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阅读理解

2016-12-01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是必考的一个题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语文阅读理解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一)

林子里静静的,是那种暮春午后特有的宁谧和安详。而且,在春日暖阳的烘烤下,林子里升腾着一股浓郁的柏香。林是孟子林,它铺展在鲁南邹城四基山下。此刻,我们已经在这片山林墓地上徘徊了许久,在这丛茂密的古柏下思索了许久。

我们是专程前来拜谒孟子的。享殿正中绘有孟子像,存有几通从林里迁过来的石碑,再也没有别的了。享殿后面就是孟子墓。这是一个状如小山的大土丘,墓的四周用一圈石墙兜住,墓顶上植满柏树,树下长满了茅草,几株苦菜开着黄色的或白色的花朵,还有一丛地黄,对生的紫色花苞像一只只小喇叭。

“孟子墓很晚才被查证。”管理所副所长马登科向我们介绍说:“孟子逝于公元前289年,后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没人知道孟子葬于何处。1300年后的北宋时期,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出知兖州府,他发誓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寻到孟子墓。他派人深入调查,多方了解,并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后在四基山之阳找到了孟子墓。于是组织当地工匠铲除荆莽,砌石垒土,兴建堂宇,定期祭祀。”所以,孟子墓不同于皇陵、王陵和贵族陵墓,这儿没有那些珍贵的陪葬物品和出土文物,没有任何色彩炫目的图片资料,有的只是一抔黄土,几缕清风。

我们忽然动念攀登四基山,想站在山顶看一看孟子林,看一看孟子墓。山不高,一会儿就到达了山顶。从山顶上回望孟子林,林子像一方深绿色的毯子平铺在山坡上,看不到孟子墓,也看不到孟林中的惟一建筑享殿,它们全都隐进了这片黛绿中。

“孟子为何葬于这片山坡?”我的理解是,选择山坡,能够正面与太阳相对,在北半球,只有带坡度的地面才能在一天中的某一个时刻与金色的阳光呈直角,才能得到太阳完完全全的照耀。

下山的路上,我仔细揣摩自己的“猜测”,越发觉得有了几分道理。孟子学成之后,率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仁政治国的政治抱负,然而,他乘兴而去,却失望而归。孤独的孟子只有与日月相对,与上苍交流。

他说些什么呢?

他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些话,孟子说给谁听呢?他们是:齐威王、邹穆公、鲁平公、滕文公、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这些人不能说不聪明,然而,这些人间君王却听不进这些话语。那么,他们的覆亡就是早晚的事,是注定的事。

其实,这样的珠玑之言是结在大树顶梢的一串串饱满的果实,是阳光雨露孕育的甘美浆果,由于它挂得高,人们看不到它;由于它隐得深,飞鸟也找不着它。它就只有完好无损地交给太阳,交给苍天了。说完这些话,孟子一无挂碍地走了,因为他真正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来到山脚,已经是夕阳西下时分。阳光照着这片浓密的林子,似给每一株古柏都镶上了一层金箔,看去有说不出的和煦,说不出的温暖。几杆树影横在孟子墓上,如太阳的手指。树在风中晃动,影子在墓上游移,像一个白发老人将手按在爱子的头顶反复摩挲,一遍又一遍,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12.文章描写了孟子的墓有什么特点?联系全文,谈谈具体表现在哪里?(3分)

13.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孤独的孟子只有与日月相对,与上苍交流。

(2)孟子一无挂碍地走了,因为他真正做到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14.在文章中,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孟子林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12、朴素。享殿除了有孟子像,再也没有别的了。孟子墓是一个大土丘,墓的四周用一圈石墙兜住。孟子墓没有图片资料,只有黄土和清风。站在山顶上看不到孟子墓,也看不到孟林中的惟一建筑享殿。

13、⑴孟子的思想是当时时代的精华,超出了一般人的智慧,所以不被大家理解。孟子只能和天地万物交流自己的思想。

⑵虽然孟子的思想不被大家接受,但是他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论被劝者是否听从只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14、第一问:作者采用衬托、对比、比喻的方法来写孟子林的。第二问:(1)通过对孟子林所在的四基山的景色精心描写,衬托出孟子林的幽雅静谧、质朴无华。(2)通过对孟子林和其他王侯之墓的对比,表现了孟子墓的朴素。(3)通过对把孟子的言论比成果实、把孟子林种树木比成老人,表现了孟子的孤独和他与上苍的交流,抒发了作者对孟子的崇高敬意。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二)

①青草的味道在山间弥漫,就像村里的孩子在奔跑。

②一个孩子生在山里,就是山里的一棵草。那些青青的草,生长在山里的任何地方。

③它们长在路边,甚至还会长到路的中间,任来来往往的人踩着。到了晚上,它们就像没被踩过一样,抖一抖身上的土,继续生长。我猜那是它们对人的依赖,顽皮地跟在人们的脚边。

④草长在河沟里,有水的滋润,就长得异常茂盛,那是命好的草。可是,一场雨下过,河水毫不留情地将它们冲倒,冲走。河水退了之后,那些被冲倒的草,眨眨眼睛,又悄悄爬起来;那些被冲走的草,在水里打几个滚儿,不定被淤积到哪里,晕头转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脸肿地继续生长。

⑤草们不仅长在路边、河沟,更多的长在田边、地头,更混进田里,与庄稼一起生长。于是,庄稼人就只能花费一年中大量的时间在地里锄草。可是那些草说锄就能锄尽吗?锄掉之后,没多久,它们又捉迷藏一样在庄稼的身边探出头来。一代代农人就在庄稼地里年复一年地与草纠缠不清。

⑥这些孩子后来大多变成了锄草的农人,其实在地里锄草的每一个农人,都曾经是草一样生长过的孩子。出生在贫穷的山里是一种不幸,这样的山里只适合草的生长。每一个在山里出生的孩子,都是路边或河沟里随便生长着的一棵草。孩子与草们一起生长,孩子也就像草们一样地生长。

⑦我最初接触到的自然界中的生命,或许就是青草。在我只会爬的时候,就被带到院子里或者大门外、路边,自己爬着爬着,就爬到了那些青草的面前,我用呀呀的语声,不知所以地与它们打过招呼,就伸出了小手。我抓住一株青草,用力拔下,嫩嫩的绿叶上有着细细的白色绒毛,被我拔断的地方渗出清亮的汁液,洁净,透明,一如我嘴边垂着的涎水。我在草丛边爬过,随便抓着那些青草,青草的气息在我的身体里弥漫,这种气息融进我生长的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于是,我的生长,就带有了许多青草的意味。这世界就是这样将如此相似的生命气息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

⑧童年是人的一生中与周围环境最密切的时期,孩子们一边生长,一边将身边的一切都存储在身体成长的记忆里。从一株草、一块石头、一棵树、一道墙,到一座房子、一条路、一道河、一座山,所有的记忆都被牢牢地融进生长着的生命之中,就像一块砖、一块石头、一掀沙土被垒进墙里。当身体停止了生长之后,身边的一切,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

⑨在乡间长大的孩子,是很少有人看护的,不会爬的时候自然不用担心有什么闪失,只是记着按时喂奶喂饭就行,像家里的小猫小狗一样,给吃的就会长大。会爬之后自然就多了许多担心,有时家里没人,又不能带到外面去,就只能用布带子栓了孩子的脚丫子,另一头拴在泛黄发黑的窗框上。这样,孩子活动的半径就只能在炕上了,不会爬过了头掉到地上。更多的时候,大人下地干活,也将幼小的孩子带到地里,放在路边、地头,任其像小猫小狗一样与青草为伴。

⑩你不知道那些草籽是从哪里来的,甚至在泥土里根本看不到一粒草籽,但是那些草,在一场春雨之后,就很茂盛地生长出来,比有人用心播种过都更加蓊郁。整个夏天,虽然常常被割了一茬又一茬,但是草们总是生生不息,绿意犹存,直到长出狗尾巴一样轻盈透亮的穗子。这些长了狗尾巴的草,常常连成一片,在斜阳的映照下,草地上浮起一片朦胧的淡白。

⑾大人忙着地里的农活,几乎忘记了孩子的存在。等到从草丛里再把孩子找回来,手里、嘴里、头上、身上,已经到处都是青草了,说不定肚子里也吃进了许多葱翠的青草。

(选自《散文》2015年第4期)

11.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这句话。(4分)

每一个在山里出生的孩子,都是路边或河沟里随便生长着的一棵草。

12. 结合上下文,谈谈下列句子的含意。(6分)

⑴晕头转向地抓住一些泥土,鼻青脸肿地继续生长。

⑵这种气息融进我生长的每一天,甚至每时每刻。于是,我的生长,就带有了许多青草的意味。

13. 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要两次将孩子比作“小猫小狗”?请简要分析。(6分)

14.结合全文,探究“青草”蕴涵的深意。(6分)

高二语文阅读理解答案:

11. 运用比喻的手法(1分),以路边或河沟喻指山里孩子恶劣的生长环境(1分),以草喻指山里孩子的平凡、卑微(1分),形象地描绘出山里孩子在恶劣环境中自在地、顽强地生长的生命状态(1分,意思相近即可)。

12.⑴草虽然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存环境(1分),被恶劣的环境弄得晕头转向、鼻青脸肿(1分),但依旧尽己之力,顽强地生长(1分)。

⑵与青草一起长大的孩子,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青草的坚韧、顽强等美德的熏陶(2分)。他们的生命中,也就具备了这样的美德(1分)。

13.⑴第一次比作小猫小狗,强调不会爬时的孩子的好喂养(2分);第二次比作小猫小狗,强调能够自由行动的孩子的好看管(2分)。⑵这样写,能够更好地体现山里孩子不被溺爱、随意生长的成长特性。(2分,意思相近即可。)

14.⑴青草不择环境、顽强生长的特性,象征着极为旺盛的生命力量。⑵青草的普通甚至卑贱,象征着山里孩子生命的平凡卑微。⑶青草的生生不息、绿意犹存以及连绵成片,象征着平凡普通的山里孩子生命的成长、成熟与绽放。⑷青草以及山里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的生命成长过程,隐喻了一种应有的童年期教育观。(每点2分,只需答出任意三点,意义相近即可。参考答案中未列举的,如果解析确有道理,亦可酌情给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