发达地区的高校经济状况差,资金就少些,而且无法保障。

五是硬件设施不到位。由于投入的不足,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接待室。即使是有,多数也是临时的,面积狭小,设施简陋。此外,多数学校还没有配备专门用于心理测评的计算机、软件等软、硬件设备。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告别“战战兢兢”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建设,增加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在辅导员培训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使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承担部分辅导员的工作。高校应明确提出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均专项经费额度,划拨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制定人员编制、咨询场地面积、测试软件的配备等软、硬件建设标准。

2、推行“大学生心理咨询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心理咨询师如果水平不高,要么会落井下石,耽误心理治疗:要么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非但没有解决别人的心理问题,反倒自己有了心理问题”。建议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特点,参照医疗行业的做法,制定全国统一的资格认定标准,并举行全国性统一考试,实行“大学生心理咨询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同时,也希望国家加强管理和规范,整合有限的资源,促使心理咨询业健康发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