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临床误诊误治1例报告

2016-11-11

【摘要】目的 腺性膀胧炎(cystitis glandularis)是一种膀胧粘膜增生性病变,曾被认为是一种较少见的非肿瘤性疾病,目前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及生物学意义尚不完全清楚,其定性诊断需依赖膀胱镜检查及活检,CT检查对部分腺性膀胱炎可明确诊断,但相关报道不多。近年来随着腔内泌尿外科的发展、活检意识的增强以及病理诊断水平的提高,相关报道明显增多,提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癌前期病变,若不及时治疗,几年后有可能演变为膀胱癌。为提高临床诊断水平互相学习,现将我在临床工作中治疗的经病理检查证实的腺性膀胱炎1例报告如下,并就其影像特征、临床表现及术后随访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腺性膀胱炎 误诊误治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由于泌尿系统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膀胱刺激因素引起膀胱黏膜腺上皮化生所引起良性病变。正常人的膀胱粘膜由移行上皮构成,但在各种理化因素炎症、梗阻慢性刺激下,局部粘膜组织演变成腺上皮,从而导致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在中青年女性人群中好发,常被误诊为尿道综合症。据最新研究表明,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癌前期病变,若不及时处理,约4%的患者几年后演变为膀胱癌。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病案:女1例;年龄32岁;病程5年;误诊时间2年。

二、临床表现

患者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其中伴肉眼血尿,镜下血尿(红细胞>3个/HP),排尿困难,耻骨上区疼痛;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肾功能减退。

三、影响学检查

行膀胱镜检查,病变位于膀胱三角区和颈部。膀胱镜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菜花状、丘状、乳头状或绒毛状隆起,见成群“囊肿”样改变,呈半透明黏液状,病灶范围在1.0~3.0cm不等,其周围黏膜均正常。发病一年内行B超检查误诊为泌尿系感染。一年后再行静脉肾盂造影(IVU)示膀胱不规则充盈缺损,伴一侧肾积水、肾功能减退,一直误诊为膀胱占位性病变。病理检查后确诊为腺性膀胱炎。

四、治疗与结果

行抗感染治疗,临床症状无缓解,复查CT病灶无缩小。三年前行膀胱病变切除术,痊愈出院。随访3年,无复发,未发现恶变。

讨论

一、发病机制

腺性膀胱炎属膀胱黏膜组织转化性病变,即膀胱部分黏膜转化为鳞状上皮或腺上皮。在慢性刺激因素作用下,移行上皮组织转化为腺上皮,通过分泌黏液而达到自身保护。本病例反复感染,使移行上皮受刺激,造成移行上皮单纯增生→Brunn芽→Brunn巢→囊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2]。另有文献报道发生腺性膀胱炎有2种可能,一是正常尿路上皮间变,二是内胚层组织的胚胎残留。

与本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之吻合。

二、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和血尿。确诊需行膀胱镜活组织病理检查,检查时要注意观察膀胱三角区和颈部5~8点好发部位[3]。本例临床表现似泌尿系感染,抗感染治疗效果不理想,后经镜检及活检确诊为腺性膀胱炎。

三、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腺性膀胱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膀胱刺激症及血尿(镜下、肉眼),确诊主要靠膀胱镜及病理活检。B超、IVU检查腺性膀胱炎无特异性。本例B超、IVU检查均发现充盈缺损,但无法准确定性,临床可作为初查手段发现病变。CT检查除发现占位性病变外,还表现为病灶局限,增强效果不明显,部分病灶轻度增强或不增强等,易与膀胱癌混淆而误诊,鉴别要点如下:

1、腺性膀胱炎的病因目前仍不清楚,多数认为病因与膀胱感染,梗阻、结石等慢性刺激而引起的正常膀胱尿路上皮化生变化的结果有关[2]。腺性膀胱炎多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膀胱炎症状,及无痛性血尿或镜下血尿,常先作抗菌消炎治疗,无显著效果后才考虑作膀胱镜检,使病程延长至2到3周后。

CT检查腺性膀胱炎增强不明显,可能是因为腺性膀胱炎含有黏液的上皮细胞位于黏膜表面或形成腺体向下长入固有层内,故强化不明显[4];而膀胱癌血供丰富,增强后强化明显。

2、腺性膀胱炎盆腔淋巴结无肿大;而膀胱癌晚期可有盆腔淋巴结转移性肿大及膀胱外膜层受侵变模糊。本例无盆腔淋巴结肿大。

3、腺行膀胱炎与膀胱癌有一定的关系,Pantuck等检测了单克隆抗体mAbDasl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癌中的表达,证实腺性膀胱炎为膀胱腺癌的癌前病变。因此对腺性膀胱炎应定期复查,长期随访,在对腺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上,及早进行膀胱镜检查结合组织活检,具有重要意义。由于TUR的安全,微创,可重复操作等优点,使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有效,具有延续性。有文献报道腺性膀胱炎最常累及膀胱三角区及其颈部[5],也可累及输尿管末端引起肾积水;而膀胱癌易侵犯膀胱侧壁、后壁,其次为三角区,可先后或同时伴有肾盂、输尿管肿瘤。本例无恶变。

4、腺性膀胱炎易复发,因此定期复查很重要,一般在第一年内每隔3个月复查膀胱镜1次,以后每6个月复查1次,应持续2-3年左右,以便及时发现可疑病变及早处理。CT检查可测量膀胱壁厚度,若膀胱壁厚>5.0mm有诊断价值[5],本例腺性膀胱炎CT平扫发现范围不等的膀胱壁均匀增厚,无明显壁外浸润,此点不同于膀胱癌。但实际操作过程中腺性膀胱炎的CT表现与膀胱癌的CT表现有时仍难以区分。如腺性膀胱炎CT仅表现为膀胱内隆起性病变或充盈缺损,而无膀胱壁广泛增厚或腺性膀胱炎合并膀胱癌时,影像学难以作出正确诊断,易误诊。本病确诊仍需膀胱镜并活检。本组均经膀胱镜检查病理活检确诊为腺性膀胱炎。

四、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即去除造成腺性膀胱炎的常见病因或诱发因素,如慢性炎症、下尿路梗阻等。

2、膀胱内局部病变的处理,最常见为电切,定期随访复查,防止恶变。

本例行部分膀胱切除,痊愈,随访5年预后良好。

参 考 文 献

[1] 赵成钧,赵凤芝,腺性膀胱炎六例报告[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1993年第04期.

[2] 陈志强,马胜利,吴天鹏,等.腺性膀胱炎专题讨论[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3,18(1):60-62.

[3] 宋泽开,王革,李红霞,等.腺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荟萃,2001,16(2):70-71.

[4] 林凌华,邵爱华,蒋蕴毅,等.腺性膀胱炎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5):372-374.

[5] 冯亮,陈君坤,卢光明,等.CT读片指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28.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