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职校机械专业应该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着力开展专业理论的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机械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机械毕业论文范文一:农业机械保养及维修
一、农业机械的保养
无论是何种机械,要想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提高其应用效果,都必须注重保养。目前,人们普遍遵循“保重于修”的原则,严格按照机械的保养说明,定期进行相关项目的检查,如动力、燃油性等。要确保农业机械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且状态良好。在保养时,除了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保养之外,还要按相关管理部门规定的内容进行,并最好是去规定的地点进行保养。农业机械的高级保养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在室内进行详细的检查,辨别其工作状态好坏,比如,是否漏油、是否漏气、封闭性如何、是否零件缺损或者锈蚀等,从而充分保证机具的运转良好。只有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才能保证机具保养的效果。
二、农业机械的维修
虽然良好的保养可以大大延长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但是,在农业机械日常的使用中,也会出现突发故障,这时要及时进行故障排除和维修。
1.预知维修。根据机械出现的故障诊断称之为预知维修。这种维修方式是伴随着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而出现的。这种维修方式降低了维修的盲目性,减少了机械引起的次灾害的发生和维修时间,增加了运转时间,节省了财力和人力外,提高了生产率。但是,如果缺乏确定缺陷或故障的检知方法,或者设备诊断所需的费用大于设备诊断所得到的收益,则不宜采用预知维修的方法。
2.维修要以经济寿命为依据。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更新只能以经济寿命为依据。经济寿命是指设备还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由于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使设备的使用经济性下降,如果继续使用这种设备,将会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应在合理费用支出下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否则,则需要考虑更新设备。
3.通过分析评论,为维护决策提供依据。农业机械的维护需要借助详细的分析,确定其最佳使用寿命,并对设备的修理、改造和更新进行分析,选择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方式,为维修决策提供依据。
三、农业机械维修中常见事故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量急剧增加,农业机械事故隐患也随之增多。我国农业机械事故在一段唐山市机车车辆厂高级技工学校 李 超 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董丽丽时期内仍处于高发、易发和多发期。通过建立农业机械实地安全检验制度,规范农业机械安全检验工作,可以有效排除各种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农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农机的常见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调试、修理或排除故障时不切断电源动力。这类事故占维修事故总数的25%。未切断动力就进行维修作业,实际上是一种严重违反农机操作规程的行为。虽然农机监理部门反复强调,但是不少机手仍我行我素,导致此类事故不断出现。比如,有的机手在收割作业中,因碰到割刀缠绕杂草、输送或脱粒等部件堵塞、皮带脱落等小故障时,为了抢时间,在未切断动力的情况下,直接排除故障或安装,常常造成伤亡事故。
2.维修技术不熟练。由于机修工维修技术不熟练,未弄清机械部件结构,不懂拆装窍门,盲目硬拆硬装,凭力气蛮干,其后果一是损坏零部件,二是一旦扳手等工具由于用力过猛滑脱,常造成修理工受伤。如,某修理工在安装一台拖拉机电机时,由于拧螺丝时用力过猛,将螺丝拧断,人从发动机上掉下,脸部被摔伤。
3.维修不彻底,修理关键安全部件时敷衍了事。目前,农村的农业机械都归私人所有,不少机手贪图眼前利益,修理时能省则省,平时不注意检查、保养,农忙时一旦出现故障,维修时只求快,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往往会造成事故。
4.机手没有使用经验。农机具在销售时大部分都是没有加机油的,销售人员在销售时也会提醒机手们买回去使用之前要加油,但有的机手却往变速箱体里加食用油,结果造成机具损伤,整个箱体的齿轮都要进行更换和保养,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和浪费。
5.维修设备不完善。完好的修理设备是维修质量的重要保证。有的乡村维修网点没有起码的维修设备,照样进行大修业务,造成修理事故隐患。如,某机手修理一台拖拉机,到厂里买了配件,不听劝阻,用小千斤顶将拖拉机顶起,人躺到拖拉机下面去修理,结果千斤顶滑脱,拖拉机掉下正好砸到头部,当场死亡。
四、结语
保养与维修在农业机械的使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就农业机械使用管理中的技术保养内容与维修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并就农业机修维修过程中的事故原因进行了探讨,为农业机械的保养与维修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机械毕业论文范文二:农业技术人员需求研究
1调查方法和调查人员情况
1.1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抽取桐乡市农业经济局农业技术人员42名(其中男性34名、女性8名),共发放调查问卷42份,回收问卷42份,有效问卷4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2调查人员情况
在本次调查中,调查人员均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人员年龄在28~58岁,其中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20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5人,表明本次调查技术人员层次比较高,是单位的技术骨干,能力较强,反映情况代表性较强。
2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2.1渴望体现自身价值
2.1.1乐于承担社会责任。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是农业技术人员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调查显示,88.4%的农业技术人员表示,非常乐于并会尽可能地参与农业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活动,切切实实地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介绍给更多的农民朋友。数据显示,随着年龄和职称的增升,农业技术人员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意识和愿望越来越强烈。表明农业技术人员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很高,希望通过服务社会、承担社会责任来体现自身价值。但目前我国社会公益事业的运作机制尚不完善,如本市的农业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工作全部由市科协操作,一般一年仅组织7~8次,且规模偏小,形式单一,影响力有限,造成很多农业技术人员虽有参与热情,但实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机会却很少。
2.1.2希望提高自身能力。在选择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式上,59.4%的人选择进行学历深造、24.8%的人选择参加专业技术讲座、15.8%选择进行学术交流,可见本市科技人员十分注重专业技术的提升和更高学历的深造,普遍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工作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且把接受继续教育作为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但调查也显示,有36.5%的人反映职业培训机会少、缺乏交流平台,特别是中低职称农业技术人员反映尤其强烈,认为机会太少。因为一般高层次的培训,参加人员除了领导就是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可见,如何紧贴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开展更好、更广泛的培训是目前各级政府、部门需重视的问题。
2.1.3期待收入增加。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家心目中的薪酬绝不仅仅是一定数目的金钱,它还代表了身份、地位以及在单位中的工作业绩,甚至代表了个人的能力、品行、发展前景等。调查结果分析得出,95.0%的农业技术人员认为,当地中等水平的年收入应在5万元以上,而农业技术人员实际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比例达47.6%,这一比例与46.2%的人员认为其年收入未达当地中等水平基本一致。说明桐乡市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整体上相对偏低,这与桐乡市全国经济百强县第24位的排名是不相符的。与本市公务员和周边杭州、宁波、湖州等地区农业技术人员(相同职称)相比,桐乡市农业技术人员年收入普遍要低2~3万元。这说明目前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薪酬福利投入需进一步加大,同时要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缩小差距,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工作满意度。
2.2 期待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农业技术人员在从事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期间,作为“经济人”,获取了利益和成就;作为“社会人”,得到了由交往、友谊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幸福感。可以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会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群体凝聚力,提高群体士气,培养团队精神。据统计分析,有45.7%的农业技术人员对人际关系表示满意,35.1%的人表示不满意,19.2%的人表示说不清。可见,桐乡市农业技术人员对人际关系总体满意度并不高,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希望改善人际关系。因此,单位领导应多构筑顺畅的沟通渠道,加强各事业站间的交流合作,创造沟通机会,同时要进一步改变领导作风,走“亲民路线”,真正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平等沟通,进而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度,提高大家的工作愉悦度,提高工作效率。2.3期待经费配置管理更加合理
2.3.1科研经费尚不能满足科研需要。目前农业技术人员获取科研经费的主渠道仍是政府财政。虽然桐乡市农业科研经费的总量近年在持续增长,但与工业投入相比,仍比较少,且与农业科研实际需要差距很大。据调查,农业技术人员认为科研经费“能够满足”和“基本能够满足”的比例仅为36.7%,认为不足的比例达52.3%,11.0%的人不清楚。桐乡市地处沿海地区,近几年经济蓬勃发展,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倾向于新农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但随农业结构的改变和“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新一代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需求日益增长,农业技术人员压力很大,需对研发、引入的大量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试种和示范,如果没有足量科研经费的保障,必然会限制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2.3.2 科研经费获取不公平。“官本位”现象严重。92.3%的农业技术人员认为有一定行政职务的技术人员更易获得科研经费,“官大学问大、权大经费多”的现象比较普遍。农业技术人员对科研经费不能公平获取的意见较大。
2.4期望畅通服务渠道
建言献策的渠道还不够畅通。据调查统计,57.4%的农业技术人员认为建言献策的渠道畅通或基本畅通,但仍有24.6%的人认为不畅通,18.0%的人不清楚。农业技术人员在建言献策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落实和反馈,造成其对现有渠道不信任,挫伤了建言献策的积极性。民意畅通才会社会和谐,广开言路才能政通人和,只有建立更广泛、更合理、更便捷的沟通渠道,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结论
农业技术人员在生活、工作、学习、参与社会等方面的需求总体上比较积极、合理,但在满足农业技术人员需求方面尚存在一些障碍,特别是工作秩序、保障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成效。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等,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