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钓鱼想要收获好注意五技巧

2016-11-12

一、弃钓中午选钓早晚

有关资料表明:适宜鱼类生存的水温为25℃左右,低于1O℃或高于30℃,鱼儿就厌食或停止摄食。

钓谚有云:“早钓太阳红,晚钓鸡进笼;宁钓早晚一刻,不钓中午半日。”是因为早晨气温多在20℃-26℃,水温在22℃~30℃,正是鱼儿生存的最佳水温。夏天的鱼儿,一天有两次摄食高峰,即“日出前后进餐,日落前后耍欢”这就显示出,钓鱼也有“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良机。当朝霞染红天际,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之时,鱼儿开始活跃,连续吞食;到了9时以后,日光强烈,鱼儿已饱腹,水温一般高出30℃,鱼儿无食欲,会本能地到深水区域栖息避暑;太阳西斜,傍晚水温下降,鱼儿又敏感地游到浅水近岸活动,故有钓鱼人把“早上钓黎明,晚上钓黄昏”作为钓之秘诀。抓住早晚这两个黄金时段,选择近岸浅水投竿下钩,鱼儿钓得多,人也不疲劳。

中午时段,水温过高,鱼不滞留浅水区,早已游到深水区域纳凉消暑去了,故有“神仙难钓午时鱼”之说。与此同时,中午气温过高,人在烈日下扬竿下钩,极易中暑损害身体。

二、弃钓草丛选钓明水

“钓鱼不钓草,多半是白跑”这是因为水草是鱼类生活中的最好场所。但任何事物,既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鱼儿出于生长的需要,就不会长期静守巢穴。在我们垂钓过程中,常能发现鱼儿并不是整天守在水草中,会四处游弋寻食。由此看来,就不能单凭着“钓鱼不钓草,多半是白跑”的钓谚行事,必须变换钓法,寻找无遮无挡的明水区域下钩。因为盛夏水草已长得十分茂盛,把水面覆盖得严严实实,不但不能起光合作用,还要向水中与鱼争夺氧气,水草中的鱼儿以及其他水生动物,都会游到草丛,以外的明水区域寻食;同时,夏,天多风雨,水面随风而动,可增加水中氧气,明水区域显得氧量充足。故此,盛夏期间,应选择在明水区域和有水草的外缘打窝下钩,才有颇丰的钓获。

三、弃钓雨前钓雨后

鱼在水中,生活依赖于氧,成长赖于食物。夏天多雷雨,每当雷雨袭来之前的一两天,天气闷热、气压低下、水中溶氧量稀少,鱼儿身感烦躁不安,一般会浮上水面嚼水,吸取氧气赖以维持生命,无心恋食,再好吃的饵料送到鱼儿嘴边,也不会开口吞食,很难钓到鱼。

然而,每当雷阵雨下过之后,情况截然不同,水环境起了明显的变化:气压升高,上下水层对流、互动,水温降低,溶氧量增多;与此同时,岸上的昆虫以及其他鱼儿可食之物,被雨水冲刷流入水中,成为鱼儿喜食佳肴。更重要的是水体中增添了活水,水温适宜,水中含氧量充足,此时鱼儿活跃,胃口大开,四处游弋寻食,有了饥不择食的势头,故有“大雨过后好钓鱼”的钓谚。

四、弃钓静水选钓流水

盛夏烈日高照,水面的蒸汽量大,静水中由于水分蒸发量加大,而水温升高,含氧量相对减少,水质变得稠厚,很不适宜鱼儿生活栖息。同时静水中的浮游生物繁殖过快,水色变绿或褐色,氧气稀薄,甚至严重缺氧,鱼儿也早就敏感地出游,寻找适合自身生活栖息场所,避人新水区域栖身安居,故此钓鱼人也要和鱼儿一样寻找缓流水域下钩。

鱼类本来就有趋温、趋饵、趋氧和自身安全的习性。流水处,天然食物丰富,水中氧量充足,鱼类生活条件优越,鱼儿喜欢在流水处栖息、寻食。另外,鱼类本能就有逆水而游的习惯,经常是成群结队逆水而上,穿梭寻食。鱼随水而动,一般而言,水流处水质清新、食物丰富、溶氧量充足、水温适宜,鱼儿活跃。所以在水流处两侧附近,选择水流速缓慢的水草旁、乱石处抛竿下钩,定能取得好成绩。

“钓鱼不钓风,十钓九落空”盛夏钓鱼尤其需要风。有风不仅使钓获丰厚,钓鱼人也身感清凉舒适。盛夏烈日炎炎,加之风平浪静,地面和水表的温度升高,水中的氧气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越来越稀少,造成鱼儿不适,乃至浮头嚼水,生命垂危,无心摄食。然而,有风吹拂,就能改变炎热天气的沉闷,就能把水表层的热量,排吹到空气中,使水温相对降低;风吹浪起,把空气中氧气溶解于水中,激起鱼儿游弋活动,提高食欲,激发其摄食欲望。由于水面被吹得浪起,造成水下回流,适宜于鱼儿溺水游窜的习性。加之风浪拍打的水声,掩盖了岸边的噪声,使鱼儿大胆地寻食咬钩,故钓风对提高钓获率有大益处。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