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文化的文章欣赏
日本茶道有烦琐的规程,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文化的文章欣赏,一起来看看。
日本茶道文化的文章欣赏1
日本茶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日本花道、茶道、香道之类的文章越来越多,各种体验班和培训班也层出不穷,似乎中华大地正上演着一出“道统回传”的大戏。
日本似乎是个非常喜欢形而上的国家,什么东西到了他们那里,都上升成了“道”。
今天我们单独来谈谈“日本茶道”。
我的问题是:大家对日本茶道趋之若鹜,似乎不聊点茶道就有点low ,想必一定有什么东西是很吸引大家的。可是,就我自己的体验而言,那杯(严格说是那小半碗)抹茶已经这么难喝了,剩下能吸引大家的东西就是“道”了。
那么,道,在哪里呢?
正式的日本茶会
茶不好喝,点心很甜,够折腾
前年末,因为一些朋友在日本京都醍醐寺学习茶道,她们要去茶道老师自家的茶室参加一次茶会,我也在受邀之列。借着这次机会,算是亲身体验了一次比较正式的日本茶会,对茶道,有了一点近距离的接触。
鉴于各种茶道的文章已经把茶道写得极度唯美、神圣,“和敬清寂”等词已经用滥,所以我不想再从这些角度来谈,我想根据自己的体验,谈谈自己的一些也许是稍带叛逆的直接感受。
日本的主流茶道是喝“抹茶”的,什么龙井、碧螺春、金骏眉,一概没有,爱喝不喝。当然,还会配点心“果子”。
茶不好喝,点心太甜,这些就不说了,我的总体感觉是:日本茶道,茶不是重点,道才是关键。整场茶会,对于参与者来说,并不能算是一次享受。
如果茶会不是享受,那是什么呢?嗯,这是个好问题。如果要评价得高大上一点,那是“修行”;如果要讲得直白一点,那叫“折腾”,甚至可以算是遭罪。
下面就简单谈谈经由这次茶会,我对日本茶道中“道”的体会。
首先,日本茶会令人印象深刻,很直观的,就是那一套繁琐的规矩。
参加茶会的主客双方,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流程,其中包括如何对话、如何动作,其中很多是让中国人觉得难以理解的刻板。
日本正式的茶会,宾主间的问候、互动、甚至动作都是事先设定好的。“自由发挥”都被视为非常无礼的表现。
比如,进门该先迈哪只脚,几步走到固定的位置上,手中折扇的朝向应该如何摆放,如何鉴赏茶碗,切甜点的竹签应该如何擦拭,面巾纸又应该如何折叠,主客间在哪个环节应该说哪句话,等等,全部都有规定,不能自己自由发挥。
而这些规矩中最有名也最奇葩的规矩,我觉得应该就是一碗茶必须要分三口半喝完,不能多,也不能少,而且最后那半口,必须吸出声响来,似乎这并非不雅的举止。
一般日本茶道三千家下的标准茶室,进门都是一个挂字画和花道展示的龛室,客人进入茶室后第一步规定动作是欣赏字画。其中很多题字的内容是和禅宗有关的。当然,上面写得啥,看不看得懂,字怎么样,你到底觉得好不好,这个不重要,反正你需要表示出享受和欣赏。其实有时候我觉得很多茶室主人自己对这 个字句是什么意思,也不一定说得清楚。当然,不管怎样,必须承认的是,日本人在美学、庭院、布置方面的造诣是非常之高的。
所以基本上,进入茶席以后,你就不能乱说乱动了,所有的言行,都是有规矩的,都是固化的。我觉得对于很多散漫惯了的中国人来说,在这样的茶会中,肯定会觉得非常压抑。
茶味若同禅味,轮回涅槃空华
这种繁琐无趣的规矩,也能算是道么?说好的和敬清寂呢?那种唯美的画面去哪里了?
我觉得吧,规矩本身固然不是道,悟道也不是绝对需要依靠遵循规矩,但是,大部分人,还是需要通过遵守固定的规矩,才能慢慢接近道。
那种指望自己在放浪形骸中突然大彻大悟,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只是一个美丽的Dream而已。
通过茶会中的一系列规矩,至少我们的动作会逐渐慢下来,心也会慢慢平静下来,有了调柔安宁的身心,才会帮助我们更加容易去接近道。
所以为什么很多日本人喜欢参加茶会,我想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从繁忙的工作生活中脱离出来,在一套看似繁琐无趣的仪式中,暂时安顿一下自己的身心吧。而当你全身心投入茶会的每一个环节时,传说中的和敬清寂,就会自然在你心中呈现,那片刻的宁静与祥和,对许多都市人来说,也算是一种“道”了吧。
事实上,在日本,无论是古代的武士在上战场之前,还是现代的商业人士,参加茶会都是日本人非常重要的一种身心仪式。其中最著名的一对宾主应该算是日本茶圣千利休和丰臣秀吉了。
其次,茶会中,有很多不错理念,能让我们得到一种可能是全新的人生领悟。
比如,日本茶道中经常会提到所谓“一期一会”,即每一次茶会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仅有的一次,世界上绝对不可能有两次完全相同的茶会。时间、地点、茶具、点心、人员、景致,乃至心情,从这些方面来看,世界上的确不可能有两次茶会是一样的。
正因为是一期一会,每次接触都是今生仅有的一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珍惜当下的一切,同时,也把握好自己有限的生命,使其变得更加有意义。如果能经由参加茶会而得到上述的领悟,当然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的“悟道”了。
茶、花、人、景、器物、心境,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中非常重要的理念。
最后,日本茶道和佛教禅宗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被后世誉为日本茶道开山祖师的村田珠光,就是日本著名禅僧一休和尚的弟子,曾经跟随一休学禅。他对于禅法有所领悟后,就在茶道中融入了禅的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时至如今,日本茶道中到处可以看见禅宗的元素。当今日本抹茶道的三大门派是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家的家元(即掌门人)和迹目(即接班人),都必须要去京都的禅寺中参禅。
日本的茶人们认为,只有注重内心的修持,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茶人。成为一个茶人,其本质是成为一个修行人,而不是一种谋生的职业。
而在中国的禅宗历史上,和茶也是关系密切(当然,我必须承认,咱中国的茶好喝多了),禅僧们经常喝茶,提倡要体悟“禅茶一味”的境界。
我记得在参加那次茶会的当天,我的老师郑先生也应邀在场。先生就着茶会当时的场景,即席做了一首六言偈,偈曰:
露地草庵道场,一会且坐吃茶。
茶味若同禅味,轮回涅槃空华。
很多人拜读了先生的六言偈后,都有一个问题:茶味如何才能同禅味?是的,这是问题的关键,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个问题,才算是真正明白了茶之“道”。
百草神农辨,昭昭此物殊。
清霖犹寂月,碧叶恰凝姝。
举盏千疴散,闻香万虑除。
今酬赵州问,欲饮一杯无?
日本茶道文化的文章欣赏2
茶道在日本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原称为"茶汤"。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日本本土,但吸收了中国的茶文化,且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
日本茶道是必须遵照规则来进行喝茶活动,而茶道的精神,就是蕴含在这些看起来繁琐的喝茶程序之中。进入茶道部,有身穿朴素和服,举止文雅的女茶师礼貌地迎上前来,简短地解说:进入茶室前,必须经过一小段自然景观区。这是为了使茶客在进入茶室前,先静下心来,除去一切凡尘杂念,使身心完全融入自然。开宗明义的一番话,就能领略到了正宗茶道的不凡。
主人取器物回茶室后,跪于榻榻米上生火煮水,并从香盒中取出少许香点燃。在风炉上煮水期间﹐主人要再次至水屋忙碌,这时众宾客则可自由在茶室前的花园中散步。待主人备齐所有茶道器具时,这时水也将要煮沸了﹐宾客们再重新进入茶室﹐茶道仪式才正式开始。主人一般在敬茶前,要先品尝一下甜点心,大概是为避免空肚喝茶伤胃,而且抹茶可能会比较苦,所以先品尝一下点心,可以避免抹茶的苦涩。敬茶时,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边﹐跪地后举起茶碗,恭送至正客前。待正客饮茶后,余下宾客才能一一依次传饮。饮时可每人一口轮流品饮,也可各人饮一碗,饮毕将茶碗递回给主人。主人随后可从里侧门内退出,煮茶,或让客人自由交谈。在正宗日本茶道里,是绝不允许谈论金钱、政治等世俗话题的,更不能用来谈生意,多是些有关自然的话题。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举行茶会时均抱有“一期一会”的心态。这一词语出自江户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汤一会集》。书中这样写到:“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我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这种“一期一会”的观念,实质上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体现。佛教的无常观督促人们重视一分一秒,认真对待一时一事。当茶事举行时,主客均极为珍视,彼此怀着“一生一次”的信念,体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间转瞬即逝,并由此产生共鸣。于是与会者感到彼此紧紧相连,产生一种互相依存的感觉和生命的充实感。这是茶会之外的其他场合无法体验到的一种感觉。
中国是茶的祖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传播时较早地传入日本列岛。中日茶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千多年来绵延不断。汉魏两晋南北朝以迄隋,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进而逐渐发展,作为中日文化交流关系的纽带,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日本茶道文化的文章欣赏3
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
由于唐宋以来茶文化的繁荣,以及当时中日之间人员与贸易来往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国茶文化的东传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据相关研究,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最早可追溯到平安时期,学者滕军在《追随与自立的轨迹——日本茶道史述》一文中记载:“在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的过程中,空海(774—835年)以及另一位日本高僧最澄(767—822年)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据《日吉神道秘密记》记载,西元805年,从中国留学回国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的茶园。”由于当时产茶量有限,所以日本本土出产的茶叶仅供皇亲贵族与高僧享用,被称为贵族茶,并在弘仁年间(810—824年)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弘仁茶风”。
随后,经过镰仓时期的寺院茶、室町早起的斗茶、室町中期的书院茶,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传入阶段。其中,镰仓时期的高僧荣西,将宋代的饮茶文化带回了日本,并撰写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时的茗饮活动在佛教寺院中盛传而形成寺院茶,后来又分为禅宗与律宗两大系统,这种将佛家思想与茗饮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几乎贯穿了此后日本茶道的发展史,是日本茶道文化精神内涵的发源之处。
室町中期的书院茶时兴之后,日本茶道文化的发展逐渐脱离了中国文化的直接影响,进入到文化自觉自立的阶段。这其中,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位高僧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滕军对此也做出了精彩的总结:“在从书院茶发展至日本茶道的转折点上,村田珠光发挥了伟大的作用。他使茶与禅相结合在一起,开辟了‘禅茶一位’的茶道思想境界;他使简素的民具与精美的唐物相融合在一起,提出了‘和汉兼带’的茶道实践准则。
在日本茶道史上,继村田珠光之后,在千利休之前,有一位杰出的大茶人,即武野绍鸥。武野绍鸥的茶道是对村田珠光茶道的继承与发展。珠光将禅学导入茶道,确立了茶道的核心思想,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导入茶道,创意设计了诸多茶道的具体内容,为促使日本茶道的最后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继村田珠光与武野绍鸥之后,千利休在承接前贤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凭籍超人的艺术天分和丰臣秀吉的赏识,拓展了日本茶道文化的广度和深度。千利休使茶道成为了禅宗的另一种修禅方式;使茶道成为了禅的另一种表达;使日本和物的朴素简约之美得到当时社会的普遍认可;确立了日本民族独特审美观的自信。”经过这些茶道高僧的努力,茶文化完成了在日本的本土化过程,由此确立了日本茶道文化的民族性特征。这其中,千利休对后世茶道的影响最为深远,他的茶道由其子孙及弟子继承与发展,在此后四百年中形成表千家流、里千家流、武者小路流等诸多流派。
在江户时期和明治时期,日本分别形成了抹茶道与煎茶道,被视为日本现代茶道的确立。日本学者富田升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一书中记载:“江户时代,抹茶道从将军家和大名家获得茶职,地位较高,可安享于宗家制度。随着明治维新的到来,抹茶道失去了其经济的俸禄,直至明治中期急剧衰退。明治中后期至大正,益田顿翁和高桥帚庵等近代财阀风流人士,不因循宗家流派作法,而是通过大茶人的登场,使抹茶道步入了复兴之途。当时,经日清、日俄战争,国粹主义的强烈倾向及第一次大战前后的景气,对其复兴起了促进作用。大正期,茶道用具价格出现了异常高涨的现象,抹茶道进入了鼎盛期。
明治初期至中期,一个意想不到的潮流形成了,这就是与抹茶形成了鲜明对比的煎茶。煎茶最初是由隐元和尚将明代的煎茶法带入日本的,依其来源,煎茶标榜中国的教养和文人趣味。文人墨客聚于书斋,不拘格式地饮茶,赏玩器具和书画,赋诗作词,极尽文房清玩之趣。江户后期至末期,煎茶脱离了这种本旨,形成了重视煎茶用具和茶道礼法的煎茶道。逐渐地,煎茶开始游艺化,并扩大了民众基础,这是不可避免的潮流。”现代日本茶道的确立,以及日后广泛的传播,使得日本茶道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外界了解日本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