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务礼仪与文化的差异

2017-06-08

国际商务交往中,除了要遵循国际通用的商务礼仪之外,还必须留意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间的文化差异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商务礼仪与文化的差异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关于商务礼仪与文化的差异

一、价值观的差异

西方的文化观念中,个人价值是其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社会是围绕着个人这个核心,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西方,人们往往将自身利益摆在最高的位置上,信仰的是自由主义及利己主义,自身有追求其物质及精神利益的权利及自由。与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社会价值是其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人的价值往往都是放在整个社会关系中去衡量,否定个人的物质利益及精神享受,“牺牲”、“忘我”等这类词语往往与人生意义联系在一起。所以,在中国,人们所向往的是伦理道德的社会图景及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个性的弘扬是在确保国家或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被肯定。由于价值观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因此,价值观差异是商务礼仪存在差异的根本性所在。

二、时间观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时间观。一般来说,时间观上的差异有以下三种:

1.过去、现在和将来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对过去、现在、将来认知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由此形成了过去的时间取向、现在的时间取向和将来的时间取向。我国是属于过去的时间取向,较西方更为重视过去;而像印度的教徒,由于他们往往将希望寄托于来世,他们侧重于向往将来。

2.环形时间观与直线时间观的差异。在印度文化中,由于佛教的影响,他们的时间观往往是环形的,在他们看来历史是呈现一种循环的发展方式,生命像车轮一样在天堂、人世、地狱间轮回。而在部分西方文化中,由于历史传统和基督教的影响,往往是用直线方式来看待时间,他们把过去、现在、将来看成一条时间直线,并将时间的重点放在将来。而在中国,这两种时间观是兼而有之,但是直线式的时间观占据主导地位,比如,中国人常常将时间比作流水,一去不复返。但是,中国的直线式时间相较于西方的来说往往较薄弱,例如,请客人吃饭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会说一些客气话:“请慢慢吃!”等等。

3.单向时间习惯和多向时间习惯。所谓的单向时间习惯指的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准时性的时间观念;而多向时间习惯则表现为对工作安排、时间限制不那么固定,在时间安排上较为随意,更讲人情味。具有单向时间习惯的地方有西欧、北美、北欧等,而亚洲大部分国家、非洲国家、拉美等地都是属于多向时间习惯。如事先通知是单向时间习惯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人认为约会、邀请或参加任何某商业活动都应该事先通知对方,这表明主人是真心实意的邀请。在商务活动结束之时,单向时间习惯的人往往希望有个结果,如与美国人进行商业活动商谈之时,他们希望与对方达成一个确切的结果。而在中国,商务交际往往还会涉及感情投资,喜欢酒桌文化,在推杯换盏中进行商务交际,这样的商务交际自然较为缓慢,甚至是重复进行的,一个协议的签订可能需要几次的商务交际才能达成。守时也是单向时间习惯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对于美国人来说即使只是迟到几分钟,道歉也是必须的,假如迟到达到半个小时,这个人往往就会被标签为难以信赖,对此次商业活动的不重视、不尊重,是一种严重失礼的行为。

三、空间观的差异

人们在交际中,身体间距离的远近是空间观的重要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交际时相互的间隔距离有不同的偏好。例如,在相互交谈的时候,瑞典人、英国人等相互之间的间距较大,而希腊人或意大利人间的间距则较近。在进行商务会谈的时候,可以采用“观察”及“试探”的方法了解对方的间隔距离。

在不同文化间的商务交际中,注意空间观上的差异,往往会增进商业交际的和谐。而对于商务活动中的最佳空间距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声音》和《隐含的规模》中有大量生动的例子。如果一个美国人与南美人谈话,会出现一个有趣的情景,前者步步后退,后者步步靠近。所以,美国人到了南美国家,常会用坠子或椅子作障碍物,以此来与当地的谈话伙伴保持距离;后者却常常干脆越过这些障碍物,以寻找他们喜欢的人与人间的亲近。”在东方国家中,最佳的空间距离往往还会关涉到其相应的社会地位及阶层,例如坐席的安排就是按照人的社会地位来排列的。

四、语用习惯的差异

语用文化是语言用于交际中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是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决定的,在商务交际中,不了解对方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语言形式选择上的失误,这种失误与交际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有关。例如,中文中的“谢谢”与英语中的“thank you”的不同用法就常常会在中英美商业交际中产生误解:在受到别人的嘉奖之时,“thank you”是英语中最常用的回答,但是在中文中,则会说“过奖”,又或者是“惭愧”之类的话。如果直接将中文中的回答转换成英文,就会变成“you flatter me”、“I feel ashamed”,这些回答在英语中是不得体的。

各种文化在商务交流中都会照顾对方的面子,如果是有伤害到对方感情的话,都要避免直说,让对方从含蓄的话语中体会出来,从而降低交际的不愉快。比如,在东方文化中,对他人的请求如果不能答应,很少直接说“不”,而是要婉言拒绝,所以东方人如果回答“是”、“对”的时候,并不一定变式同时,往往有时候还会表示“可能”等否定的意思。这些婉拒会使一些西方人感到疑惑,觉得东方人不够真诚。对于他人的赠予之时,东方人说“不”的时候也不一定表示拒绝的意思,有时只是表示客气。美国人喜欢直来直去,对于不喜欢的东西也会直接说“不”,很多时候这样都会让东方人感到尴尬,而在墨西哥,直来直去又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甚至是一种背叛。所以不同文化的“不”包含着不同的文化韵味在其中。

五、行为语言的差异

行为语言是属于非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包括有人体语、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方面。在商务交际中,一举手一投足都反映着一个人独特的文化特征。例如,最常见的见面礼节——握手。如何握手,在同一文化中,长幼之间、男女之间、上下级之间都有不少讲究,一般礼节是主人、身份高者、妇女、年长者先伸手。握手方式上,用力过大、软弱无力、用手指尖、用手背握手等等都是不礼貌的,戴手套表示不欢迎或讨厌与对方握手。美国人一般经过第三者介绍后两人才握手,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见面时经常相互握手,英国人很少与别人握手,在东欧的一些国家,人们见面不是握手,而是相互拥抱,而在日本,见面时只是相互鞠躬。

又如翘大拇指,这个行为在中国表示赞扬,而在美国和加拿大这个行为表示赞成、满意。拇指向下翘表示反对或不满,在希腊则是表示“滚”,在英国则是路人用来请求搭车的信号。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会致使完全异同的商务礼仪。如今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间商务往来日益频繁,为了提高商务交际的效率,商务人士就需要了解不同文化层面的商务礼仪,在不同的商务活动中,采取正确的商务礼仪,避免误会的产生,得体的商务交际定会带来意外的收获!

国际商务礼仪的文化差异

一、称呼方式大相径庭

双方商务人士会面第一件事就是打招呼,如果不了解对方的称呼习惯,就有可能出师不利。一方面,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讲求“上下有别、贵贱有分、长幼有序”,并且“贬己尊人”。对自己就是鄙人、拙见、寒舍等,对他人则称作:贵、您、某某经理,某某局长等。在西方称呼规则简单明确,“你”就是you,“我”就是me,而且很少用头衔来称呼别人,即使有也仅限于对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比如Prince William(威廉王子)、President Obama(奥巴马总统)、Father White(怀特神父)等。普通陌生人之间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即可,熟人之间则以名相称,这是关系密切、彼此熟悉的表现,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直呼其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敬老尊老,长者是智慧的象征。汉语习语中就有很多体现了这一价值观念,如“宝刀未老、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等。对待年长者在称呼前面或在姓氏后面加上一个“老”字以示尊敬,如“老领导、老同志、刘老、张老”等。西方人一切着眼于未来,一切向前看,“老”是虚弱、不中用的代名词,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称别人为“老”是一种无礼的表现。因此和年老者谈话时应尽量避免提及或以委婉的形式出现,如用senior、elderly,advanced来代替old。

二、时间观截然不同

西方人奉行线形时间观,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因此,对他们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做任何事都应有严格的日程安排,并且将交往对象是否遵守时间当作判断其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安排商务会晤至少要提前两个星期,如果遇到特别重要的事情则至少在2个月前进行预约,到最后一分钟才联系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甚至是侮辱,并且一般都会遭到拒绝。在商务会谈中,他们喜欢开门见山,不喜欢停下来或保持沉默,习惯速战速决。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推崇环形时间观,认为时间像圆环一样能不断轮回、重复。因此,中国人安排时间比较随意,不太重视预约。并且,中国人经商注重关系,喜好感情投资,慢慢和对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更看重长远的相互信任,故中国人的商业活动时间周期较长。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急于进入谈判正题的西方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往往被中方误认为缺乏诚意;而寒暄的中国人被认为东拉西扯、不务正业。如果不理解这些时间观念的差异,往往会导致商务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另外,西方人对于工作时间和个人时间有严格的区分。如果是工作交往,应选择在对方的工作时间里进行;如果是私人交往,就要选择在对方下班的时间里进行。而中国人在时间分配上往往公私不分,下班以后谈公事或是上班时间谈私事都是寻常之事。

三、饮食各有特色

宴请是一种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东西方的商务人士都乐于此道。但是,中国主人和西方东道主的风格却截然不同。

首先,饮食习惯的差异。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中华饮食文化以五谷杂粮等素食为主,夹取蔬菜、米饭的长筷形成了共餐制;西方国家发达的畜牧业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肉类食品,切割肉食的刀叉带来分食制。因此,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与客人说说笑笑、热闹非凡;而各吃各的西方人则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甚至喝汤或咀嚼食物都不发出声音。

其次,中国人宴客讲究排场,美味佳肴琳琅满目,并且不断劝酒、代客夹菜,只有才能体现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而富有的西方人却崇尚节俭,即使是正式的大型宴会,菜肴道数也不多,而且要尽量吃完,不能浪费。主人也决不会勉强别人,“help yourself(请随意)”,客人吃多少、吃什么完全由自己决定,若像在中国一样客套那只能饿肚子。另外,在安排菜肴时,必须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禁忌,他们不吃宠物、动物内脏、头部、脚爪和无鳞无鳍的鱼。而中国人这方面的禁忌要少很多。

再次,在宴请礼仪方面,中国以左为尊,西方以右为贵。另外,受旧社会陋习的影响,女性地位总体上低于男性,所坐位置一般不显著;而崇尚骑士精神的西方时刻讲究“女士优先”,男士要替身边的女宾拉开椅子以示尊重。进餐结束后,要等女主人起身离席,其他人方可离席。

最后,地位重要或是关系亲密的人士会被邀请到家中赴宴。在西方,上门做客不可早到,因为主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早到会使主人忙乱不堪。而在中国,客人有时会提前几个小时到主人家,女士们忙着准备饭菜,男士们则在一起聊天,看电视。席间,西方人会热情洋溢地说:“这是我的拿手好菜!”或“这道菜是精心为你准备的。”而视谦虚为美德的中国人佳肴满桌还不停地说:“菜做的不好,请随便吃点”。初来乍到的西方人会很反感:“菜烧的不好,何必请我呢,难道是不重视我吗?”另外,中国人请客时若食物被吃光,会感觉没面子,因为这表明饭菜不够丰盛;而西方女主人见此情景,定会感到欢欣鼓舞。若还剩下不少菜,反而会垂头丧气,因为这说明其烹饪水平有待提高。由于中西方宴客有较多的差异,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习俗,用恰当的礼仪去招待他们。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