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失灵的原因分析

2016-12-02

市场失灵是公共经济学逻辑起点,一部宏大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是建立在市场失灵理论分析基础之上的。但人们在谈论市场失灵的原因时,不客气地说,似乎目前对问题的讨论还没有取得一致看法。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

(1)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这表现为在具备所有理想条件和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市场对某些经济活动仍然无能为力。如人们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外部性的存在等现象,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大。由于市场机制存在极限,其作用范围在客观上受到限制,这就决定了市场失灵的存在。这是市场机制自身无法完全克服的。

(2)市场的不完全性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资源配置才可以达到最优配置。但在现实生活中,市场机制有偏差,不是完全竞争状态。这就破坏了市场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资源配置偏离最优状态,出现市场失灵。由于不完全性产生的市场失灵也称为市场缺陷。西方经济学认为,造成市场不完全性的原因有: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过于理想,现实市场根本不能具备和达到要求的条件;现实市场随着社会化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远离了完全竞争市场,破坏了完全竞争市场所要求的条件,造成了市场的不完全性。

(3)市场本身的不完善性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市场不够发达;二是市场在运行中出现功能障碍。市场不够发达必然使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从而出现失灵。市场不够发达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化、商品化和货币化水平低。市场在运行中出现功能障碍的情况有企业相互勾结形成垄断,企业用不正当手段谋取暴利,破坏经济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规。

大家知道,一个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这个问题的表现是不同层次的。深层次是原因,表层次的是表现,而问题本身居于其中,也就是说这是三个层次上的问题。学术界多数人将三个层次问题混为一谈,更有甚者把表层次问题等同于深层次问题,这其实是不正确的。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做一点工作,主要是理清楚讨论为个问题的思路。

1.市场失灵概念界定

我们前面将市场失灵界定为两层含义:第一,市场机制本身对于资源配置可能是缺乏效率的,这是本来意义上的市场失灵,被称之为狭义的市场失灵;第二,市场机制有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是被扩展了的市场失灵,被称之为广义的市场失灵。我们就从这两层含义中去寻找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

我觉得有句话很重要:“要理解‘市场失灵’的最好办法是先理解‘市场成功’——即集聚理想化的竞争市场使资源均衡配置达到帕累托(Pareto)最优状态的能力。”现实世界中的市场失灵,就是因市场缺陷而引起的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即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效率的状态。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机制无法将社会资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场经济无法解决效率以外的非经济目标。所以我大胆地感觉到,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市场本身的缺陷。当然这不是我自己发现的,学者谢罗奇在他的《市场失灵与政府治理一一政府经济职能与行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一书中,对市场失灵描述为“由于市场内在功能性缺陷或外部条件的缺陷,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方面出现运转失灵的现象”。

2.市场缺陷导致市场失灵

(1)由于市场内在功能性缺陷不符合完全竞争条件产生的市场失灵。这种失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外部效应。市场机制无法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所谓外在效应是指“单个的生产决策或消费决策直接地影响了他人的生产或消费,其过程不是通过市场”。也就是说,外在效应是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动削弱或消除,往往需要借助市场机制之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弥补。显然,经济外在效应意味着有些市场主体可以无偿地取得外部经济性,而有些当事人蒙受外部不经济性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偿。前者常见于经济生活中的“搭便车”现象,即消费公共教育、公用基础设施、国防建设等公共产品而不分担其成本,后者如工厂排放污染物会对附近居民或者企业造成损失,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来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司空见惯的随处抽烟等。这类外在效应和搭便车一般不可能通过市场价格表现出来,当然也就无法通过市场交换的途径加以纠正。通过意识形态信念和道德教育固然能够使之弱化,但作用有限。

一是公共产品。市场机制无力于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如公共设施、环境保护、文化科学教育、医药、卫生、外交、国防等。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对抗性特征,一个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的减少,只要有公共产品的存在,大家都可以消费。这样一方面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成本,而这成本应由受益者来分摊,但另一方面,“它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策谁来得到它”,即公共产品的供给一经形成,就无法排斥不为其付费的消费者,于是会产生经济外在性和“搭便车”现象。从而人人都想“搭便车”而不为其买单。而缺乏必要的公共产品,就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客观需要,大大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2)由于市场外部条件的缺陷,使得宏观经济目标难以实现,所以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Galbraith)在《不确定的年代》中把“宏观经济不稳定”、“微观经济无效率”、“社会不公平”看作是市场缺陷的三个重要表现。这里的“微观经济无效率”显然是由于市场内在功能性缺陷而形成的,但是宏观不稳定和社会不公平明显这种市场失灵所涉及的问题已经不是市场机制本身缺乏效率的问题,而是市场机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1985年,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Nordhaus)在《经济学》第12版中认为“市场经济有时会产生难以接受的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商业周期和低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问题”。1992年科勒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把市场失灵描述为:“市场经济显示出被叫做市场失灵的若干典型的缺点……这些缺点的任何一张清单都必定包括无效率、不公平和不稳定。”

3.对市场失灵原因的分析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关于理性人假设的认识。不管什么样的经济模式,人都是主体和中心因素。西方经济学家在理论分析中一般把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视为理性人。这种理性人都充分理智,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轻信盲从,而且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符合始终如一的偏好原则。然而在实际市场活动中,经济活动主体的素质、观念、行为都存在着重大差异。

(2)关于一般均衡的认识。市场的总体均衡和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是建立在一系列理论假设条件之上的,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这些假设并不总能成立。当这些假设不能成立时,关于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市场会产生有效率的结果的结论就站不住脚了。我们发现市场失灵了,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缺乏效率和有很多弱点的市场。

(3)关于充分信息的认识。完全竞争市场均假定个人和厂商对市场的了解具有完全的信息。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各种可供选择的生产和消费机会,知道各种商品及它们的价格,这样就不会发生不利的交易。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