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观察及护理

2017-03-14

【摘要】 为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质量,将从五个方面进行病情观察,从而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对症治疗、合理护理措施。如保持安静,取适当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体温稳定,合理喂养等护理措施,是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新生儿 颅内出血 观察与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因缺氧或产伤引起的脑损伤,早产儿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做好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病情观察与护理,对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治愈率、减少后遗症具有重要作用。现将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收治的25例颅内出血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的25例颅内出血新生儿,男16例,女9例;足月产5例,早产19例,过期产1例;全部经头颅CT确诊,其中蛛网膜下隙出血24例,硬膜下出血1例,治愈19例,好转3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

2 病情观察

2.1意识和精神状态的观察

意识改变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观察中尤为重要。本组所有病例均出现意识和精神状态的改变,多为早期表现,因此应注意观察是否激惹、过度兴奋、表情淡漠、烦躁不安、反应迟钝、嗜睡或昏迷现象。如兴奋状态、睡眠不安、哭闹不安、尖叫,则常是早期表现,亦提示出血量少;如病情继续加重,或出血量大,常转入或表现为抑制状态,如抽搐、嗜睡、昏迷。

2.2瞳孔和各种反射的观察

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则表示颅内压增高;双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和各种反射(吸吮、拥抱反射等)消失,肌张力下降,双眼凝视,则表示病情危重,出现脑疝,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抢救措施。

2.3囟门的观察

脑性尖叫、呕吐、前囟隆起、骨缝张开、惊厥等,表示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大。

2.4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密切观察体温、呼吸变化,注意呼吸节律、频率变化,如果呼吸不规则、屏气、暂停表示病情危重。注意有无皮肤苍白、发绀、出血点、黄染等,如果突然出现皮肤苍白或青紫,表示出血量较大,病情危重;如果体温不升或高热,亦表示病情危重,应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2.5观察有无呕吐及吃奶情况

如恶心、呕吐提示颅内压增高,如拒奶或吸吮反射、觅食反射、吞咽反射消失,表示病情危重,应注意补足热量及液体摄入,维持正常生理需要。吸吮反射的出现,往往提示病情开始好转。

3 护理

3.1一般护理

室内保持清洁卫生,定时通风,室温维持在22℃~24 ℃。湿度50~65%,绝对静卧,头肩略垫高15°~30°,需头偏向一侧时,整个身躯也应取同向侧位,以保持呈正中位,以免颈动脉受压,避免分泌物或呕吐物吸入造成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尽量减少对患儿的移动和刺激,将护理和治疗集中进行,动作做到轻、稳、准。静脉穿刺最好用留置针保留,减少反复穿刺,防止加重颅内出血。保持皮肤、口腔清洁,每日进行口腔、脐部、臀部护理,及时更换尿布、脏衣服;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并根据血糖随时调整输液速度,以免血糖过高或快速扩容而加重出血。

3.2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外在因素如奶瓶、被子遮盖等压迫患儿,引起窒息。根据病情予吸氧,因新生儿鼻黏膜柔嫩,为避免损伤鼻黏膜,最好用面罩或头罩吸氧。

3.3保持体温稳定

体温过高时应予物理降温,体温过低时用温箱保暖,避免操作后包被松开。

3.4用药的观察

遵医嘱应用镇静、降颅内压药物,注意用药后反应,患儿有抽搐或惊厥持续时,常根据医嘱给予安定、苯巴比妥、并应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效果,如应用药物处理30min后效果不佳,应及时告知医生重复或交替用药,达到镇静目的。囟门持续饱满、紧张者,应降颅内压,首选呋塞米1mg/kg-2mg/kg,地塞米松每次0.5-1.0mg/kg,每日2次,有脑疝者,可用20%甘露醇,一般每次0.25-0.5g/kg。应用维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若出血停止后,应用脑代谢激活剂胞磷胆碱0.1g/次静滴,每日1次,10-14日为一疗程;也可用脑蛋白水解物静滴,恢复期可用脑复康,每日0.2g,连用3个月。

3.5喂奶

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喂奶,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待一般情况好转后再开始喂奶,出血轻者可用滴管滴喂,出血较重而出现拒奶、吸吮反射及吞咽反射消失者或病危、病程长的患儿可给予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停喂奶时应少量多次给奶,同时速度要慢。

参 考 文 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第三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