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名人创业故事素材

2017-03-06

创业是成功的过程,成功也是一辈子的过程,看看那些80后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80后名人创业故事素材,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80后名人创业故事素材一

江苏淮安女大学生返乡养羊创业,创造自己的创业传奇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江苏省淮安市姑娘王伟伟对此深有体会。这个27岁的创业女性,早在高中毕业时就有一个梦想: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如今,她已是二次创业:将上大学时代理羊奶销售赚到的人生“第一桶金”,投到了家乡洪泽县的湖羊养殖项目。身边人说,这是一个青年创业的传奇;在她自己眼里,这是一个实现梦想的故事。

大二,她就有了创业的想法

初见王伟伟,很难将眼前这个清秀的姑娘和“羊倌”联系起来。但只要打开话匣子,她开口就离不开“羊”了,“我饲养的是湖羊,这种羊的特点是,每胎多羔,耐高温高湿,抗病能力强……”

与“羊”结缘,要从她在常州读大学时说起,“大二时,我有了创业的想法,就用大一当外场主持挣的三四万元成立了贸易公司,代理国内品牌羊奶和羊奶粉。”当时正遇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国内乳业市场动荡,她原以为羊奶可以趁机打开市场。可没想到,羊奶一开始在超市、终端店卖不动,剩下那些还有五六天就要过期的奶,她只好全部收回,带回学校送给同学喝。“有的同学喝不完,就拿来洗脸、泡脚,看得我挺心疼的。一开始,就亏了七八千。”

后来,王伟伟通过张贴海报、免费品尝、送货上门,逐渐打开了售奶局面。待大学毕业时,她已经挣到了“第一桶金”,羊奶销入当地各大超市,还在常州开了3家社区店。

毕业,她回家乡当了“羊倌”

2011年,王伟伟从常州工学院毕业了,她一边继续做着羊奶代理的生意,一边琢磨着新的创业计划。第二年,在考察了多家养羊基地后,她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从事肉羊养殖。

王伟伟就把上学时挣到的数百万元都投到了这个项目上,又通过亲友筹集了一部分资金,总投资达到了550万元,在洪泽县三河镇赵集村流转了700多亩土地,建起了养殖场。养殖场里建有标准化羊舍及饲料用房6980平方米,青贮池3000立方米,配有饲料加工设备7组。她说,加工好的青贮饲料能保存两年,可以充分保证羊群的喂养需求。

“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必须去挖掘,不然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做成什么。只要你去做,总会有希望。你要是自己看扁了自己,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王伟伟坦言,创业过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建厂时家里连遭变故,我刚毕业不久,对建筑施工一窍不通,吃住都在工地上,紧紧盯住进度,严控工程造价。”

最让她难忘的是2013年的夏天,她一个人住在刚建好的办公室里,周围只有农田和在建的羊舍,蚊虫叮咬已经算不了什么,有时候蛇还会钻进屋里来。王伟伟只好养了一只德国牧羊犬看门,这才有了点安全感。

未来,她想带乡亲们共同致富

目前,她的公司第一批湖羊已经顺利出栏,实现盈利不成问题。

“准备明年春节后建第二期,整个工程将投入1200万元,建成后可存栏15000头种羊,每年出栏商品羊32000头,销售收入可以做到3100万元。”在王伟伟的构想中,她将吸引有意向的农户参与进来,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银行”的模式,这样不仅让小规模养殖户免去征地建厂房的成本,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分户饲养、统一出售”,还可以降低农户的养殖风险,实现农场与农户的“双赢”。

再看远一点,王伟伟希望逐渐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从肉羊屠宰深加工项目切入,构建“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基地+肉羊屠宰深加工+合作社+农户”的纵向产业链,和“种羊良种繁育+肉羊育肥+饲料加工(草料、精料)+有机肥生产”的横向产业链。

“只有实现从养殖到屠宰加工的迈进,才真正踏上企业产品品牌化之路,从而一步步打造出中国高端冷鲜羊肉品牌。”对于未来,王伟伟信心满满。她说,创业永远在路上。

80后名人创业故事素材二

潮农李学友微博卖菜,成最潮的农民

新潮农民微博卖菜的创业故事

在很多人的眼里,微博只是那些企业家、作家、娱乐圈、上班族和自由职业者等“知识分子”玩的新潮社交工具,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其实农民玩起微博,比这些所谓的“知识分子”要疯狂的多。今天要介绍的一个农民创业者,叫李学友,在新浪微博上,他有一加V的认证号,叫“潮农李学友”,李学友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勤劳、朴实、憨厚、单纯。让谁也没想到的是,几年前互联网的时髦玩意儿—微博,竟然改变了这位乡村农民的平凡生活,让他拥有了自己的“粉丝”,被称为“最潮的农民”,并因此上了报纸和电视……农民李学友成了“名人”。但是42岁他总爱操着一口浓重的四川腔,腼腆地说:“没啥子没啥子,种地的嘛!”

粉丝通过微博“订菜”

2008年,李学友才刚刚学会用电脑玩“斗地主”,在他看来,“电脑很好耍”,仅此而已。2009年,李学友学会了在网上看新闻、上“农民论坛”,他通过“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认识了做环保农耕的世界自然基金会志愿者,得到了学习种植生态蔬菜的机会。

种了很多年地的李学友,生平第一次知道了“不用化肥和农药的蔬菜可以更值钱儿”,也第一次见到了神奇的“太阳能捕虫器”。在志愿者的帮助下,2010年,李学友开通了自己的微博,他看着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自己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年下来,自己的微博只有1名粉丝。

2011年的春天,李学友决定在微博上“说说自己种菜的事”。他开始写下——“油菜长得好肥。”“我的青笋冒薹了。”“萝卜缨子好若人喜欢。”……

让李学友始料未及的是,这些看似粗糙的只言片语竟引来了无数粉丝的围观,很多粉丝要求,“拍个照片看看?”“菜卖不卖啊?能不能送到家里来尝尝?”“能微博订菜不?” 。突如其来的关注让李学友异常兴奋,他学会了用手机拍照,并发到微博上。他决定用微博打广告,把他所在的环保农耕小组的菜通过微博卖出去。但是,怎么卖呢?李学友发了一张表格到微博上,将蔬菜图片、价格、派送范围明确出来,“求购!”

但是,围观的多,询问的多,看热闹的多,就是掏钱买的没有。直到2011年7月,一位粉丝成为了李学友的首位客户。粉丝通过微博“订菜”:“油菜安逸哦,来个三斤。韭菜嫩不嫩啊?先尝个两斤。”

从此,李学友的粉丝越来越多,直至今日,已经有4000人,更为难得的是,居然有30多位粉丝发展成为了他的顾客,其余的都是潜在客服。

微博讲述种菜故事

李学友决定,从此每天都发三五条微博,讲述自己的种菜故事,发送最新鲜的蔬菜照片,吸引粉丝们的关注。并且,李学友给自己加了“V”,将每周一和每周四定为“送菜日”,在微博上接受“订单”,亲自为成都市区和郫县的30多家客户“送菜到家”。

虽然生意有所转好,但李学友坦言,“微博只是一种销售办法,很新鲜,很好耍,”并没有给他带来理想丰厚的收益。“现在有固定顾客30多人,一大半是微博来的,虽然不像头两年在亏损,但除去成本只能是略有盈余。”再加上种子、人工、管理等成本,李学友的收入仍然微薄。“我希望微博能成为一个桥梁,让客户信任我们,然后,通过季度订菜、年度订菜的方式预付菜款,让收入更稳定,风险更小些。”

李学友算了一笔账,他平均每个月往成都城区送8次菜,30位顾客不是每人每次都要,“平均一次算20个顾客,每个人5斤菜,一共100斤,其中还有近一半是我们组其他农民的,也就剩下60斤是我自己的,按照5元一斤的价钱,我的纯收入有300元,减去运费还剩200元,每个月就是1600元。”

虽然,李学友经常因为接受媒体采访而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但他仍乐此不疲,他也在打着小算盘。“你们也给我做广告了嘛,让更多人知道我们,买我们的菜。”他更希望,“能吸引大客户多买点,小散户还是不行,买的少,送起来麻烦,还不够跑路的成本。”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80后名人创业故事素材相关内容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