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文化论文范文

2017-03-08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人民群众保障和实现自身文化权利的重要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公共文化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公共文化论文范文篇一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分析 》

《黑龙江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明确了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目标,“到2020年,在我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构建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厘清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政府要根据公民的文化需求,依法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进行领导、组织和管理,政府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管理办法、建设标准等,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制度保障。政府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品的直接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物质保障。政府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必需的资金,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财政保障。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具有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唯一供给者,靠政府单一供给难以满足多样性、复杂性的公共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社会的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把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要注重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资源、满足文化需求、调节文化服务中的作用,除特殊产品和服务外,无论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还是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都要大力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服务外包、定向补助、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扶持和管理,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主体之间有效合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格局。

二、硬件与软件的关系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我省在《实施意见》中提出要达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大中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骨干,以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阵地建设为补充,实现省、市(地)、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五级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力争实现全省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全覆盖”,为满足民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提供硬件支撑。我省在推动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创新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软硬件建设并重。在软件建设方面,一是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于群众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人才培训机制和公共文化绩效评价监督机制;二是针对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由不同部门管理,存在着部门切块、行业隔离、服务效率低的问题,加强对不同部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项目和资源的统筹,实现共建共享,综合利用,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硬件建设,切忌出现重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精神价值塑造的现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物质依托,而公共文化服务的主旨是通过健康文明的公共文化生活,实现精神价值塑造。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不仅仅是一串数字的硬性积累,更应该体现在精神的张力和品格的彰显,体现在全省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三、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在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是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不能完全对应。究其原因,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出现错位甚至脱节,没有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如果政府不考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内容、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仅凭主观设想,即使提供文化产品的数量再多、质量再好也难以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因此,应建立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机制,充分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中,不仅不能把群众看作是消极被动的服务对象,还要确立作为公共文化消费者的群众主位意识,真正重视群众的文化需求表达,切实让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建设中来,赋予群众更多的表达权、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特别是要利用好网络和各种智能数字终端,发挥移动多媒体靶向性、精准化传播优势,利用大数据获得需求信息,更精准地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具体工作中,要坚持需求导向的原则,通过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包”、开展菜单式和订单式服务等方式,让群众自主选择,更好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消费和服务。同时,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要注重对群众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引导。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消费是一种“引导性消费”,具有路径依赖性,文化供给可以引导甚至创造需求和消费。积极健康的文化消费过程,就是人的素质潜移默化的提高过程。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努力做到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与传承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黑龙江优秀精神有机结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四、标准化与均等化的关系

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是我省《实施意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总体要求。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保基本,促公平,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要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必须建立明确的标准体系。所谓标准化,就是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种类、程度、质量等定出标准,把标准上升为政府政策、行业准则,乃至于国家法律,以强有力的刚性约束来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保障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各级政府责任和义务的保障标准;二是设施建设的标准化,主要指有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标准;三是管理和服务的标准化,主要指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业务管理、服务规范、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标准;四是考核评估的标准化,主要指针对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项目、活动等的评价标准。这四个方面基本确定了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保障的实施者、需要的硬件和软件,以及实施成效的确认,能够从制度上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标准化是前提和手段,均等化是方向和目标,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五、均等化与差异化的关系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标,但不能把均等化理解为绝对的相等和简单的平均,也不能用均等化抹杀差异化。首先,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满足群众保障性、普遍性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保证群众能够获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与群众切身文化利益密切相关部分的均等化,而不是所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对于非基本的、多样性的文化需求,在尊重人们需求差异性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文化市场自由选择。其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机会均等,就是通过均等化的制度安排,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有公平均等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不会因为社会阶层、所在区域和城乡的不同而导致无法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强调的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结果均等,不是所有社会成员的文化消费的内容和数量完全一致。最后,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到相同的公共文化服务,而是要把重点聚焦于获得公共文化服务机会较少地区和群体。按照我省《实施意见》的要求,把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实现人民群众在文化成果方面的共建共享。

浅谈公共文化论文范文篇二

《 文化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策略 》

摘要:文化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创新文化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度;发挥文化馆示范导向职能,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加强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水平。文化馆要广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有效拓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拓展文化馆服务渠道,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实效。

关键词: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

文化馆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任务。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谐的具体体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建立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文化馆作为政府设立的群众文化的服务载体,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上承政府下接百姓的特殊纽带位置,为实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了保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文着力探讨文化馆的创新体制、机制,示范导向职能,找准定位等问题,以发挥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创新文化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度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给文化馆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由于政府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供给模式,以及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形成了政府、文化馆、社会组织共同承担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格局。纵观当前多数文化馆的现状,尚存在着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认识不足,服务水平偏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文化馆现有构架中的机制建设和服务建设等诸方面存在着结构不合理、配置不合理,运行机制、服务机制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文化馆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文化馆要建立符合文化馆发展规律的人才引进机制、奖励机制、服务机制、常态运行机制,发挥文化渗透力强的优势,运用多种文化艺术形式,不断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启迪群众的心智,陶冶群众的情操,振奋群众的精神,努力提群众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要树立以人为本,社会需求为上的理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发挥文化馆示范导向职能,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文化馆担负着组织、研究、示范、策划和辅导群众文化的工作任务,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的享用者与创造者,发挥着传播文明、歌颂进步、丰富生活的职能作用。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群文活动,广泛占领思想阵地,大力弘扬正气,普及社会审美教育,发挥群众文化活动优势,让人民群众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馆要利用节庆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面广的文化活动,如广场文艺、大型歌会、重大庆祝活动、联欢晚会等,增强群众的凝聚力,培养人们团结协作精神。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组织、举办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各类文化活动,营造蓬勃向上、身心愉快的艺术氛围。大力组织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充分汲取传统优秀文化的营养,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从丰富多彩的民间民族瑰宝中,去发掘、整理、完善、创作反映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实施精品工程,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色优秀作品。

三、健全文化馆人才机制,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人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基石,文化馆的人才建设有着它的独特性。由于文化馆业务工作的双重属性,要求业务干部除了精通一门文化艺术门类,还需要通晓群众文化理论等相关知识。文化馆业务干部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需求的群体,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需懂得一些管理学、心理学、艺术学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复合型人才标准,才能胜任文化馆的工作。当前文化馆业务干部普遍存在技能上的局限性,不重视群众文化理论及相关知识和研究,直接影响了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文化馆应该建立本系统人才培养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每年定期对业务干部进行除了本专业外,多学科特别是群众文化理论的培训,建立长期规范的复合型人才培育机制。

四、构建广泛的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拓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时间、空间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最大程度地实现。依靠各级政府力量实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参与和帮助。通过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及各种社会团体,构成相互联络、上下统一覆盖整个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的优质服务团队和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文化馆必须建立与基层单位的联系,加强对基层群众的培训辅导,举办免费公益培训班,培训文化志愿者、师资队伍和基层文艺骨干队伍。开通群众文化网站,加强合作与交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真正的公益性功能定位得到进一步彰显,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五、拓展文化馆服务渠道,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实效

文化馆根据基层群众的要求,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适合百姓口味的的精神产品,拓展更广阔的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和服务空间,来满足群众的实际文化需要。根据基本服务项目以及群众的基本需求,提供丰富多彩、覆盖各个艺术门类的课程选择,让广大群众在网络上共享。增设远程辅导的功能在网站,建立网上课堂,对文艺骨干进行辅导培训。同时针对个体需求,根据申请提交的先后顺序和辅导老师的时间安排进行人员调配,提供面对面服务,让群众享受文化服务足不出户。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三维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将实体展馆的各种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呈现在互联网上,供人们进行了解和欣赏。文化服务将突破接受群体、时间空间、场馆的限制,老百姓可通过室外LED屏、PC、移动客户端尽情观看。综上所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项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系统工程,是我国在现期开展文化建设的重大措施,而文化馆的建设则是这项工程中的关键环节。文化馆要在这个历史节点上,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能力、提高服务实效,积极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浅谈公共文化论文范文篇三

《 政府购买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策略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概况和调查主体的基本情况。然后从调查发现的问题、可喜现象和居民不重视文化活动的原因三个方面展示了调研成果,并以此为基础,从政府、社区的宏观角度和社区老年人的微观角度提出建议,为政府购买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建言献策。

关键词:政府;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确要求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与社会化发展。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公民社会的初步成长,我国的政府正在逐渐转向“服务型”政府。目前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已经在很多地方付诸实践,并致力于发展其多样化的实践形态。作为一个较新的并且已经得到了实施的举措,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莲花社区为调查对象,研究其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情况,从历史背景、社区设施配备、存在的问题、可喜的现象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并结合查阅的相关资料提出一些建议。此次,就这个课题,我们走访了苏州工业园区莲花社区,调研其老年人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并观察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1选题概述

1.1调查事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此次,我们以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莲花社区为例,调查他们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践状况。

1.2调查起因

(1)国家政策的重视。自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文化建设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3年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研究缺乏。关于政府购买老年人公共服务的报道和事例较少,收集到的资料有限。并且,从历年来大学生调研的课题来看,相关的课题研究也较少,因此该课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3)调研切入点适当。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话题,目前国内的实践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很不成熟,因此若是切入点比较广泛,得到的有效数据少,调研难度大。因此,以老年人为主要群体,不仅群体易被访谈,而且采集数据较为方便,具有可操作性。

1.3调查对象历史背景

苏州工业园区莲花社区坐落于斜塘街道,南邻独墅湖高教区,交通便利。莲花社区的户主多是为了修建工业园区以及独墅湖高教区而拆迁的住户。而工业园区未建立之前此处多为农田,因此此地居民多为农户,文化程度不高。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外资企业众多,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其中以农民工居多。很多工厂设立在工业园区附近,莲花社区交通便利,吸引了大批外来的租客,因此,莲花社区的住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如今住户多为老年人和租客,以及一部分随子女而来的老年人。因而,选取莲花社区作为我们研究政府购买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

2调研成果

2.1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老年人文化活动以自发为主,活动形式单一。社区贯彻执行的力度不大,仅设立了一个老年人活动室,较为接近棋牌室的性质,但是活动形式单一,老年人活动时间少。社区中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大部分是自行组织的,形式以民间自筹文艺队伍为主,比如秧歌队、太极拳、花鼓以及广场舞等,但针对群体仅限于女性老年人。男性老年人活动缺乏,因此经常会聚集在社区的亭子里聊天交流。

(2)外地老年人遭受地域歧视,基本不参与文化活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衍生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本地城市老年人和跟随外来务工子女的老年人存在明显隔阂。这其中固然有语言以及文化观念的不同,也有社区负责人对这两类老年人的明显区别对待的因素。在访谈过程中,外地老年人反映,社区组织的一些例如检查身体、测量血压等体检活动基本只针对苏州本地老年人。另外,来自外地的老年人基本上将所有的时间用于照料子女以及下一代,很少有时间参与文化娱乐活动。与之相反,城里老年人观念开放,而且时间与金钱较为充沛,有更多机会可以参与到文化活动当中去。

(3)文化服务设施缺乏。在走访莲花社区的间隙,我们观察了社区的基本格局,小区中只有公用建筑、幼儿园、休闲广场、图书馆、健身房。整体来说,提供给居民的文化娱乐场地有所缺乏,部分居民表示老年人活动中心功能单一,期望有阅览室、音像室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设施。

(4)文化服务资金不足。社区中曾经举办过说书等针对老年人的公共文化服务,每周定时定点向公众开放,反响热烈,参与度高,但可能存在资金问题,于前年就已经停止开展,居民表示如果有类似的活动愿意积极参与。此外,社区中存在群众自发组成的队伍自娱自乐,但是社区从未资助过文艺队,也很少宣传相关的文化活动,在这一点上,政府也没有发挥其积极作用,比如民间表演队伍的演出基本靠自己联系,演出费也十分微薄。

2.2调查中的可喜现象

(1)老年人具有一定的公共文化意识。虽然社区没有专门的阅览室,但是老年人活动室为居民定期提供报纸,方便老年人了解外部信息。对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这个概念,受访的老年人大多表示听说过或者有所了解,表明老年人具有一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意识,这一点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2)民间自发组织文化活动自娱自乐。社区中有很多民众自发组成的文艺队伍。在调研途中我们发现一支老年人自发组成的歌唱队伍,成员给歌曲填词,内容积极向上,大多是有关歌颂党和改革开放,歌颂人民美好生活。这支队伍两到三周组织一次活动,自弹自唱,会有大量社区居民观赏。

2.3居民不重视文化活动的原因

(1)经济能力有限。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得知,大多数老年人收入水平不高,只够维持温饱,没有闲钱去参与其他文化娱乐活动,因而造成了居民参与度比较低的情况。而由老年人自发组成的文艺队伍,大部分成员是一些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人,是拥有较好经济能力的苏州本地人。

(2)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比如一些文艺队会进行现场演奏,老年人很难在短期内掌握乐器演奏。所以大,部分群众会选择参加广场舞,但是,参与广场舞的居民大部分集中在30岁~60岁,受众范围有限。

3建言献策

3.1基于政府和社区视角的建议

(1)政府推行文化服务时可以采取阶梯式,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农村地区整合投入力度可以更大一些。(2)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经济承受能力在其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除了每月基本的养老金之外,对于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如何提高他们的收入这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3)将部分服务外包,比如物业以及社区保洁人员等都可以外包给更专业的服务公司,社区可以集中精力搞建设。(4)区域一体化、动迁使得农村逐渐向城市过渡,这必然出现了农村一些人是否适应的问题。这些其实都是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现在政府应加强新农村建设,将农村整合成城市未必是好的解决方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生活是很多老年人不愿改变的生活方式。

3.2基于受访人群视角的建议

(1)外地老年人普遍反映目前最为迫切的需要是心理疏导和医疗服务。老年人身体经常出现各种疾病,但是社区里鲜有为外地老年人提供的医疗服务和帮助,体检的服务也只有本地老年人才能享有。除此之外,社区里存在较多随子女在苏州安家的外地老年人,他们帮子女照顾孩子,但是老年人和年轻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经常发生分歧,这也可能会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疾病,因此迫切需要心理医生的疏导。(2)当地老年人在带动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的同时,应该抛除地域观念,积极与外来老年人互动交流,邀请他们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丰富生活,从而促进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

4结语

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利于促进建设和谐社会,但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和走弯路。在调研中发现的部分问题是由于老年人无法适应城镇生活而出现的,不禁让人思考政府积极地让农村居民融入城镇是否是正确的选择。因此,政府应该加强新农村建设,认识到全面建设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才是重中之重。只有在医疗和养老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老年人才能更好地追求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2]周兰翠.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理论逻辑与实践形态[J].地方财政研究,2014(4).

有关浅谈公共文化论文范文推荐:

1.有关公共营养师论文范文

2.2015公共营养师二级论文范文

3.公共营养师基础知识

4.浅谈公共政策学相关论文

5.营养医学主要内容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