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历史
党的群众路线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随着时代的不断变革,它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历史,欢迎大家阅读。
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历史一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因此,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一、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解
所谓群众路线就是: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第一、一切切为了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体现在群众路线的方面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唯一的宗旨,是坚持和衡量党员标准的根本条件,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生命线。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共产党员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党的干部要充分认识,我们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和谋利益的。
第二,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首先要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要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一切依靠群众,既要反对命令主义,又要反对尾巴主义。一切依靠群众,就应该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应该善于从群众的议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针和政策。一切依靠群众,必须在一切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要在新形势下努力创造发动与组织群众的新方式、新方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利益的主体,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但是社会的发展是需要人民群众的力量,党因人民而存在,人民群众在党的正确路线的领导下才能创造更多财富。所以党为的是群众利益,也需要人民的共同创造。
第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人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们党的认识方法和科学的领导方法。因此要求党的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注重调查研究,因地制宜.虚心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思想情绪和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和才能,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意见、决策。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正确的决策只有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那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官撩主义、命令主义等不良倾向和作风都是与党的解众路线相对立的,对我们的事业业是十分有害的。
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在认识世界时所遵循的基本轨道和和基本准则,是党制定和执行各个历史时期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政治路线,又称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是党依据对各个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的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和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制定的政治行动的总方针.总任务和总政策。
党的组织路线,是党根据政治路线而规定的关于组织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总之,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应该是在相信群众、依靠群命的基础上,正确的从群众中来,又正确的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这样,即明确了党的群众路线同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区别,又确定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是实践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就是说党要领导人民前进。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离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既不可能有正确的思想路线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和理想就会落空,变得毫无意义。这些来之不易的历史和现实经验,足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论的认识论创造性的发展,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综上所述,对当的群众路线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和表述:
党的群众就是我们党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建立同人民群众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我们党用科学的态度即科学的方法指导人民胜利前进的路线;就是实现党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领导人民胜利前进的路线,就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总结
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优良作风,其中最主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而群众路线是党的三大作风的核心思想,归结到一点,就是要坚持以人民利益为重,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的思想重托。
1、党的创立时期和大革命时期,奠定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并使之逐步丰富和成熟起来。
1922年7月党的二大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 1927年初,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高度赞扬了农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坚决驳斥了对农民运动的责难,提出了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观点、形成正确的
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逐步形成党的群众路线。
1929年9月,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专门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指出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同年12月,毛泽东在他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也使用了这一概念,指出:在军队内部,党对于军事工作要有积极的重视和讨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 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为了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革命战争,党和政府必须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必须注意工作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总结领导工作经验,更加明确系统地论述了群众路线。提出诸如群众是真正英雄的观点,为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党制定政策的基础的观点,发动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的观点,既反对命令主义又反对尾巴主义的观点,等等。
在此基础上,1943年6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写了《关于领导工作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科学地阐述了群众路线所包含的内容和实施的步骤,分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这样一种正确的领导方法的全过程及其各个环节。这标志着群众路线已经具备成熟的理论形态。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了党的章程。从此,这条路线成为全党同志在各项工作中自觉遵循的宗旨。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坚持正确的群众路线的认识也在继续深化。
毛泽东认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如同进行革命建设一样,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群众路线,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所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脱离群众。
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的问题,1961年党中央重新提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新提倡贯彻群众路线。1962年1月,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处于执政的地位,很容易滋长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有些同志身上,表现得相当严重。遗憾的是这些思想并没有在后来党的工作中得以贯彻。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的时代与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思想。
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对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恢复和继续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的极端重要性,把是否正确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到执政党的党风和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鲜明地提出,我们必须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江
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从政治的高度看待党群关系问题,不管形势发生怎样变化,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路线永远不能丢。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老老实实地向人民学习,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时刻警惕不要犯脱离群众的错误。
三,纵观中国共产党90年来群众路线的曲折发展历史,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基本经验。
1、群众路线是共产党人的历史创造。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逐渐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并在实践中自觉地贯彻执行这条群众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
2、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它的性质决定了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把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群众路线,确定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要求全党必须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和实现奋斗目标的依靠力量,并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定不移地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而使革命和建设事业才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党的队伍才不断发展壮大。不管过去、现在和将来,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丢掉了这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将一事无成。
4、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我们党的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这就是说,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将群众中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经过研究和概括,集中起来,形成理性的认识,然后再到实践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这样如此无限循环,使我们的认识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可见人们的正确认识,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离不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由于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使群众工作面临着许多情况和问题:一是一些领导干部群众观念差,对在新形势下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认识。二是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变化,协调各种利益关系越来越困难。三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影响,使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增大。四是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给党的群众工作增添了新的难度。五是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一些基层单位弱化,基层群众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日趋明显。
四、新时期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给我们的启示
1,新的历史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必须切实珍惜、始终如一地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并不断提升这一政治优势。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主动克服不以为然的思想、等待观望的态度、消极被动的情绪,甚至是与己无关的想法,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活动,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面做到知行合一。要始终坚持和弘扬“两个务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用“两个务必”对照检查和总结反思自己在“四风”方面的问题,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
要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三大关系,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两个积极性,引导领导干部端正态度,引导群众多提意见建议;着力打牢学习教育和查摆问题两个基础,原原本本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自觉查摆问题;切实抓住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两个关键,加大力度解决问题,尽快建立健全为民务实清廉制度。要贯彻和体现整风精神,把批评和自我批评摆在重要位置,把开门搞活动作为重要方法,把严格执行纪律作为重要措施,始终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促使党员、干部积极主动查找和解决问题。
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针对查找出来的作风问题,逐一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要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活动健康发展, 要切实做到领导带头示范,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从严标准,带头学习理论,带头听取意见,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整改落实,带头推进制度建设,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2,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而且已经成为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 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第一,思想优势。在我们党成立初期就强调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党员,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在全国执政以后,我们党在进行理论创新的同时,根据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的要求,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第二,组织优势。
党的集中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优势。只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才能保障党和人民事业的顺利发展。第三,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保证了党找到正确的道路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了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党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3,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政治优势。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三大作风。它既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千锤百炼更加坚强的重要原因。三大作风既是党的优良作风,更是党的政治优势。在这三大政治优势中,密切联系群众是最大的政治优势。不贯彻群众路线,不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不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引导群众关心和监督党的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和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一句空话。
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回顾历史,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挑战,每当中国的前途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总是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离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事业就会一事无成,就会面临亡党亡国的危险。因此可以说,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政治优势、最大的政治优势。
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总的看来,当前,党在联系群众方面的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所滋长,漠视群众疾苦、群众感情淡漠现象凸显,以权谋私、违法违规现象增多。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由于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造成的。虽然只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但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容易使人民群众失去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失去民心,就会失去政权。
习近平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总结党的实践和经验,联系新的形势和任务,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党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是人民梦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有优良作风。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
历史经验充分表明:党的成长与壮大、革命的胜利与发展,都与群众路线息息相关。当党正确地制定和实行群众路线时,革命就胜利、发展;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失败。
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历史二
党的群众路线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和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观点,科学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这一科学概念。
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活动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贯穿于党的90多年奋斗历程的一条红线。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史昭示我们: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党的生命线,是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党发展的全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与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继续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同时,也使党的群众路线的坚持和发展遭受了挫折;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得到了丰富和创新。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提出与形成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萌芽
“依靠群众”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中国共产党是有着高度政治自
觉的政党。党一成立就在自己的旗帜上写明为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利益而奋斗,就明确认识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坚持以鲜明的群众观点和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等不同于其他政党的全新姿态出现于中国政治舞台,从事革命活动。
1921年7月,陈独秀在给出席党的一大代表的信中,希望会议郑重地讨论四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慎重进行发动群众”。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第三条提出“ 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1922年7月,党的二大《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这是党的决议中最早提到“群众“的概念和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1923年6月,党的三大《宣言》指出,“拥护工人农民的自身利益是我们不能一刻忽忘的”。
1925年1月,党的四大《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同年9月至10月,党的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1927年6月1日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议决案》首次明确规定“支部是党与群众直接发生关系的组织”,并详细规定了支部的六项任务,包括“宣传和组织群众”等。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党的领导人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开展工人运动,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这一时期,毛泽东等积极领导工农运动,并对群众工作进行了探索。1922年9月,毛泽东同李立三、刘少奇共同组织了安源路矿工人总罢工。这成为中国工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群众运动。192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1927年3月,毛泽东为答复党内外对于农民运动的责难,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农村中须有一个大的革命热潮,才能鼓动成千成万的群众,形成一个大的力量”及相信和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
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在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在粉碎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围剿”的过程中,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探索、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
1928年7月,党的六大制定的《政治议决案》规定,“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同年11月,李立三同党的浙江地区负责人的一次谈话中说:“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这是已知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早的口头表述。
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专门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三次提到“群众路线”,即筹款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财产要“经过群众路线”,红军给养及需用品问题也要“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这是已知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早的文字表述,也是“群众路线”最早的比较全面的论述。
毛泽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奠基人”。毛泽东在领导创建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开始了党的群众工作和群众路线的伟大实践,并对党、军队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入研究和系统阐述。1929年12月,根据《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精神,毛泽东为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起草了8个决议案,要求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古田会议是我党我军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次系统总结和成功实践。
1933年至1934年间,毛泽东在指导中央苏区的扩红、查田、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群团工作中写了一系列调查报告和文章,对开展群众工作和群众路线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1933年6月,毛泽东在《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中指出:“必须发动最广大群众热烈起来参加斗争,形成群众运动,才能保障阶级路线的正确执行,才能达到消灭封建残余势力的目的。一切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工作方式,是查田运动最大的敌人。”
他在《查田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强调“只有耐心的艰苦的去做发动群众争取群众的工作,才能取得大多数群众的拥护”,“这样的群众工作是执行阶级路线的唯一保障”。同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南部十七县经济建设大会上作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中提出,要迅速开展经济建设,首先应从组织上动员群众,把群众的热情提高起来。其次应摒弃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不理不睬或敷衍塞责的怠工现象,以及命令主义),“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
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作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报告中提出,“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质量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这些论述都强调了在革命工作中关心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的重要意义;论证了只有通过切实地为群众谋利益,并且对群众不断进行宣传教育,才能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他们团结在革命政党的周围,建成一道任何反动势力都打不破的铜墙铁壁。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残酷的斗争形势,由于党坚持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牢牢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所以能够击败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并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这一时期,由于对革命形势估计错误,在工作中也出现了强迫工人罢工、农民起义的情况,使党严重脱离群众,给革命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充分领导、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党的群众路线不断完善和成熟。
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的报告中,提出“把党的方针变为群众的方针,还须要我们长期坚持的、百折不挠的、艰苦卓绝的、耐心而不怕麻烦的努力”。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著名论断,他告诫全党:“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这是党的群众观点在党的军事思想与战略中的最完整体现。10月,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他要求“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必须注意组织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
1942年5月,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或这两个问题解决得不适当,就会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和自己的环境、任务不协调,就使得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从外部从内部碰到一连串的问题”。这一期间,毛泽东反复阐述和强调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相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的重要性,进一步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
1943年6月,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进行了精辟概括。毛泽东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他从认识论、方法论的角度阐明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奠定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作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进一步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强调我们的党和军队“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要求全党全军“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他说“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毛泽东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党的七大后,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中还告诫全党“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毛泽东的上述论述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专门论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他还详细阐述了群众观点所包含的四项内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七大通过的新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即“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与工人群众、农民群众及其他革命人民建立广泛的联系,并经常注意巩固与扩大这种联系。
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理解党的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每一个党员都必须用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为实现他们的需要而斗争。每一个党员都必须决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同时以革命精神不疲倦地去教育人民群众,启发与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中国共产党必须经常警戒自己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性,必须经常注意防止和清洗自己内部的尾巴主义、命令主义、官僚主义与军阀主义等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七大“党章”第一章关于党员条件部分明确规定“为人民群众服务,巩固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并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党的七大标志“党的群众路线”正式形成。
这一期间,党的其他领导人也多次强调群众路线问题。周恩来在《我的修养要则》中要求自己“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朱德在全国土地会议上要求“部队工作要走群众路线”;任弼时在《共产党员应当善于向群众学习》中要求“每个党员对待群众的态度,不是站在群众之上,而是站在群众之中,并有虚心向群众学习的决心”。
党的七大后,群众路线更加为全党所熟悉,在各项革命工作中得到了更加普遍和更加自觉的运用。
在解放战争时期,党和人民军队紧紧依靠群众,人民群众也真心拥护和支持党和人民军队,我们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淮海战役中,543万支前民工抱着“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决心,担着担子、推着小车,奔走在无数条通往战场的大路小路上。陈毅元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与挫折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从一个领导革命的党变为执政党,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党坚持群众路线,坚决反对腐败现象、官僚主义和各种脱离群众的现象,党的群众路线继续发展。同时,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足,沿用革命战争时期的方法搞经济建设。在党的群众路线方面,也形成了曲折发展的态势。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继续发展
党执政后,一些干部中滋长了骄傲自满、居功自傲情绪,也出现了贪污腐化行为,党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毛泽东、党中央对此采取果断措施,开展了整党建党和“三反”运动,坚决惩治腐败,果断处置了刘青山、张子善等一批贪污腐化分子。同时,十分重视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对群众路线的认识也在继续深化。1951年5月,毛泽东在《必须重视人民群众来信》中指出,“必须重视人民的来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
同月,毛泽东在修改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决议时指示“全国各地已经实行的有效的工作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我们“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所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发扬党的群众路线传统的重要意义。他提醒全党:“由于我们党现在已经是在全国执政的党,脱离群众的危险,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而脱离群众对于人民可能产生的危害,也比以前大大地增加了。”他分析了在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方面所面临着的两种严重情况,一是官僚主义,“执政党的地位,很容易使我们同志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来说,不是比过去减少而是比过去增加了。而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结果,必然发展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这种错误在我们党内也不是比前几年减少而是比前几年增加了。”
二是宗派主义,“执政党的地位,还很容易在共产党员身上滋长着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有一些党员,稍稍有点工作成绩,就自以为了不起,就看不起别人,看不起群众,看不起党外人士,似乎当了共产党员,就比非党群众高出一头,有的人还喜欢以领导者自居,喜欢站在群众之上发号施令,遇事不愿意同群众商量,这实际上是一种狭隘的宗派主义倾向,也是一种最脱离群众的危险倾向。”他还论述了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五条具体措施,“ 第一,必须在党的教育系统中,„„着重进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第二,必须有系统地改善各级领导机关的工作方法”;“第三,必须健全党的和国家的民主生活”;“第四,必须加强党的和国家的监察工作”;“第五,各地区各部门党的组织,„„每隔一定时期,对全体党员进行一次工作作风的整顿,特别着重检查群众路线的执行情况。”他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
他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新的概括,系统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二是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至此,党对群众路线的表述基本定型,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是党成为执政党后对党的群众路线最集中、最系统、最深刻的阐述。
1957年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指出:“所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就是我党从来经常说的走群众路线的问题。”“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这是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曲折发展
党的八大后,全国掀起了向科学技术进军、向工业化进军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但是,由于对形势估计错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足,全国范围内相继发生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这些运动的共同特点是把群众路线曲解为搞群众运动。这严重地破坏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使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了重大损失。
在纠“左”的过程中,毛泽东多次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1959年3月,他在一封党内通信中指出:凡属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一定要有他们占压倒多数的人到会发表意见,对立面才能树立,矛盾才能揭露,真理才能找到。信中还批评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几乎完全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在许多问题上仅仅相信他们自己,不相信群众,根本无所谓群众路线。在庐山会议前期分析“大跃进”的教训时,毛泽东把群众路线和综合平衡问题一起,列为最重要的问题。
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探讨了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问题,他提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和生产中的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在企业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思想。1960年3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反对官僚主义,克服“五多五少”》的党内指示中指出,“官僚主义这种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坏作风,一年不用扫帚扫一次,就会春风吹又生了。”毛泽东肯定了山东历城县关于干部与群众实行“三同”的经验和做法。
1961年4月,毛泽东在给邓小平的信中,把“反对恩赐观点、坚决走群众路线问题,向群众请教、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问题”,列为“农村中的若干关键问题”之一,并且提出要“向群众寻求真理”,端正党的作风。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1964年,毛泽东在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问题时,再次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还论述了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致性。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对群众路线的实践形式进行不断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理论上的思考也更为深刻。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中央领导同志都深入基层调研,刘少奇先后在宁乡、长沙农村蹲点调查44天。刘少奇说:“这次是来蹲点搞调查,采取过去老苏区的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既不扰民,又可以深入群众。人要少,一切轻装简从,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刘少奇在调查中细致入微,甚至通过观察粪便,发现“农民吃饭已成了问题”。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刘少奇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群众路线问题。他说:“什么是群众路线呢?概括地说,群众路线的基本点就是;第一,信任人民群众,相信他们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相信他们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二,党必须根据群众的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党的方针、政策、措施都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还指出:1958年以来,党的群众路线的作风受到了歪曲。不少同志不懂得或不完全懂得什么是群众路线,把一些体现群众路线的方式和方法变成了反群众路线的东西,违背了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他批评了那种把
群众运动当作群众路线的唯一方式,好像不搞群众运动就不是群众路线的错误看法,指出:群众运动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决不是真正的群众运动”,“违反群众路线的所谓‘群众运动’,不仅不能真正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而且损害了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的威信”。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九大党章里面没有了群众路线的表述,党的十大党章提了一句“发扬党的三大作风”,三大作风里面有一个作风就是密切联系群众。
三、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中央领导集体和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对党的群众路线有新的阐发和论述,为党的群众路线增添了新的思想新的内容。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群众路线的继承与发展
“文革”后,为恢复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邓小平、陈云、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做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1977年7月,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同年,党的十一大党章加上了“全党必须保持和发扬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的内容。1979年11月,邓小平在《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胡耀邦在调研工作时指出,“对担负领导工作的人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是分不开的。群众路线走得好,实事求是就可以做得更好”。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对如何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论断。一是要恢复和发扬群众路线。二是强调新时期发展群众路线的重点就在于发展民主。《公报》指出:“由于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强调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使党的统一领导和各个生产组织的有效指挥建立在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在人民内部的思想政治生活中,只能实行民主方法,不能采取压制、打击手段。要重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各级领导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服。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必须坚决保障,任何人不得侵犯。” 三是发展群众路线是实现新时期总任务的根本保证。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把群众路线确定为毛泽东思想三个“活的灵魂”之一,并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概括:“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决议》强调了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我们党要坚持革命,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章把党的群众路线表述为:党坚持用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群众,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至此,“党的群众路线”发展成了一个有完整表述、系统内容、深刻内涵和实践意义的理论体系。
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提出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各方面工作成败的标准,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新要求。
(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群众路线的丰富与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从党的建设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中共中
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围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一个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关于群众路线的完整体系。这些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和发展。
1、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十分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问题,他号召:“我们要在全党形成坚决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事事向人民负责,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良好风尚。”
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决定》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我们党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领导人民群众胜利前进,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的利益。其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扎实实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第三,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都要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积极疏通和拓宽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第四,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廉政建设,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这是改善党群关系,保证我们事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措施。第五,要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加强监督。第六,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都要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第七,要在在党内普遍深入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再教育。《决定》还提出要牢固树立六个群众观点,即“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全面加强党群联系的文件,反映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党群联系的决心,是新形势下恢复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2、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对群众路线的发展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坚决克服消极腐败现象。”“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每个党员都要牢记,在任何时侯、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群众意愿,关心群众疾苦,听取群众批评,精减会议和文件,办实事,求实效,把党的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和群众路线落实
到实际行动中去。”“坚持反腐败斗争,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重大问题。要充分认识这个斗争的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在改革开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反腐败,把端正党风和加强廉政建设作为一件大事,下决心抓出成效,取信于民。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要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一定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全党发扬光大。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员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不能有任何偏离;必须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决不能以权谋私;必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必须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决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同年12月,江泽民在《高中级干部要意识到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中更进一步提出,“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些思想都深化了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党的群众路线
世纪之交,江泽民总书记深刻总结我们党近80年的历史经验,深刻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提出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论断赋予党的群众路线新内涵,把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到新境界。
在提出和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同时,江泽民对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2001年7月,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他深刻指出:“八十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2002年11月,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群众路线的发展与创新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了“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群众观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作为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根本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把党的群众路线理论提到新高度、新境界。
1、 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西柏坡学习考察,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其中关于“两个务必”的重要论述。胡锦涛号召各级领导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坚持艰苦奋斗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人民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增强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首先是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位领导干部做起!”?这是对贯彻群众路线提出的新要求。
2、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的认识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六大后,全党继续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强调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这些都是对“三个代表”思想认识的深化,也是对党的群众路线认识的深化。
3、科学发展观和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提出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把“以人为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和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这种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作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重大意义、根本依据和根本要求,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在报告中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11年1月,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他强调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在这里,胡锦涛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在人民群众上,成为新时期我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原则。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这些思想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当代共产党人对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四)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群众路线的继承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形势,对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作了深刻阐述和突出强调,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为新形势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1、 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规定要求,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不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安排群众迎送,不铺设迎宾地毯,不摆放花草,不安排宴请。要精
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严格控制以中央名义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和举行的重大活动,不开泛泛部署工作和提要求的会,未经中央批准一律不出席各类剪彩、奠基活动和庆祝会、纪念会、表彰会、博览会、研讨会及各类论坛;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简报一律不发。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要改进警卫工作,坚持有利于联系群众的原则,减少交通管制,一般情况下不得封路、不清场闭馆。
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要严格文稿发表,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个人不公开出版著作、讲话单行本,不发贺信、贺电,不题词、题字。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中央八项规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2、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
2012年11月15日上午,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的习近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同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同志代表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成员发表讲话,他在讲话中谈的最多的就是“责任”和“人民”,并且直接把“责任”与“人民”连接起来,强调这个重大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民的责任”。
他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期盼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积极回应,是郑重的宣示和庄严的承诺。
3、提出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观点
2011年1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在同中共中央党校举办的第48期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这个重大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实做好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工作,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水平。也就是在这个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了“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