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英美文学论文范文大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英美文学逐渐成为高等院校非常重视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英美文学论文范文大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英美文学论文范文大全篇1
浅谈英美文学叙事写作手法
一 引言
英美文学流派在国际舞台上进行交流与分享时,对文学的探讨过多强调于在写作技巧方面的分享。我国文学比较重视对文学价值的考虑,而国外文学注重于文笔写作的艺术,其中英国比较文学和印象文学因其丰富和严谨的文学语言盛极一时,而美国文学作品深受英国文学影响,又在美洲结合了原始部落风情,以突出自由和正义、生活和情调为主,与英国文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阅读英国和美国文学作品时,不能只是单调乏味地学习单词或句型,而是要以欣赏作者的思想与精神为重点。文学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是表现学者精神和思想的手段,在艺术和文学加工所创造的精神世界里,要感知语言学的真实意境。
二 英美文学的叙事写作的重要性
英美文学叙事理论的建构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形成特点,由此形成了多种与该理论相适应的叙事写作手法,使得西方文学创作的思路也更加的多样化。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可以通过对的比较研究来进一步领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方面,我国对英美文学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大学阶段。在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英美文学原著阅读的较少,对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状态的了解相对比较薄弱,造成阅读英美文学基础较差,不能够掌握文学素材的背景信息,导致阅读的时候障碍重重。这种教学模式上的弊端,促使大家在学习英美文学内容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在对英美历史做到透彻的认识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英美文学的叙事写作手法,从而体会文中对象的真正寓意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更好推动国内学生兴起学习英美文学的狂潮,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英美文学的主旨所在。
另一方面,我国自加入WTO之后,也就加入了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这么多年里,充分证实了英语这种国际化语言的重要性。英语的使用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在商务领域、交通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加强合作与交流。英美文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英语的简单语法和词句构成,更重要的是要学习英语的应用能力和文学写作能力,这一点可以通过比较分析英美文学的多种叙事写作手法来进行强化训练。另外,英、美等国人的生活强调风趣和享受,对人与人的沟通非常重视,这在文学作品的叙事写作方法中都有所体现,良好的叙事写作方法能够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进一步升华读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 英美文学的叙事写作手法分析
1 英美文学中“客观”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英美“客观”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是一种经常性叙事写作手法,侧重于强调对客观事实的把握与描绘,加强对客观事实的了解与认识,在环境塑造和背景写作方面具有很强的功底,通过作者本人对客观物体或者人物的形象、意识、动作、语言等进行描述,加强的是读者对人物或者事物的了解与认识,加深了对事物或者人物的印象,丰富了写作内容,进一步加深了故事的真实性。如在客观叙事中可以引用《老友记》的内容进行欣赏:
Monica: Oh,the way you crushed Mike at ping pong was such a turn-on.
Monica:Yeah,you can hear everything through these stupid walls
(译文:莫妮卡:噢,你用乒乓球打败Mike真的是太帅了。
莫妮卡:是啊,那面烂墙什么声音都包不住。)
以上这部分对话,在语言表达上全是以当事人的身份进行语言阐述的,运用了客观的叙事写作手法,加强了对客观内容的丰富,让阅读者对客观环境和人物的内心活动有了更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充分体现了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态度转变。
2 英美文学中“意象”的写作手法
意象指的是英美诗歌作品中对人或者事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即将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人凸显出来以帮助个人或者物体发现自我价值与美感,并让欣赏者了解和认识其中的意义与象征性含义的一种叙事写作手法。英国浪漫派诗人约翰·济慈就是意象美的写作大师之一,他在其著名诗歌《夜莺颂》中写到:
Tis not through envy of thy happy lot,…,Singest of summer in full-throated ease
(译文:这并非在嫉妒你的幸运,而是为你的幸运而深感欢欣;你呵,展开双翅翩翩起舞的林中精灵,你躲进满是山毛榉的葱绿和阴影中,放开了歌喉,歌颂着这样的夏日。)
以上这部分诗歌即是英美文学中意象美的充分体现。它通过“意象”的叙述手法描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环境,将生机和活力带给我们,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表现给了我们,将环境的优雅感交代给我们,让我们陶醉于这种梦幻般的世界,更加喜欢这种美,这首诗歌。
3 英美文学中“隐喻”的写作手法
传统英美文学叙事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不外乎以下两种模式:一是作家真、善、忍自我理想的化身;二是作家表达内心潜在意识思想的传声器。这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形象载体来进行依托,这一点在“动物叙事”的英美文学作品中尤显突出。在此类作品中,作家们借用一大批大自然中最普通不过了的动、植物,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明是写动、植物,实则是写人,以物“喻”人。
从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The Call of the Wild)到弗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全集》、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Animal Farm),再到C·S·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尽管作家各自在文学创作方面的理念和范式均发生着沧海桑田的变化,但在叙事写作时对“动、植物”的刻画都很好的运用了“隐喻”的写作手法。在这些以动、植物为主角的文学叙事作品中,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成为了人类社会某种道德意识的载体,将原本忠诚卫主的狗刻画成了极其狡猾与欺诈的野蛮畜生,将原本勇猛无敌、号称“万兽之王”的雄狮刻画成了胆小如鼠的懦夫,将原本好吃懒做的猪刻画成了一个残忍的牲畜剥削者等,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是人类社会中不同角色的一个缩影。作家们借用此类“隐喻”的写作手法,深刻地揭露了人性的泯灭和人类社会的悲催之情,令读者感同身受。
4 英美文学中“崇尚自由”的写作手法
“崇尚自由”的写作手法,是英美文学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文学写作的自由度是极其受限的,尤其是在传统文学的世界里,作家的创作往往要受到来自传统文化和社会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束缚。纵观历史,文学创作家被起诉与控告的事件屡见不鲜,更有个别国家把某一作家的作品列为“禁书”或“淫书”。此外,作家的创作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写作规律、原则和表现手法,甚至包含了作家情感的具体展示形式等等。
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自由写作”手法逐渐形成。作家们以“崇尚自由”来进行文学的创作,摆脱传统文学的束缚,依赖文学写作手法的自由艺术来实现精神上的自由,是一种完全不受限制的自我体现形式,力图创造出一个完全自我的个人自由世界。如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作品的整体结构分为四个章节:A、B、C、D,但其顺序却不是按照字幕先后顺序排列的,而是C、A、B、D。前两章的叙事顺序也并非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年的历史进程,不仅在时间上前后穿插,在空间上也是多次变换。这样的文学作品的展示形式是极其多样的、创作思路是开放性的,能够带给作家无限的创作自由和愉悦。“崇尚自由”写作手法的出现,使得西方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突破了传统文学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时空关系的客观逻辑性,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性和强烈的可塑性,大大提高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 英美文学中“主旨隐遁”的写作手法
英美传统文学作家普遍怀着对社会的美好愿望和满腔改良的热情,总是依赖于人道主义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当代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合理的现况。他们极力揭开社会的种种阴暗面,以期得到社会和领导层的关注,并带来彻底的改革;但又不得不面对现实,强忍笑颜、不厌其烦地把一系列阶级调和、人性向善和博爱忍让的消极观念灌输给读者,以此来济世救人,这使得创作者自身也就总是处于矛盾之中。
如今,人们在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中不仅已经很难找到关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教训,甚至大多数时候根本就找不出任何明确的结论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得到的只是一种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感受。如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卡夫卡的小说《城堡》等,作品本身就可以做出多种解释。甚至很多时候,连作家本人也很难阐述自己在作品中究竟是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和意境。不仅如此,后期象征主义诗人也普遍认为,很多时候没有必要把一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表达得过于清楚,甚至局限于某一方面。他们允许读者根据其自身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人生经历得出不同的意境感受。当前,主旨的隐遁已经成为了英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手法。
四 结语
英美与中国在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上的巨大差异,塑造了各自不同的认识和价值观念。以上通过对英美文学中叙事写作手法的比较分析,启迪我们在学习英美文学的时候,需要不断地变通思想与意识观念。在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加强对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精准地学习和掌握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独特意境,为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进一步储存大量精通西方文化的涉外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晓琴:《全球化语境下英美文学的走向》,《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 方汉文:《中国化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营构》,《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4期。
[3] 李寒阳:《价值世界的深刻危机与艰难重认——从叙事方式看电影〈罗生门〉的内涵意义》,《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4] 张一平:《中西叙事作品的时空表达差异》,《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S1期。
[5] 刘杰:《比较文学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6] Primavesi,Patrick.The Performance of Translation:Benjamin and Brecht on the Loss of Sm all Details,The Drama Review.1999(4):53-59.
[7] 徐扬尚:《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的模式、功能、地位与前景》,《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8] 王婷婷、张奇才:《高校英美诗歌课堂教学新探》,《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9] 张宜华:《漫谈英美诗歌的意象美》,《文化研究》,2005年第1期。
[10] 肖锦龙:《文学叙事和语言交流——试论西方的修辞叙事学理论和思想范式》,《文艺理论研究》,2005 年第6期。
有关英美文学论文范文大全篇2
浅析英美文学知识引入阅读课堂的必要性
摘要: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精读课为实例,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从课文的导入和课文的讲解入手,阐述把英美文学知识引入阅读课堂的必要性。
关键词:英美文学知识 阅读课堂
在精读课程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英美文学知识能够使原来呆板的课文讲解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同时,学生也能够从这种轻松的课堂语言环境中进一步深化自己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而增强他们学习语言的信心。除此之外,丰富的文学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为今后在英语专业知识领域的进一步探索做好准备。
一.用英美文学知识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文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又能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新课,为后面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年级英语精读课堂里,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文学知识导入新课对已经有一定语言和文化基础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来讲,可以扩展他们的视野,同时也锻炼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首先,通过介绍作者可以顺利导入新课。英语专业高年级精读课程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也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新编英语》的课文大部分选自当代文选,有些课文出自一些著名的英美作家之手,文学气息浓厚,因此用作者简介引入课文讲解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课堂导入法。
如在讲解《新编英语教程》第五册第十三课“What Life Means to Me”时,可以从介绍作者杰克·伦敦入手引入新课。为了使课文的导入更加形象生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导入角色既可以由教师扮演,也可以由学生扮演。笔者在讲授本课时,通常在课前会将杰克·伦敦的简介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杰克·伦敦的背景知识查找熟悉,并在课前要求其中一个小组的代表用10分钟时间以PPT的形式对相关背景进行讲解,可配有图片信息或者视频信息。演示组的同学通过这一活动实际运用英语向其他同学介绍有关内容,其他同学通过观看他们的演示了解他们没有查找到的内容,进一步熟悉背景知识。教师可在学生演示完做补充介绍。“What Life Means to Me”是杰克·伦敦的自传节选,主要讲述作者本人的坎坷经历。
最初,他认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就可以步入向往已久的上流社会,为此他当童工,卖报纸,做海盗,做苦工,也当过流浪汉,经历了这一切后,他发现自己依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离他梦想中的上流社会越来越远。严酷的现实使得他转而选择用知识改变命运,通过半工半读,他最终取得巨大成就,以自己的创作实力在美国文坛赢得一席之地,然而这时他却发现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并非高雅之地。因此,本课通过对杰克·伦敦的介绍导入对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课文是十分有帮助的。
绝大部分同学在PPT讲解过程中会提到杰克·伦敦的坎坷奋斗历程,教师也可以就不足的地方适当加以补充,比如,教师可以在学生讲解后总结点题:杰克·伦敦一生充满传奇色彩,生活经验之丰富在世界作家中是不多见的。他用作品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揭示了这样一种悲剧,即一个人在困境的时候,可以靠梦想坚持下去,而一旦走出困顿获得成功,生命的意义便成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可以顺利导入新课“What Life Means to Me”。
另外,在导入新课以后,教师还可以就杰克·伦敦的写作特点做一简要的介绍。杰克·伦敦的生活经历也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他的创作笔力刚劲,语言质朴,情节富于戏剧性。他常常将笔下人物置于极端严酷的环境之下,以此展露人性中最深刻、最真实的品格。这种“严酷的真实”常常使读者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以上的介绍也可以由另一组学生完成,教师作出适当的补充解释。这样,在后面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杰克·伦敦的写作特点,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穿插文学知识于课文讲解,加深学生理解
成功地导入新课后,下一步就是系统地讲解课文,这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自然地穿插一些文学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首先,在精读课的讲解过程中穿插文人轶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以《新编英语教程》第六册第二课“The Fine Art of Putting Things Off”为例,本课一反常态提倡拖沓行为,并用大量例证说明拖延行为有时候可以使我们的设想和决策有时间得以成熟和发展。文章以英国文人切斯特菲尔德伯爵的著名家训“今天能做的事情绝不要拖到明天”开篇,但作者很快指出切斯特菲尔德本人也是个十足的拖沓之士,这位高雅的伯爵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与孩子的母亲举行婚礼,还经常让约翰逊博士等名流在接待室久等。
这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发生在切斯特菲尔德和约翰逊博士之间的趣事:在18世纪的英国,文人想要出名,除了需要有过人的才华,还必须有达官贵人的庇护和提携。塞缪尔·约翰逊在尚未成名时,长期在贫困和饥饿中挣扎。1747年,他为了一个编纂英语词典的计划,希望得到当时英国文坛显赫人物切斯特菲尔德伯爵的提携。于是约翰逊把自己的计划送呈切斯特菲尔德,希望能得到他的赞许和资助。不料,伯爵对该计划毫无兴趣,没有答复约翰逊的请求,甚至连他几次拜谒求见也被挡在门外。
以后,约翰逊又在公共场合多次向伯爵致意、恭维,希望能引起伯爵的注意,竟也毫无效果。约翰逊万般无奈,愤然自力奋斗,历时七载,终于编成了历史上第一部英语词典。就在词典即将出版之际,切斯特菲尔德忽然在当时颇有影响的报纸《世界》上发表了两篇评论文章,对约翰逊的词典极为赞扬。约翰逊得知后,立即挥笔回书,否认切斯特菲尔德是自己的“提携人”,并冷嘲热讽地讥笑切斯特菲尔德这个事后“恩主”。
通过以上背景的介绍,学生会很好地理解课文第一段中出现的“That elegant earl…had a bad habit of keeping worthies like Dr. Johnson cooling thEir heels for hours in an anteroom…”这句话,也会理解作者以切斯特菲尔德的家训开篇的用意。除此之外,作者还在课文的第一段列举了其他历史人物的拖沓行为,如罗马大将昆塔斯·费边·马克西姆斯,《圣经》中的的摩西和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只有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背后故事进行充分地挖掘后,学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论点。
其次,在精读课的讲解过程中穿插文学常识,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整个课文。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受传统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的影响较深。大部分教师在精读课堂中采取的是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即解释语言现象、语言难点、词语用法等语法式教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语言问题,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只强调词句,忽视了篇章,学生最后也仅仅掌握了零碎生词语法等知识,缺乏对课文的宏观把握,这不利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因此,笔者在精读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对课文基本的语言点讲解后,段落划分和中心思想分析也非常重要,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短篇小说时,可以给学生简要介绍短篇小说的结构特点,如短篇小说一般有五个部分,Exposition, Rising Action, Climax, Falling Action和Dénouement,也可以介绍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等的短篇小说理论,学生有了一些文学常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段落划分,进一步从宏观上把握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把英美文学知识引入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精读课堂,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学生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手段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精读教学和文学知识的结合也会变得更加直观和生动,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愉快地获取更多的知识。
参考文献:
[1]DornyEI,Z. & K. Csizer. Ten Commandments for 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 Results of an Empirical Study [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2)3, 1998.
[2]李观仪.新编英语教程(第五、六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1996.
[3]文秋芳. 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8.
[4]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