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奇对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如是说

2016-11-11

前一段脑子里忽然冒出来个问题:

马化腾、李彦宏、周鸿祎这些人,如果一直坚持只做一个100人的小公司、在任何时候都专注于一个产品。他们创造的社会价值,会不会比现在带着几万人做一个巨头公司更大?

是的,小公司可能被巨头山寨、打垮、或者收购。但那有什么关系,正好进入下一个领域。

做巨头,精力被耗费在管理内耗、血腥竞争上面。这给社会带来的增量是小的。做小公司,精力专注在产品本身以及开创上面。这给社会的增量是大的。

之所以想到这个,是源自我自己的选择。我宁肯做一个独立的个人媒体,也不愿做一个杂志主编、门户总监、或者带帮兄弟创一个新媒体。我认为前者对这个行业的价值更大。

原因在于。敢单打独斗的少,能带队群殴的多。做前者,身轻如燕可随性探索,需要的收入不多,受到的掣肘最少。做后者,包袱重了,必然损失掉锐利、独立、和自由。

当然有两个前提。第一,互联网给了记者“身轻如燕”的机会。第二,媒体是创意产业,创意产业需要身轻如燕。这两个前提,我想某种程度上适用于互联网创业。

正巧,亚马逊和谷歌的两位CEO在最近的发言,与这个问题契合。

贝索斯说:“一些公司,如果非要用一个词形容,他们有一种征服者的心态(conquerormentality),而我们是探索者的心态(explorermentality)。

喜欢亚马逊探索和前卫精神的人们会倾向于和我们在一起,享受乐趣。恰恰这也是一种自我强化(self-reinforcing)。”

你是否同意,中国的互联网更多是征服者心态,而相对缺乏探索者心态。要征服需要大投资、大资源,要探索只需要精悍小分队。要征服才会狭路相逢兵戎相见,要探索更似轻舟一叶独来独往。

佩奇说得更丰满一点:

“我担心,我们运营公司的理念可能出现严重错误。阅读媒体对谷歌及整个科技业的报道,发现他们总在谈竞争。这些新闻的报道方式与体育比赛类似。然而,很难找到仅仅为了竞争而诞生的优秀产品。”

竞争也是中国互联网的关键词。说得更贴切而生动一点,是“弱肉强食的丛林般的战争”。

有两位互联网上市公司CEO分别送我一本《商战》。里面有一段原文:商战成功的关键在于,针对你的竞争对手制定战略战术,而不是针对你自己制定战略战术。

在中国互联网,对手、战争、击败,是根深蒂固的思路。这对这个行业和这个社会的价值有所伤害。

佩奇接着说:

“如果你倾尽全力,只是为了击败在做同样工作的其他公司,那这样的工作怎么会令人兴奋?这就是许多公司衰落的原因。

他们喜欢修修补补,进行微小的改进。做熟悉的事情以避免失败,是人类的天性。但“增量式改进”会逐渐失去意义。科技行业更是如此,它会发生非增量式的改变。

我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在于鼓励员工专注于创新。以Gmail为例,发布这款产品时我们是家搜索公司,推出电子邮箱对我们是次跳跃,尤其考虑到Gmail提供了比其他邮箱大100倍的空间。如果只关注增量式改变,那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整个业务中,我们都需要突破性、非增量式的工作。

你可能会说,苹果只做了很少很少的事,但这对他们来说已经很好。但我对此并不满意。

世界上有很多机会。在谷歌,我们可能只专注于其中的0.1%,而所有科技公司加在一起也只瞄准其中1%。这意味着有99%的空白地带。

投资者总是担心:你们这些家伙在疯狂的事情上花了太多钱。但如果你不做一些疯狂的事,那么你可能就做错了。”

我们的互联网天才们是否考虑过这个可能:放下手里的活儿,让你的继承者或者对手去完成,而自己转而去开创那未知的99%的空间。

比如,离开这一堆SNS、微博、搜索、网店,去做一个无人驾驶汽车、一种清洁能源、或者把200万地球人送到火星定居。

这可能来自于文化的差异。08年我在以色列参访时,ICQ的创始人yossi vardi回答过这个问题:以色列人骨子里就不喜欢大公司,不喜欢规律的生活,他们总想搞点新花样,他们想创业。他们认为公司有人接手是种解脱,而不会感到“悲怆”。

当然,我不是一个虚浮的理想主义者。反对的理由可能包括:竞争才可能把活儿干好。毕竟,人的好胜心是强大的动力。不过好胜心,可用来胜人,也可用来胜己。竞争,提高一个境界,是视野而不是攻防的较量。

另一个理由是:那99%的未知空间需要眼下这1%的积累,毕竟我们不能天马行空。谷歌若没做搜索,就不可能有做无人驾驶汽车和GoogleGlass的视野,以及资源。

这个观点的延伸就是:中国目前的文化、资源、和力量,只处于那1%里的最低级的0.1%。理想、自由、探索,都是美利坚人几百年、硅谷人几十年积累之后才能享受的奢侈品。

但至少。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我们处于一片地狱火海。我们中最有能量的这一群人,不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探索,而不是竞争上。

最后给出一个名单。这份名单虽不完整,但代表着中国互联网的探索力量。我们是有能力做到的。

……

王兴。这个连续创业者在中国首先做了SNS、微博、以及团购的尝试。他尚未成为巨头,屡次被巨头击倒,但他一直在探索前沿。

陈天桥和被他引爆的网络游戏。

马云和由他建立的中国独有的b2b电子商务。

李学凌和他建立的中国独有的在线语音社区。

周鸿祎和他建立的中国独有的安全软件和免费杀毒。

雷军和他的价格平民化的智能手机。

李彦宏和他的贴吧。

李兴平和他的hao123。

一个低调的创业者和他的起点中文网。

戴志康和他的discuz。

杨永智和他的流行欧美的海豚浏览器。

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场。

梁建章。当他把携程送上纳斯达克后回归校园,研究中国人口问题。他正在大声疾呼:计划生育政策误国误民。

程苓峰和他的个人媒体云科技。

……

好吧。最后一个是开玩笑。哈哈哈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