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井冈山的散文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宵山中段,山势高大,地形复杂,主要山峰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风屏海拔2120米,是井冈山地区最高峰。下面是有关于井冈山的散文,欢迎参阅。
关于井冈山的散文:走向那高高的井冈山
初识井冈山,还是在我孩提时代的中学课本上。“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毛主席这首大气磅礴的《西江月·井冈山》,至今我还背诵如流。从那时起,井冈山—-便刀砍斧楔般留在了我儿时的记忆里;从那时起,井冈山的“燎原星火”便指引着我在人生征途上踽踽前行;从那时起,我曾千万次地憧憬:井冈山啊井冈山,你这中国革命的摇篮,你这浸透着革命志士鲜血的热土,我何时才能走近你?何时才能扑入你那温暖的怀抱呢?!
公元2012年的金秋十月,我怀揣几十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终于踏入了那片红色的土地,终于走向了那高高的井冈山……
井冈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东临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是江西省西南的门户。
出了南昌一路西南而行,车子大约行驶了5个多小时,便进入了井冈山。车子沿着盘山公路盘旋前行,透过车窗,看到那爿爿从眼帘掠过的那带有红色印记的“红军哥饭庄”、“老表餐馆”……我周身的血液也慢慢沸腾起来!从山上往下眺望,巍巍井冈被层峦叠翠裹挟着,就像一座密不透风的巨大城堡。随行的江西省委党校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谭洪生介绍:进入“城堡”,必经双马石、桐木岭、朱砂冲、八面山、黄洋界五大哨口。这五大哨口中,最著名的要数连接湘赣边界的黄洋界哨口。黄洋界地势险要、巍峨峻拔,1928年3月30日,这里打响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红军不到一个营的兵力,硬是击退了四个团敌军的疯狂进攻,创造了我军历史上首个以少胜多的战绩。毛泽东同志闻讯后,欣喜地挥毫写下了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一词。
井冈山的十里杜鹃蜚声中外,井冈山的自然风光名闻遐迩。而令我陶醉神往的却是那巍峨群峰间,飞瀑流泉旁,100多处保存完好的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革命旧址!茨坪,坐落在崇山台间的小盆地上,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徜徉在那一间间低矮潮湿的小屋里,看着那简陋的桌凳,陈旧的灯盏……,我们仿佛领略到红军将领运筹帷幄的英姿;在茅坪“井冈绿林好汉”王佐的旧居,我们虔诚地走进毛委员居住的八角楼,仿佛又看到了八角楼射出的灯光,看到了毛委员在昏暗的灯光下,正在奋笔疾书《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不朽篇章;在小井红军烈士墓,我们向长眠在这里的130名红军伤病员,献上我们深深的哀思。墓下埋葬着1929年1月被敌人杀害的红军烈士,这些红军烈士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也只有21岁,他们中间只有20个人留下了名字……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我们缓步进入纪念堂,向死难烈士献上花圈瞻仰、凭吊。在毛泽东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汉白玉墙壁下,我们面对着党旗庄严宣誓!据介绍,自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里,整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共有多名红军将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在纪念碑上留下姓名的只有人。在纪念堂大厅正中,安放着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它寄托着人们对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先烈的深切怀念,同时,它也默默向人们述说着当年井冈山斗争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
追寻着中国工农红军的足迹,我在井冈山的苍松翠竹间穿行。回望那些逝去的红色岁月,我聆听到了穿越历史的回音,触摸到了一个个关于红军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犹如井冈山的青青翠竹说不尽、数不完。在这里,我记下了一个叱咤风云的红军女英雄与她做农民儿子的传奇故事。这位红军女英雄就是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组织部原副部长曾志。故事的讲述者是她的孙子石金龙。石金龙讲述道:奶奶曾志1911出生于湖南宜章,1928年4月跟随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那时,只有17岁的奶奶,已有了很多传奇:她是经过严酷的军训后,湖南衡阳农运讲习所仅存的唯一一名女学员,先后担任过衡阳地委组织部干事、郴州中心县委秘书长等职务。1928年11月,在井冈山奶奶产下一名男婴,这便是我的父亲石来发。1929年1月,因革命斗争的需要,奶奶不得不将才出生几个月的骨肉,托付给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自己随队伍告别了井冈山。新中国成立后,奶奶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她失散的儿子。1952年,奶奶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她失散24年的儿子石来发。父亲石来发8岁时失去了养父养母,自己靠乞讨度日。解放后,成了井冈山大井村的一个普通农民。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儿子,一个是做了高官的红军女英雄母亲。很多人以为石来发不会再回到井冈山当农民了。可是奶奶对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的父亲说“毛主席的儿子都去朝鲜打仗了,你还是回井冈山安心务农吧!”就这样,父亲石来发又回到了井冈山当起了一名护林员。后来,尽管奶奶身居广州市委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要职,却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子孙谋个一官半职,两个孙子至今仍然是井冈山的普通农民!
听着石金龙的讲述,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曾志只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志士、共产党人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革命队伍中有千千万万个曾志这样的人,有红军绵延不绝的血脉传承,有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的支撑,在历次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我党我军才能永往直前、战无不胜!
啊,井冈山,一座英雄的山,一座令人敬仰、热血沸腾的山,一座让人变得纯粹高尚,灵魂得到净化的人格高地、精神家园!
关于井冈山的散文:井冈山写意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宵山中段,山势高大,地形复杂,主要山峰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风屏海拔2120米,是井冈山地区最高峰。井冈山山高林密,沟壑纵橫,层峦迭峰,地势险峻。
井冈山,是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是一个绿色宝库。1960年董必武访问井冈山时说:“四面重峦障,五溪曲水萦,红根已种植,今日正繁荣”。今日井冈山,不但是红色旅游山,而且还是文化山和绿色山,“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绿色明珠流光溢彩”。从红色中走去,向绿色走去,走进这片神奇的土地……
——题记
这山,橫出世,天欲坠,赖以柱其间。
这山,竖灯塔,擎火把,光照环宇。
这山,用红米饭、南瓜汤哺育了革命。
这山,便是革命的摇篮,红军的故乡、我的家乡——井冈山。
造物主轻轻一拨,就潇潇洒洒地将五百里井冈点缀在罗霄山脉的中段。莽莽苍苍,浩浩瀚瀚,巍峨挺拔,逶迤磅磗。1927年秋,经过三湾改编的秋收起义队伍跟着毛委员上了井冈山,一杆红旗呼啸在井冈山头。次年,秋收起义的队伍与南昌起义的部队在宁冈会师桥汇聚,两双扭转乾坤的巨手握着中国的命运。两双手一挥,一股革命洪流汹湧澎湃,井冈山便抖开了一幅历史画卷。千山万壑,层峦叠嶂敞开了胸怀,溪涧流水,沟渠山川张开了手臂,以热血和乳汁哺育中华民族的栋梁,保卫革命的星星之火。茅坪河送来了红薯,五斗江捧上了草药,村村寨寨献上了糯米糍粑,竹篓里背来了拥军鞋……三湾的红枫,茅坪八角楼的灯光,大小五井的杜鹃花,黄洋界的云海,五大哨囗的梭子、竹签,七溪岭的红杉,龙潭的翠竹,茨坪的红军练兵场,把井冈山写成一首革命史诗。
仰望,是剑峰刀刃,雄健、峻拔,刺破青天锷未残;俯视,是大海,烟波浩淼,乱云飞渡,深沉、恢宏、壮阔,波翻浪涌,卷起巨澜。当年,旗是斧头镰刀旗,军叫工农革命军,在这里抗击反革命“围剿”,点燃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的火种,倚仗这“天下第一山”,与白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任凭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任凭黒云压城,风雨如磐,八角楼的灯火不灭,五大哨囗的篝火不熄,黄洋界的青松不倒。这山,正是用特殊材料制造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头颅、胸膛、脊梁与双手支撑而成;这山,正是坚定的革命信念浇铸。红军北上后,“芳草要过火,人要換种”的血腥屠杀并没有使井冈山屈服。山重水复,峰回路转,大井的红墙不倒,茨坪的桂花依然香气袭人,黄洋界的红杜鹃如火如荼,映红了六盘山、宝塔山、太行山、沂蒙山、五指山和天安门。
井冈山,你养育了中国革命,革命也塑造了你。
近九十年的风雨,井冈山更加英姿煥发,仪态万千。如今,高路入云端的井冈山,到处是莺歌燕舞,欢声笑语,滿山山花烂漫,争奇斗艳。五百里林海,分外郁郁葱葱。座落在“池外桃花二、三点,叶底黄鹏四、五声”的水电站早已结束了点松明、竹片的历史,松柏掩映、竹叶扶疏的水泥房取代了茅草房。历史在革命愽务馆内沉思。然而,立体声中不时悠扬岀茅区山歌,花径小路依然称颂红军与老表的鱼水深情;游客依然哼着“苏区干部好作风,带着干粮去办公……”“红米饭,南瓜汤……”等红色歌曲。如今的五百里井冈,郁郁葱葱,春意盎然。
井冈山,您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您是中国革命精神宝库中的一顶皇冠。
井冈山,您是中华儿女心中的一座丰碑!
关于井冈山的散文:感悟井冈山
大客车行进在深秋的蒙蒙细雨中,光洁的柏油路面被雨水冲刷得乌黑铮亮。远的、近的山峰绵延不断,山上山下苍松翠竹绿得发黑绿得深沉。离井冈山渐渐近了,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放慢了速度。路边的田园、房屋沐浴在晶亮的雨丝中。透过车窗,我们不时看到山下、村头一所所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小院,漂亮的二层小楼白墙红瓦,鲜艳的五星红旗光彩夺目,红旗下面是小学校不时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方圆五百余里,有上、中、下、大、小五井之分,大井是五井中最大的一个村子,四周都是高山,因此而得名大井。1927年10月24日,毛泽东同志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来到大井。在这里,他团结、改造、改编了王佐、袁文才的部队。后来和朱德、陈毅、彭德怀、滕代远等同志一起,深入发动群众,领导革命斗争,使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最早在这里扎下根。
在大井村革命旧址前,有一座毛泽东同志坐姿雕像。雕像的东边有两棵碗口粗的槲树,树干象麻花一样紧紧地拧在一起。旁边的牌子上写道,当年毛泽东和朱德同志常在此散步,探讨革命理论,酝酿发动群众,憧憬革命未来,树影下常常留下他们的身影。他们俩象亲兄弟一样团结,就象这两棵紧紧长在一起的树,人们就把这两棵树叫作“兄弟树”。
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茨坪镇,现已成为井冈山市。我们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和茨坪革命旧址。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住过。他们的居室十分简朴,最大不超过十平方米。毛泽东同志住的那间屋子里有一张木桌、一张木床,床上只有一床被单和一条毯子,垫着稻草。桌上有一方砚台、一盏油灯。按规定领导人晚上办公可以燃三根灯芯,但毛泽东同志和其他领导人一样只燃一根灯芯。他的《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在每晚一根灯芯下写出来的。`
一天下来,仰卧静思,所见所闻象电影画面从眼前飘过,但真正能留在脑海里的只是那旧居里的油灯、博物馆里已经锈蚀的大刀、长矛,展柜里的竹钉、土雷和红米、南瓜和草鞋。睹物思情,中国的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从一开始就凝结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身作则、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毛泽东同志说过,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我想 ,如果从革命一开始就拥有豪华的轿车和丰盛的筵席是绝对培养不出井冈山精神的,没有井冈山精神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没有中国的无产阶级红色政权。
在井冈山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是的,井冈山光辉的革命历史无可非议,久以“革命摇篮”而享誉国内外。一九八二年以来就被列为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胜地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既是井冈山人对中国革命付出的见证,也是井冈山人的骄傲。解放后,党和国家多次投资建设井冈山,五十年代曾两次飞机播种、种树造林。改革开放以后,经过血与火洗礼的井冈山人也解放了思想,增长了经济意识,他们先后开发了八个旅游景区、二百七十个旅游景点,水口瀑布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我们来到水口公园的时候,售门票的小姐说:“卷起裤腿走吧!没一个小时别想到地方,不付出辛苦,别想看到那么壮阔的场面。”小姐将水口瀑布描绘得天花乱坠,尽管我们已经很累,二话没说卷起裤腿上路。空气湿润而凝重,崎岖的山路忽上忽下,窄窄的台阶,细细的羊肠小道,在大树、灌木和草丛的遮掩下,湿漉漉地长满青苔。我们一步一喘艰难地爬上爬下,认真地体验“路隘、林深、苔滑”的感觉。当我们再一次沿着小路上坡又下坡的时候,被一种渐渐强大的隆隆声所震撼水气越来越重,头上、身上满是水珠。我们沿着石阶又转了一个弯,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扑面而来的已不是水雾,是急雨,是水流的强大冲击。约有一百多米高的宽大的瀑布好象半个山体滑坡,以排山倒海雷霆万钧之势飞坠直下,不用说水声震耳欲聋,就连脚下的大地都在颤抖。在这里不用说话,说也听不见。这时,我们都已经全身湿透,目瞪口呆地站在霹头盖脸、扑面而来的水中。这时我们才体会到公园门前售票小姐说的话的意义,不付出辛苦,别想看到那么壮阔的场面。是的,没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付出、没有井冈山人民的付出,就有天安门上的红旗,就没有今天的人民共和国。
从读小学的时候我就景仰井冈山,向往井冈山,多少次魂牵梦萦中等登上井冈山,一睹她那雄伟壮阔的风采,领略她那秀丽而又悲壮的神韵。今天,当我真的来到井冈山,踏上她那神圣的红土地,面对这崇山峻岭、苍松翠柏和淳朴忠厚、勤劳善良的井冈山人,才深深感到如果只把这里当作一片旅游胜地,只用耳闻目睹去感觉井冈山,已经远远不够了。面对这儿的山、水、人,面对这儿的一切,我只能用心灵去认识、去感悟,感悟山的灵魂、感悟人的精神,感悟这块神奇的土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