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哲理的经典小故事

2017-01-05

儿童故事对于儿童语言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强化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欣赏美的能力,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有哲理的经典小故事。

有哲理的经典小故事1:阎王和穷鬼的对话

眼见逃荒的人越来越多,王老六背起自己的全部财产,一袋红薯,也加入到逃荒的队伍中来。

走到半路,老六碰到饿得只剩一口气的父子二人,父亲背上也背着一个很重的袋子。

那人见老六背着那么多红薯,便向老六讨要一个给孩子吃,老六不肯。

那人便说:你卖给我行吗?说完把自己背上的一袋银子全倒在地上。

老六的眼睛直了,因为他穷了一辈子,做梦都没见过这么多银子。

老六背着一袋银子上路了,他怕那父子二人反悔,加快了脚步往前赶。

几天后,老六再也走不动了,因为他一路上买不到任何东西吃。

买他红薯的父子二人,很快就赶上了他。

老六望着那个男人背上的红薯,开始后悔了,他走上前去要把红薯买回来,那人无论如何也不肯卖。

老六失望地跌坐在地上,抱着他的银子,在饥饿中死去……

老六去见阎王。

阎王说:本想给你一个发财的机会,没想到却要了你的命。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呀!

老六说:我前世穷怕了,今生不想再当穷人了。

阎王说:其实你前世也命不该穷,那红薯只要卖一半,也就不叫穷了,谁叫你全部卖了呢?今生的事,好说。我且问你,今生你有两个去向,一个去向是一万个人供养你一人,另一个去向是你一个人供养一万个人,你愿意走哪条路?

老六一听,不加思索就答道:肯定是一万个人供养我一个人了!然后,千恩万谢地高兴而去。

30年后,老六又回到阎王面前,大说阎王骗他。

阎王笑道:怎么就说我骗你呢?

老六说:听了您的话,我做了一辈子的乞丐。

阎王说:那就对了!一万个人供养一个人,指的就是乞丐呀!你不能怪我,只能怪你自己贪心!

老六一听,便对阎王说:阎王老爷,我接下来的一世,求您一定得让我过点好日子啊!

阎王说:这个好说,现在有两份好差事:一份是看守一座金山,一份是看守一片土地,你选哪份呢?老六这回仔细地想了想,觉得还是看守金山的好。

阎王看着老六远去的背影说:这人生就是个穷命啊!众小鬼问为什么?阎王说:这看守一片土地的差事,实际上是在一个地方当个大官;而那个看守一座金山的差事,实际上是当只老鼠,守一座谷仓啊!

生活,是你自己过出来的。

同样的路,有人漫步,有人奔跑,有人驾车……

方式不同,结果就会不同。

同样的命运,有人笑着抗争,有人哭着哀求,有人静默地承受……

态度不同,结果就会相异。

没有谁能规定你的生活模式,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人,性格不同,选择就不同;选择不同,命运就跟着不同。

有哲理的经典小故事2: 有功逊让一分

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豪爽,很有正义感。

有一年夏天,下了很多场暴雨,子路担心会引发洪水。于是,子路一马当先,带领当地的老百姓和军队,一起疏浚河道、修理沟渠。

当时是大夏天,老百姓顶着烈日,泡在污浊的河水里,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自然非常辛苦。心地善良的子路,实在看不下去。于是,他拿出自己的俸禄,给老百姓买来了许多食物。

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到孔子那里。孔子听后十分着急,连忙派了另外一个弟子子贡去制止子路。

子贡赶到后,向子路说明老师的劝告。子路听完,十分生气。他那犟脾气又上来,一股劲就冲到孔子那里去,怒气冲冲地说:“我是因为下了大雨,担心会出现水灾,才带领百姓修筑这些水利工程的。我看到他们一个个的十分劳苦,有的甚至都饿得没有力气,我才给他们弄了一点粥喝。谁知,老师您却让子贡来制止我,那岂不是要让我不去做仁义的事情吗?您经常教导我们,为人要做到仁爱,您今天这样来阻止我,岂不是不让我实行仁义?我今后再也不听你的话。”发完这通脾气,子路转身就要走。

孔子赶忙叫住他,说:“我知道你是在实行仁义,可你要真是可怜这些老百姓,那你为何不去向国君报告,让国君用国家的库粮来帮助他们呢?”

“你知道吗?你现在用自己的粮食来帮助老百姓,是在向百姓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他们的国君还不如你对他们好呢。也就是说,老百姓会因此认为,你是一个大好人,国君却不管人民的死活。”

“你仔细想想,假如你的国君知道老百姓这样看待他,他会怎样对你呢?”

听完老师的话,子路恍然大悟:原来老师阻止自己,是在劝告自己做事不要越位。

于是,子路就停止了向老百姓提供食物,也因此避过灾祸。

有哲理的经典小故事3:怎样让猴子不吃香蕉

据说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

第一天,找四只猴子,在它们能看见的地方放一堆香蕉。猴子爱吃香蕉,乐坏了,去抢,科学家立即过来一顿胖揍,揍得猴子吱吱乱叫。

第二天,还是这四只猴子,仍然在它们看得见的地方放一堆香蕉。猴子记吃不记打,又去抢,又挨了一顿揍。

第三天,还是这四只猴子,还给它们备好香蕉,还不让吃,谁吃谁挨打。

如此这般过了半个月,四只猴子形成条件反射了,看见香蕉就怕,送到嘴里都不敢吃了。这时候科学家又找来两只新猴子,让它俩跟四只老猴子生活在一起。您猜怎么着?新猴子只要一吃香蕉,就会挨老猴子的打,打得新猴子也不敢吃香蕉了。

一个月以后,科学家撤走老猴子,留下那两只新猴子,它们不挨打了,可是仍然不敢吃香蕉。科学家又送了一只新新猴子进去,每当新新猴子要吃香蕉的时候,那两只已经不新的新猴子就像过去老猴子打它们一样打新新猴子,直到新新猴子也不敢吃香蕉……

人不是猴子,但人跟猴子有两大共性:第一,都有条件反射;第二,都懒于思考。上一代有了条件反射,会传给下一代,下一代再把它传给下下一代,传不了三代,就成规矩了,就成传统了,人人在传统面前都懒于思考,都不假思索地当它是天经地义。

据我推测,宋朝陕西吃面条不嚼,豫东农村吃拨鱼儿不嚼,极可能是因为某个或者某几个老祖先在饥饿时代生活了一辈子,天天跟人抢饭吃,终于总结出了“不嚼才能比别人多吃”的妙诀,于是郑而重之地将其传给了后代,后代再将其传给更远的后代,传得越久,越没有人质疑。

后代们未必挨饿,未必要跟人抢饭,可是老祖宗都说不嚼为好,那一定是有大道理的,咱就别叛逆了,也跟着愣吞吧。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