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发展的哲学思考1、武学何谓

2017-03-20

对武术发展进行思考冠以“哲学”一词,意在指明武术文化研究与哲学思维的内在联系,得以深层次、主体去研究,从而引起武学同道的关注。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学发展的哲学思考。

武学发展的哲学思考1、武学何谓

武学研究不能孤立的谈套路、技击等肢体行为。必须要联系得以产生这些行为的观念、思想人这一载体来观照,武学的研究就是要紧紧围绕着人生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生成、演化而展开的生活历史研究。

什么叫武学?修心、健生、防身等涉及人的生存知识的生命科学就是武学。我们平时讲的武学,往往只注重形体的外在表现,如套路、功法、散打等,这固然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是它并不是全部。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武学大家,如诗仙李白十六岁只手缚虎,诗圣杜甫七十皓首渡边关,草书之父王羲之统军安国,楷书之祖颜真唧平安史之乱主帅,陆游剑客,辛弃疾剑侠,岳武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保国卫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陈毅……。他们文可流芳千古,武可摧枯拉朽,虽然都有自己独特的侧重面,但共同点是一致的:思维聪慧、行为敏捷、思行相辅、方法出众、技能超群、法技相得。由于一些世俗的偏见,在历史记载中多偏重于他们的文学成就,而忽视了他们的武学造诣。试看历史上哪一个功成名就者不是文武兼备、德法并举呢?为什么武学不能成为他们成功的法码,而避之厌嫌呢?原因大概有三:一是这些撰史之人囿于社会原因不能了解武学的内核;二是知道一个文武兼修之人所付出的辛劳太大、太苦,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三是历史上文武兼修的成功人 士毕竟是极少数,不列入大班比对,是为了保护住自己的虚荣。这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悲哀。

武学文化是以呵护生命为主题的生命科学,它不是只有遇到外来侵害时才展示的简单能力,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武学的内涵日趋丰富、广延,但绝不能离开防打护命这个质的内核,离开呵护生命的内核无论外表如何装裱、舆论如何宣传都不能确立它独立的社会地位,因为哲学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衡量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就是看其的特殊性,武学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就在于它利用自身肢体延伸能力呵护生命的无可代替性。而这种能力是无限的,无限的能力源于它生长在丰厚的综合素质这块沃土上,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现在人们只是看到了武学的表象,追寻着浅表生存方法,这是远远不够的。历史使它不再是单一的生存手段,而是一项宏大的历史使命和民族职责。我们不仅有责任把前辈们所传承下来的套路,技击发扬光大(就是这些也被自称大师的人们藏掖在袋中,轻易不示人。孰不知,再好的东西不被社会所承认,不被社会所赏析,就失去了它的社会价值,这些陋习都是因为自己的东西太少,一旦授完怕无饭可吃的缘故),不管自己所学多少,我们应该齐首共聚、积腋成裘,把分散的、杂乱的、剥层的、浅表的、单一的表象汇成一大体,探其究竟、汇其精粹,使其成为一个任何人不能无视的学科,能培养出一大批雅儒俊秀、文武兼修的英才,而绝不单纯是身快手捷、能翻会跳的武技艺人。武术是武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显现的武学文化的一个载体,武学是武术的母体,是武术发展光大的坚定基础。一个真正的武术家,必定是一个头脑聪慧、知识渊博、品高德尚、功高技巧、正气凛然,尊长敬幼、慈善儒雅的大家。

武学家应该是集众家于一体:知史明记的史学家、通诗晓词的文学家、思辩参研的哲学家、把脉数络的医学家、导引吐纳的强身家、蓄发提放的技击家、忌纵抑贪的美食家、乐善好施的慈善家、善写能书的书法家、琴棋歌舞的修心家,雅儒轩昂的外交家……。武学的内容映照出武学文化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求,彰显出武学文化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武学发展的哲学思考2、武学何为

研究武学在事象层面上应当力求还原求真,而在质底的层面上则应不断生发、创新。

武学文化究竟是什么,其目的何,这牵连到一些历史的还原与现代需求的重构问题,同时也是当前武术界争议的焦点。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一些不科学的误导,武学文化仿佛只是一些套路的表演,而在套路的表演中大都是以跟头、闪转等竞技的能力为主要评价的标准。正如一位国家武术管理部门的重要领导感叹的:“国家队出国表演宣传中国武术,遇到好场地翻转自如,眼花缭乱,一旦场地不整便不会演练了,好象武术就是技巧表演……”。这种现象与中国武学中的内在要求相去甚远。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正本清源,那么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中华精粹也将不复存在。

还有一种现象,以太极拳为例,本来太极拳的本质是内修外练、养生健体、防身自卫的武学文化的上品,但近一段打间里也出现了不能解释的现象,如一味缓慢、一味的敞泄,好象太极拳越慢越好,一套太极拳可打一个多小时。架肩抬肘、开裆裂胯、扭膝蹉跟、散拳蹋掌等等,这些违生理、违技理、违客观的现象处处皆是。问题不是练拳者本身的无知,而反映出的是我们研究者、倡导者的认知能力。这不是武学文化的主流和本质,这是一些无知传承者的带生,是武学文化的末梢、旁技。甶于主流地位不盛,致使这些旁流占据了主导地位,使武学文化发展出现了离经叛道之嫌。

武学文化不光是学科本身存在的社会价值,它还包含着人文关怀的使用价值。任何学科都是需要人的载体去完成的,学科的科学性是要求弄清准确的事实,而人文的客观性在于能提供社会发展新需求的意义,意义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多方向、多学科、多角度的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相互转化,而不断生成的成果。

诗圣杜甫在《观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一首诗中写到:“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邐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虽说这只是英雄相惜的一点感慨,但字里行间都充分显示出了一个人胸中笔墨在武学中的升华,无论是山沮丧还是天低昂,这都不是一般剑器所能表达的,羿射九日群帝骖龙也不是一般肢体所能展现的,雷霆收怒、江海凝光,岂是单纯武技能为,这是武学文化孕育出大家们以胸存笔墨的高品,腹有诗书的华气所能展现出的中华武学的神妙和精美。

五千年武学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虽辉煌但不封闭,虽光彩但不凝固。一代代的发展,一次次的升华,都现成的摆在那里,等待我们后人去发现、去挖掘、去发展、去光大,我们研究武学就是要把它寻找出来,充分展现、发扬光大,成为梯子的上层台阶,而决不能成为下层台阶。我们应当把我们所处的时代产生的科技成果吸纳进武学文化的内存,使它的科学性更加完善,使它的技术性更加合理,从而成为后人研究的坚实基础。一首《满江红》写出了岳飞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展示了中华英态文武兼修、气吞山河的气概。我辈能否也常比先贤、常寻不足而文留千古、指点江山、餐胡虏肉、饮血镇边呢?

我们研究武学,是要研究它的真实性而不是文学作品中虚幻想象的“神话”。武学大家是时代英雄的写照,英雄引领潮流,英雄壮美历史,没有英雄的历史是苍白的历史,英雄是正义的代表,是正气的展现,无论历史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前进,都需要正义、正气,义正人立、气正人和,人有它不倒,国有它不乱,这不正是我们学所要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吗?

武学发展的哲学思考3、武学何以

研究武学文化的动因,在肯定社会需求作用的前提下,要着重揭示社会生活变化引起的人的健康、快乐、安全、心理感受和适应其接受度的方式和内容。

武术作为武学的主要载体,凭什么发展变化,这关系到它的成因,归总起来不外乎从武术外部或从自身找原因两大类,这便是我们通常讲的他律和自律的关系。我们通常谈论武术现象,也常用这两句话来表述:一是社会人在社会生活中如何保证自己良好生存环境及条件为动因的方式和追求。二是武学发展基于先辈贤人遗留的优秀传统和当代科学成果的继承与发展、革新,实际上正体现了他律和自律两方面。

我作为一个武学爱好者,多年来探究着武学文化的存在与价值,通过主体自身的感受和表现以及观察与思考,认为当前武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对矛盾。首先是武学与生活的对立统一,社会生活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这也是武学研究的根本动因,但生活并不能自动产生和形成武学,它是通过人的努力因素去产生作用的。从先秦人与兽斗的尚武图存到现代人修身养性的益寿延年,社会生活变化直接引起了人们生活感受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所产生的需求必须去找寻和创造适合于这种新需求的方法和形式,尤其是在满足了最基础的物质生活后的精神变化需求尤显突出。武学载体——人的表现由手提器械、满目警戒发展到气宇轩昂、雅儒俊秀。于是感受需求与形式存在成为了第二对矛盾。新的表现方法与形式从那里来呢?不可能凭空构造,还必须到我们祖先遗留中去寻找,到旁学的资料里去搜索与翻新。而要在这浩瀚的知识库中去选择精要弃其糟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一个智者(现时代不是一个出英雄的年代,是需要智者的年代)去甄别,舍去谁,改造谁,经过加工使之适合所表现的内容。这里就有了一个对传统承传与变异的关系存在,这也就 产生了我所讲的第三个矛盾。三对矛盾构成了一个小并列,社会生活需求的外在推动力就通过了主体,内在的调节作用而要落实到武学传统的推陈出新上来,他律和自律也就联成了一个整体。武学内涵也随着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要求。过去武学需求的是少数人,而现在是全人类,过 去需要的只是自我保护的防打技能,现在需要的是安全快乐健康的全方位知识。如何能够使武学知识为全民共享,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教练关系,它需要一个深层次的内在传导系统,这个系统不可能直接产生作用于人,需要一个中介汇集后又根据各种不同人群的需求再传导出去,从而达到各取所需、各获所得、各展其才、各奉其献。由此看来,这个中介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那么中介在哪儿?中介就是主体自身,就是感受所表现的互动,就是期盼与现实的连接,而感受与表现、期盼与现实均属于审视鉴别心理。研究武学的动因,是在肯定了社会生活需求源泉作用的大前提下,要着重探索归纳生活变化如何适应人们需求的心理表现方式的变异。人类的进化,不允许武学原地踏步,更不允许倒退,也不允许一些投机者借传承武学的幌子糊弄世人,亵渎科学,也不能为了经济利益故弄玄虚忽悠众生。当今的世界武学著作多如牛毛,不是洋洋巨篇就是字列无限。但打开后感觉很不舒服,不同姓名的作者,却没有不同特色的精要,大多是你抄我抄大家抄,抄来抄去抄乱套。恐怕有些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抄来的东西是什么,读者更是茫然无从了。我不排斥一些门派中的无数套路的演练传承,但当今时代已非昔比,过去绝对徒养师的时代已基本不存在了,没有必要绕弯子,藏猫猫了。武学的精要即使走直道,恐怕都末必能出优秀成果了,何况弯路曲径呢!支离破碎的弯弯铙,藏藏掖掖的绕弯弯,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会大大的损伤了优秀武学文化的完整性!社会进入了一日千里、分新秒异的时代,人们的时间利用率已大幅提高了,武学的价值要体现出时代的精神,那就必须大胆的改革、创新,把繁杂、玄虚的老套遗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精纳优,使当今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去享受这丰盛但不累赘、厚重但不冗长的精术妙法,让人们在新时代的生活里不断品尝武学大餐的佳肴美味。

武学发展的哲学思考4、武学何如

各种各样的研究武学或多或少均能适应于一定范围武学现象的梳理,但目前总的来说,没有一种研究是全方位的厚重展现,这说明武学发展的内涵远比逻辑内涵要丰富的多。武学文化的当代现象,如何认定其社会价值,不可不从其逻辑与随机的关系上进行探求。

武学作为科学,呵护生命是它的本性,如何从纷繁复杂的追欲中提炼出得以安康的切实可行的逻辑,做到武学律学与逻辑的相统一,是武学研究者的基本功要求所在。至于具体的逻辑形态,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有“一代不如一代”的退化论观,也有“正一变一复”理念构成的循环思路观。文革后的学院派则多持进化论观。此外,还有用两极对立模式或螺旋式演进来概括武学发展的周期性。各种各样的研究或多或少都能适应一定范围内武术现象的梳理,但总得来说,没有一种研究是全方位的厚重展现,这说明,武学发展的内涵远比逻辑发展内涵要丰富的多。

逻辑的“陈就”促成随机论兴起,它强调武学研究不迷恋逻辑,要重视随机。问题在于当随机与逻辑共存时,应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简单的用随机来消解逻辑是行不通的,而让二者杂陈并用,又不免有随心所欲之弊。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即用随机来拓展与深化逻辑,不把逻辑看成某种固定的模子,而尝试将随机引入逻辑,从逻辑与随机的互联互动中构建一种更宽泛也更具有包容性的“逻辑”呢?

一般说来,当武学现象处在常态的深化过程中,逻辑往往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随机因素尽管存在,未必影响大局。比如说:武学初萌阶段,学习武学就是打击对方,取胜对方,这个过程可延续若干个时代,这是当时全社会的共识。但到了当今社会一切都在变革的非常时期,情况就不一样,人们已经从单一的追求变为了多方位的追求,如果武学的内涵不能适应这种变革的需求就失去了它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科学性,这对武学文化呵护生命的独特本质就会有新的改易,这正显示了随机因素在武学转折变革关头的巨大作用。

尽管武学文化最本质的武技开始在先,但那种现象的承载人是为数很少的人群,恰恰是现代内容的不断随机改变,使武学的内容日趋丰富。从单一技击到养心、健体、防身生命科学的喜爱,这是一个拥有上亿的巨大人群。尽管从武学的发展过程中逻辑与随机的因子无时不共在,其相互间的作用关系仍有很大差异,一种历史的情况下以逻辑为主,武学的航道大致设定,各种随机因素围绕在周围,形成一系列的波动,但绝不会出现重大的偏离。如在漫长的自然历史长河中,从唐、尧、禹、舜、夏、商、周……宋、元、明、清初阶段以防身自卫为逻辑贯承。另一种历史情况下随机因素特别活跃,虽亦有逻辑提供根据,而变局的真正实现则常系于随机的发动。如清朝中、末期,丰富的物质满足,通达的商贸交易,富裕的人们生活在和平安逸中,武学也随之出现了为交谊、为娱乐、为嬉戏的异变,还如文化大革命中的另一种类型的异变——全盘否定,再如当今以竞技为主的异变……。这些都是文化发展所遇到的必然,都是不可能完全剥离的,它们相互渗透而存在,相互交融而发展,这种结合是无主观性的。在不同的时空中,按不同的环境条件来确定其结合方式,才有可能得出科学准确的判断。这样是否可以视为包容逻辑与随机在内的一种更广泛的逻辑形态呢?这种新的逻辑形态在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后又会遇到新的客观世界变化的随机,这就又要求我们有新的科学的融合,这种新旧矛盾的解决又出现、再解决再出现就形成了和谐社会需求的向上阶梯。

将武学的问题提到哲学的层面上来思考,必然要涉及通常所谓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关系,实质上是一个二元因果逻辑与多元逻辑关系的问题。二元因果缓辑是决定论的,它的定向一般很分明。一旦将眼光转向多元,而且是不在一个平面上的多元,情况就很复杂了,往往非决定论要占上风,但在常态下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那一两个占主导性的“元”,其它因素不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如武学的质是呵护生命的技术方法,是生理和心理的律动,其它的因素如表演、比赛、戏耍可随其自然,无需芥蒂。而一旦处在非客观规律的不明状态下,原来次要伴生物因素都会显得重要起来了,如武学技术的发展,一味的追求高难度表演、比赛;一味的追求“耍把式”而不顾及决定性的二元因果,势必会影响到武学质的存在,从而否认了武学事物的特殊性。

其实,二元与多元是可以转化的,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深层次的二元因果可以转化为表面微观的多元,表面的微观多元也往往可归纳为宏观层面上的二元。如武学本质的表现形式技击术,其实是对修心、养生、表演、嬉戏、娱乐、交流多元关系的高度概括与抽象。抽象了就会明了、简单,便于定性、操作、发展、确定,也才能便于宏观地预测武学发展的方向、态势。武学研究常有这一类跳出微观随机以把握宏观逻辑的研究方法,实有其哲理上的依据,但我们必须清楚,这只不过是简化的思考方式,万万不可由此而导致研究方法上的片面化。

武学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智慧结晶,其修心、养生、防身、赏析、呵护生命有划时代意义,不容有任何的偏移,这是发展的主线。只有主线“1”确立,其后的“0”才能有价值,如果“1”倒下,后面的“0”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这也是武学区别他学的特殊性。我们武学的研究者都应从哲学的基本原理上去思、去想、去做,才能使我们的国学不散、不偏、不乱。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