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最长的一天是哪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学校上过地理课的大家应该都知道,每年的夏至这一天,位于北半球的我国白天达到最长。那么,这里面有什么原因呢?现在就让小编带你一起来看看天文学上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吧。
最长白天的来源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时节,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是太阳在一年中所能达到北半球最高的纬度,也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过了这天,太阳的直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也就逐渐变短了。“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白昼时间超过黑夜时间最多的一天,但各地的昼长时间从南到北呈递增趋势。这是地球自转轴倾斜造成的昼长夜短效应,越接近两极越明显的缘故。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
由于地球总是侧着身子环绕太阳旋转,即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有一个66°33′的夹角,而且这个夹角在地球运行过程中是不变的。这样就造成了地球上的阳光直射点并不是固定不动,而是南北移动的。当到夏至的时候,由于地球的倾斜,太阳可以可以全天照射到北极圈内得区域,而北回归线的以北的区域白天也最长。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每年阳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日。“至”是“极”的意思,夏至也叫“日长至”。夏至这天正午,在北回归线上的地区将会出现“立竿无影”奇景。
最长白天的确立源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最长白天之夏至的气候
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由于夏至之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江淮梅雨季节自夏至时节始,全国范围内强对流天气和暴雨天气开始增多。
夏至习俗和异国风俗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从周代开始,天子定“夏至”为祭祀大地的正日,明清帝王承袭《周礼》之制,每逢阴历“夏至”凌晨,皇帝都会亲诣地坛主持祭祀仪式。
古代,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而寻常百姓家则“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妇女互赠扇子和脂粉。
“夏至日”在各种文化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英国的巨石阵是全世界最为有名的庆祝夏至日到来的场所。每到夏至日这一天,巨石阵的主轴线、通往石柱的古道和夏至日早晨初升的太阳,都会处在同一条线上。显得无比神奇。因而,每年夏至日大批游客汇集于此,面向太阳升起的石柱方向,迎接夏至的第一缕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