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创业成功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80后创业成功人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80后小女掌舵“圣农”傅芬芳
傅芬芳无疑是上帝的宠儿,这位生于80后的女孩有着令人羡慕的一切——青春、美貌、智慧、财富、事业。2003年大学毕业之后,傅芬芳开始进入家族企业,初露商业才华。25岁,她继承父亲傅光明的事业——接任圣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将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地推向资本市场,成为令社会瞩目的“富二代”女企业家。
初显才华
“我是傅光明的女儿,这是一个事实,我不否定这个事实,没有父亲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带着他的烙印我为之自豪。父亲一直是我最坚强的后盾,但有一点,父亲一定不会轻易将辛苦创下的事业交给一个毫无担当的人,尽管我是他的女儿……”
2003年4月,傅芬芳尚未毕业,父亲傅光明交给了她一个不小的任务——负责一个三星级酒店的筹建项目。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放权”:从项目的设计、土地的审批、施工管理、资金的分配和酒店未来的运营管理,都由傅芬芳全权负责。傅光明除了给女儿1000万元的预算之外,其他的都不再过问。两个月后,从学校毕业的傅芬芳被任命为集团副董事长,从此她就一头扎进了这项任务中。
当时,父亲一副全然不管不顾的态度激发了傅芬芳挑战自我的愿望。初生牛犊不怕虎,傅芬芳铆足了干劲儿,下决心一定要向父亲交出满意的答卷。
“当时原设计单位的图纸不合要求,而三星级酒店的审批权又不在县级。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于是,我抱着大堆的材料去市里跑相关部门,一开始很多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好像在怀疑,你一小姑娘能做得了主吗?后来知道我是傅光明的女儿,很多事情就好办多了。”傅芬芳称,选择亲自去跑项目审批的各环节就是为了熟悉“怎样办一个公司”。而当时自己这张稚嫩的脸的确让人难以将她与这个上千万项目的总负责人联系在一起。
2005年,圣农假日酒店如期建成,规格远比当初规划的高得多,而项目投资也被傅芬芳大胆地从1000万元追加到2600万元,这个追加并非盲目。“要达到三星级规格,很多方面的投入必须一步到位。”傅芬芳总能拿出让父亲信服的理由。不仅如此,她还进一步引入大量酒店管理人才,并制定了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酒店管理体系。
酒店建成后很顺利地就通过了三星级评定。酒店运营井然有序,开业不到三个月,就已开始盈利。这在光泽县被称为商业奇迹,这一切都让当初抱着“亏了就亏了,让女儿实战练一把”心态的傅光明感到意外。
圣农假日酒店项目的成功运作展露了傅芬芳的商业才华,因此父亲将更多的“重任”放到了她的肩上。
空降“战场”
2007年,傅芬芳再一次接受“棘手”的任务——负责圣农食品的管理。
“那时圣农食品一名高管出走自立门户,带走公司的大批销售人才、技术人才。公司过去所有业务都由这名高管负责,父亲和我都没介入过实际运作,父亲此时也不能给我太多的建议。”傅芬芳这样描述当时的艰难处境。当时不少下属都以报销签单为名,试探这名小老板到底好不好“欺负”。“我只能埋头苦签,根本无法指出这项支出是应该还是不该。”傅芬芳苦笑道。
但是,关键时刻傅芬芳还是显示出不凡的魄力。由于食品公司面对的是一个终端的渠道,其客户的竞争相当激烈,高管的出走带走了大量客户,公司的运营岌岌可危。此时安定局面最为关键,为此傅芬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方面积极公关,稳住部分大型商超渠道,一边开发批发市场。
“虽然批发的毛利很低,但可以先让公司安定下来,维持正常运作。”另一方面,傅芬芳还凭借自己的诚心,留住了部分技术研发人员。就这样,圣农食品在这位看上去显得稚嫩的新老板的打理下,重新恢复了一片生机,公司业绩一年比一年好,甚至在2008年原料价格疯涨的状况下,还保持着增长的势头。
在一次次的实战训练中,傅芬芳正成长为一个成熟干练的青年企业家,她开始引领公司走向多元化经营,根据圣农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出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举措。
谈起成绩,傅芬芳称,一切都是父亲适时鼓励的结果。她告诉记者:“父亲从来没有强求我一定要做到什么,在他的眼里我首先是个女孩,他总是一步一步地给我增加砝码。在我最需要扶持的时候,他开导我、支持我。”当问及她现在的工作成绩在父亲眼里能获多少分时,傅芬芳又是调皮一笑:“应该有七八十分吧!”
继承与创新
作为接班人,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傅芬芳十分注重学习,2005年,圣农实业集团曾一度打算整体并给某财团。那段时间,傅芬芳每天接触大量资本运作方面的信息。
“资本运作的概念和知识就是那时积累形成的。”正是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傅芬芳进一步成长起来了。2009年10月22日,福建圣农发展成功上市,傅芬芳成为集团公司董事长,直接持有圣农发展539.947万股,占比1.46%。此外,作为控股股东,圣农实业持有圣农发展23479.366万股,占比63.63%,而傅芬芳持有圣农实业12.5%的股权,即傅芬芳通过圣农实业间接持有2934.92万股的圣农发展股份。两项合计傅芬芳拥有圣农发展3474.867万股,按照当时市值,傅芬芳身家直逼10亿元。
创业不易,守业更难。作为守业者,承载的压力并不亚于创业者。傅芬芳深知,父亲是创业者,由于创业的需要,他更需要注重个人的魅力。而自己是守业者,更需要注重团队的力量,更要讲求工作的科学化。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团队的建设,成为这几年来傅芬芳工作的重心。为了理清财务管理制度,她同员工一起,通宵达旦加班寻找、分析错漏,通过有效地了解,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她认为团队的建设十分关键,她把了解员工所需,为员工设计相应的待遇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之一。
时间观念极强是傅芬芳的工作风格之一。每月月初,傅芬芳都会让秘书将自己一个月的行程、时间安排表做出来,自己则严格按照这个时刻表,在规定的时间里做约定的事。“这样可以确保这个时间段无人打扰。”傅芬芳认真地说,即使是自己最为要好的朋友都要尊重她的这一“原则”。
傅芬芳称,“父亲特别忙碌,总是受困于各种繁杂的事务中无法抽身。来访、汇报工作的人一拨接一拨,有时一件事未解决,又来一件事,常在处理一个问题时受到几个问题的打扰。因此,我特心疼他,更不希望自己也陷入这种境地。因此,我就给自己立了规矩,并严格遵照执行。”
“一开始很多人不习惯,觉得我‘摆架子’,但时间久了就都理解了。”傅芬芳说,“这也显示了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制度的执行一开始都会遇到各方阻力,当遵守制度成为习惯,规矩就形成了。”
傅芬芳的独特的处事风格还表现在对员工福利待遇的分配上。“当老板的都容易凭着自己的喜好评价一个员工。显然,这样既缺乏合理性,也会造成待遇上的不公。我更注重制度化管理,按岗给酬,根据考核来衡量员工的价值,给员工量身定做发展规划。”
懂事的“富养女”
作为企业创始人的女儿,父亲创下的财富足以让傅芬芳过上极其富裕的生活。对此,傅芬芳并不掩饰她的优越,她笑称自己小时候最深刻的印象是“零花钱比别人多”。可贵的是,住别墅、穿名牌、坐轿车并没有让这位女孩沉溺于享乐,她在学业中表现出的刻苦不亚于任何上进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学习成绩优异”是很多教过傅芬芳的老师对她的印象。
傅芬芳并不否认,自己的“懂事”与父亲的言传身教关系密切。“小时候就觉得父亲特别忙,没有更多的时间陪我玩,但在课余假期,父亲总喜欢将我带在他身边。为了能争取跟父亲在一起相处的机会,我会表现得特乖,总是充当父亲的小助手跑前跑后做力所能及的事。他给员工开会时,我就静静地坐在一旁听大家发言,他和客户们谈判,我也似懂非懂地听着。”傅芬芳称,上了高中之后,她感到自己这种“陪在父亲身边”的机会似乎越来越多了。
如今的傅芬芳更深信,这是父亲在有意识地培养她。她坦言,父亲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培育行为的确在她身上生效了。“基本上,我意识到父亲的苦心应该就是我高中时候,不仅带我出入一些商业场合,并对我的教育也进行了规划——建议我报考农林大学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傅芬芳在不断地与父亲的接触中学会了父亲沉稳、干练的处事作风,同时,她对父亲和他的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受到父亲的感染,傅芬芳开始显现出对家族事业的极大热情。
“父亲数十年来都以工作为乐,以事业为乐,他从心底热爱这份事业,他是我最敬佩的人。他创下的这种肉鸡养殖生产模式是国内首创的,在食品安全控制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对整个养殖行业都是有贡献的。这种贡献超出了一般的‘赚钱’意义。”傅芬芳称,这更加坚定了她热爱这份事业的决心。说起这些,刚刚还谈笑风生的傅芬芳立刻油然而生一种肃穆的神情。
理性与感性之间
“工作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所幸我的工作时间安排很科学,在工作的空当,我就有了自己的时间。这时我会约上一帮圈内好友去打高尔夫、旅游、购物。”
走进傅芬芳在福州的圣农食品公司的办公室,个性化的布置略带着些女性气息,不足20平方米的面积和她“10亿身家”的身份稍显反差。
“圣农食品目前的状况还达不到去给我个人租用一个面积庞大、装修气派的办公室。”傅芬芳称,“企业赚千万,拿出十万来租用办公室还可理解,企业赚一百万,拿十万来租用办公室就显得不合理。这涉及企业的经营,应符合企业的运营状况。这是属于企业的钱,不是属于我个人的钱。”
傅芬芳称,自己大多数时间都是忙碌的,所幸合理的时间安排让她偶有机会放松。“工作空当,我会和一群朋友去香港购物、打高尔夫。”她很兴奋地在记者面前秀起自己刚从香港淘回的衬衣,她告诉记者,得体的腰身,简约的设计,独特的细节都成为被她相中的重要因素。
“车、手表、包包得是名牌,这是‘场面’的需要。除此以外,我并不总强调名牌,更喜欢具有独特风格的东西。比如我的这条项链就是在香港定做的,上面有我的名字,独一无二。”谈起个人的消费观,傅芬芳开起玩笑,这位出差前总会在机场买上大堆时尚杂志上飞机的女孩,言语中流露出这个年龄段所有女孩的天性:“你要是时尚杂志的记者,我会有更多的话题跟你聊。”
80后胡彦祺:创业成于团队
大连海事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的胡彦祺,可以说是80后佼佼者中的突出代表。2005年大学毕业后,他就注册成立了大连遨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第一次当上了CEO。如今,4年多时间过去了,他已经拥有了两家公司,员工达20余人,均是来自大连各所高校的优秀毕业生。
作为大连市第一批政府扶持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胡彦祺的公司如今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生存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他倡导成立的大学生创业联盟项目已被多家风险投资商看好,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拿着4年学费掘金
2001年,胡彦祺怀揣着伟大的梦想,跨入了大连海事大学的校门。入学之初,他就和父母商量,希望他们能将大学4年共2万多元的学费一次性交给自己,并保证在接下来的4年中不再向家里要一分钱的生活费。由于胡彦祺从小就很独立,也没有做过太出格的事,经过细心考虑后,父母答应了他的要求。
可让父母没想到的是,胡彦祺却将那2万多元的学费,当做了挖掘人生第一桶金的本钱。
头脑机灵的胡彦祺拿着2万元的资本开始四处寻找商机。大一下学期,他的第一个机会来了。当时,学校的新宿舍区落成,离教学楼比较远,同学们每天要步行20分钟才能赶到教室上课。胡彦祺瞄上了这个机会。在做了一番认真的调研之后,他果断地采购了100辆新自行车拉到学校。结果,不到三天时间,那100辆自行车就被同学们抢购一空。后来,胡彦祺一算账,竟然赚了2000多元。
胡彦祺的这次折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不少想买自行车的同学开始主动来找他。于是,他又拿着赚来的钱进了第二批、第三批自行车。生意越做越大后,很多同学主动提出愿意为他打工,帮他卖自行车,胡彦祺俨然成了学生中的“老板”。
自行车生意让胡彦祺第一次体验到了赚钱的快感,他手中的2万多元钱迅速翻了一番,变成了4万多元。
第一次成功淘金的体验让胡彦祺备受鼓舞。在垄断了本校市场之后,他开始进军大连理工大学、东北财经学院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等其他高校的市场,同时建立起了一个以学生为营销代表的高校销售网络。
由于业绩出色,胡彦祺的团队得到了大连网通和大连联通的认可,他们顺利地拿下了这两家大公司的校园代理权。
大学四年,胡彦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人脉资源。回忆起大学四年的生活,胡彦祺不无感慨地说:“那时候总有用不完的精力,看到一个好的项目就想去研究、去尝试。自己不仅敏锐地嗅到了不少商机,还经常带领同学们去谈赞助,晚上通宵做策划案。那时,我就习惯了那种创业般的异常忙碌和充实的生活,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俨然一个工作狂。”
放弃10万年薪去创业
短暂的大学生活不知不觉已到了最后一个年头,当同学们都在为找工作而忙得焦头烂额时,胡彦祺似乎比他们幸运得多:“因为学的是自动化专业,而且英语也很好,当时我收到了几家外企的聘书。”
2005年6月,大学毕业前夕,一个艰难的抉择摆在了胡彦祺面前:一边是一份年薪10万元的体面的外企工作,一边是充满风险的自主创业道路。理想和现实两股力量在他的内心激烈斗争。
这时,很多同学、好友都劝胡彦祺要面对现实,安安分分去工作,毕竟创业的困难和风险太大了。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有着一个信仰:趁着年轻为自己的梦想去拼一次,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无论世俗的压力多大,无论结果成功与否,都无怨无悔。最终,胡彦祺在人生的转折点上做出了重要的决定:放弃高薪工作,自主创业!
要创业就得有启动资金呀!胡彦祺为此苦恼不已,他曾跑了多家银行洽谈贷款,但都没结果。在这时,校园里一张写着“激情创业黑石礁,政府拿出100万元无偿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创业大赛海报,正巧被风吹到了他的脚下。胡彦祺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为自己打开创业之门的天赐良机。为了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意气风发的他硬是熬了两天两夜,最终写出了一份50页厚的“网上虚拟大学”创业计划书,赶在报名截止日期前报上了名。
之后,胡彦祺带领着自己的团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创业大赛的一等奖,赢得了3万元的政府创业奖励资金。
2005年8月,在大学毕业还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胡彦祺就同三个创业伙伴一道,拿着自己在大学里挣的5万元钱和政府奖励的3万元钱,租下黑石礁辰熙大厦里最小的一间20平方米的办公室,成立了大连遨游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踏上了真正的创业之旅。
发展过快遇坎坷
创业是艰辛的,但胡彦祺却在创业的辛苦中快乐着。为了能够在9月份开学之前推出自己的网站——“我们de大学”,胡彦祺和他的团队每天工作长达15个小时,累了,他们就在地铺上小憩一会儿,一日三餐也都是在小办公室里解决的。
胡彦祺明白,和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相比,他并没有雄厚的资金、庞大的队伍,更没有后台和关系。只有比别人做得更快更好,才能闯出一番天地。所以,他们依靠这种信念努力地工作着,把时间看得比任何东西都珍贵,恨不得一天24小时用在工作上,甚至创造了辰熙大厦的纪录:整个大厦每天晚上12点还亮着灯的只有他们一家公司。
就这样,一个月后,“我们de大学”网站顺利推出。紧接着,他们就开始忙着在大连所有高校推广。同时,在新生入学前,胡彦祺他们还策划出版了大连第一本《大学生生活指南》,并举办了迎新晚会等一系列营销活动。
付出总有回报。经过辛勤的努力,胡彦祺他们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大客户——中国联通。
其实,中国联通最初也不是很信任这群刚出校门的小伙子,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冒着风险选择他们是正确的,胡彦祺团队的策划案成功地将中国联通在大连高校新生市场的占有率从原来的20%提升到50%。联通老总连连夸赞胡彦祺团队打了一场漂亮仗,并决定将他们作为中国联通大连高校市场唯一指定合作伙伴,“我们de大学”网站从此红遍大连高校。
后来,胡彦祺的公司又陆续成为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大商集团、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企业的高校市场合作伙伴。“我们de大学”也迅速成为大学生熟悉的无偿获得兼职信息的平台。
可是让胡彦祺没想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年,他们的网站就被迫关闭了。“由于盲目推广求大求快,当网站人气迅速膨胀时,我们的服务器崩溃了,网站关闭了近两周,于是会员纷纷流失,广告客户也不再继续合作了。”胡彦祺叹息道。
失败对胡彦祺的打击很大。“狂热的自信、自以为是的激情、总觉得自己是最棒的……”胡彦祺这样分析创业初始阶段的失败原因,“现在想起来很可笑,当时我们总在谈满足客户需求,实际上我们是自己在凭空想象和创造客户需求,而没有弄清楚客户真正的需求。”
网站关闭后,胡彦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很快调整了心态。他对他的团队说:“虽然我们内心拥有一个对于互联网的梦想,但现在的我们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支撑起这个梦想,让我们先把这个梦想藏在心里,时机成熟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再次爆发!”
胡彦祺带领着他的团队又重新振作起来,利用他们的互联网技术优势为企业提供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系统、多媒体展示系统等服务,慢慢地又赢回了良好的口碑和充足的资本。
谈到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胡彦祺微微一笑:“目前只能算是收支平衡吧,创业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意义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一段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一个能让我加速成长与蜕变的过程。创业4年多来,我所经历的事那些同龄人或许10年都无法经历。”
现在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为了帮助更多立志创业的大学生,胡彦祺不但长期在大连各高校义务做创业辅导讲座,并且还创办了大连市大学生创业联盟,建成了“大学生创业网”,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