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造假论文
会计造假是指企业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准则制度,做假账和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行为。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务报表造假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财务报表造假论文篇1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鉴别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经常出现财务报表造假行为。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的成因及造假手法,提供了鉴别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方法,可为投资者规避风险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对相关部门制定决策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报表 造假
目前,我国已有1500多家上市公司,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力部队,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的正常运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是对外发布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经济的“晴雨表”,是相关部门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投资者赖以进行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所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就显得特别重要。然而,从银广厦到格林柯尔,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行为远未绝迹,使众多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虽然监管部门加强了治理,但目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带来的危害也是有目共睹的。有鉴于此,本文探讨了财务报表造假的成因、危害与鉴别方法,从而使投资者能够认清上市公司的经营现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同时也可为相关部门的监管提供借鉴。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一)内部原因
公司组织结构的缺陷。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或由国家和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投资兴建而来,加之《证券法》中关于企业改制过程中其国有净资产的折股比例不得低于65%的规定,使得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表现出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突出,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也不能真正起到对公司经营管理层应有的控制作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还在摸索阶段,企业经营者往往既是被审计人,又是审计委托人,在审计交易中掌握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和审计费用的标准等内容,作为第三方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独立性往往严重受限。
财务造假行为带来的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有着明显的内部利益驱动。公司高管的薪酬福利与企业业绩直接挂钩、企业取得银行贷款受到一些财务指标的影响、发行新股融资等行为也与诸多财务指标直接挂钩。这些因素都使企业希望自己的财务信息尽量就高不就低。在企业进行财务造假的之后确实给一些财务信息相关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这更增加了企业自身进行财务造假的利益冲动。
(二)外部原因
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的缺陷。从会计确认基础来看,权责发生制是会计确认的基础。该理论虽然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这种主观性确认导致财务造假的可能性就越大。会计计量理论是企业财务造假的一个外部原因。首先是计量单位问题。会计的四大基本假设之一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其次是计量属性问题。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法,新会计准则应用后,会计计量属性中增加了公允价值、现值、重置价值、净现值等计量属性。虽然,计量属性的增加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实用性,但是这增大了企业对财务信息调节的余地,增大了财务造假的回旋余地。
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本身的不完善。当前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赋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改革也要求给予企业较大的会计政策选择权。同时,法定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会计政策选择范围。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也会加大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另外,国家法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都是由人来制定的,各种规范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此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监管不力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证监会承担着对上市公司的资格审查、日常监督管理、维护证券市场稳定的重要任务。但由于上市公司监管的信息量极为巨大,尤其是近几年频繁出现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事件使得我们对其日常监管的效率产生了怀疑。监管不力,公司高管违规成本太低助长了其造假行为,甚至出现了前证监会副主席王益这样的腐败官员,严重影响了其公信力。此外,国家的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对我国上市公司频发造假事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这些监管部门的监管失职,监管方法、理论落后与我国当前体制的不尽合理有着重要的关联。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危害
(一)不利于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即通过上市为那些业绩优良,有发展前景的公司集中社会资源。在我国,上市公司是那些被认为经营业绩优异的企业,它们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进行财务报表造假,这种行为掩盖了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从而较容易地获得投资者的大量资金,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缺乏了可靠性、真实性之后,增加了国民经济的不确定因素,误导国家对目前宏观经济形式的判断,直接危害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同时这类上市公司往往股价过高,容易造成泡沫,危害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二)阻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目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丧失了独立性的注册会计师对公司财务报表的粉饰行为视而不见,少数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拉拢客户而竞相压价甚至与企业串通共同作弊,这种恶性竞争的直接后果是事务所过度依赖客户,在执业中处于被动地位,也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受到严重质疑。如果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注册会计师行业只能畸形发展,无法发挥其正常的经济监督作用。
(三)影响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要进行粉饰就需要内部会计人员的积极参与,尽管有些会计人员不是出于自愿参与造假,但迫于管理者的压力或某种利益诱惑对财务报表粉饰提供帮助或者亲自对财务报表进行造假。这种行为造成了整个会计行业空前的信任危机,人们对会计从业人员普遍持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这种态度对会计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现有从业人员的执业环境和行为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四)危害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高层在决策时以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给决策者以错误的导向,导致决策失效,给企业造成损失。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危害企业的长期发展。
(五)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
财务报表粉饰本身必然会造成管理的混乱和内部控制漏洞百出,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为经济犯罪活动提供方便,滋生腐败。
(六)危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一份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是最能反映上市公司全面信息的工具,广大投资者主要是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投资决策,通过对报表数据的计算分析判断其投资价值。然而,上市公司对财务报表进行粉饰后使财务报表失去了原有的特性和作用,这种会计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误导投资者的决策。这种粉饰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终究是短期行为,一旦破灭,不仅直接造成投资者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引发信用危机,使投资者对投资环境丧失信心。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鉴别方法
我国上市公司造假的主要手法是虚增利润,以达到上市、配股、增发、抬高股价等目的,当然也要少数上市公司基于扭亏及利润平滑需要,可能会虚减利润。财务造假手法一般有以下几种,主要目的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
(一)收入调整手法鉴别
上市公司的收入调整是其财务造假的一种最重要的手段。收入造假主要有以下方式:虚构收入。有几种方法,一是产品不出库,但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这种情况如:一是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推迟确认收入。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
(二)资产减值准备手法鉴别
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内涵复杂性,决定了同样一项资产有不确定性的价值,因为资产减值实际上是掺杂企业管理当局主观估计的一种市场模拟价格,资产减值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管理当局利润操纵提供了极大的空间。资产减值计量难度更大,甚至大大超过上市公司财务部门及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除非寻求专业的不动产及无形资产评估师帮助外,否则根本无法得出恰当的资产减值标准,从而影响减值准备计提的正确性。这就更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目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玩会计数字游戏,主要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推迟或提前损失,典型表现为某个年度出现巨额亏损,下一年度再调节回来一部分准备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三)非经常性损益事件手法鉴别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例如资产处置损益、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利息、合并价差摊入等。非经常性损益虽然也是公司利润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为公司管理盈利提供了机会。
(四)虚增资产手法鉴别
有如下操作手法。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或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多计应收帐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帐款虚列;或应收帐款少提备抵坏帐,导致应收帐款净变现价值虚增;多计固定资产:例如少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漏列负债:例如漏列对外欠款或短估应付费用。
(五)资产重组手法鉴别
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便是资产重组。然而,近年来的资产重组很多发生在大量的ST公司。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便在于资产重组。通过不等价的资产置换,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目前仍然是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法之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法还有很多,并且越来越呈现复杂多样性,也为相关部门的监管和投资者的鉴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务报表造假论文篇2
加强控制环境预防财务报表造假
[摘要] 财务报表造假问题一直是股市的毒瘤。纵观会计假账,无不与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缺陷相关。管理者在控制环境中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控制环境角度提出预防财务报表造假的建议。
[关键词] 控制环境 造假 管理者
一、内部控制与控制环境的定义
内部控制是保障现代企业正常运营的控制系统。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审计准则中指出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五要素。控制环境是第一要素。
我国CPA认为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包括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对胜任能力的重视,治理层的参与程度,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组织结构及职权与责任的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这种界定和美国COSO对控制环境的描述基本相同,强调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而更少地局限于会计控制。这种控制系统更适用于现代企业制度,并与国际审计准则接轨。
二、综观内部控制环境,识别会计造假手段
1.大多数管理者缺乏诚信,道德价值观不正确,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
这样容易形成由动机或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共存的“舞弊三角”。朱�基总理曾先后3次为中国新成立的话所国家会计学院题写了“不做假账”的校训。难道会计会心甘情愿作假账吗?根据利益相关原则,试想在会计造假的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如美国安然公司隐瞒亏损和债务是公司高层为了维持公司高股份谋私利。而当时的审计事务所安达信公司帮着隐瞒也是为了私利。在我国也是同样,如“银广厦”、“蓝田股份”等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也是管理者追逐利润所致。
2.人力资源管理不完善,管理者和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企业还无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未充分认识到员工的品行和素质对企业的重要性。在用人上,对胜任能力考虑不足,任人唯亲,妒才忌能的现象普遍存在。对职工培训支出较少,只重形式,企业文化建设薄弱。会计人员在学历结构上极不均衡,中专以上人员占具有会计上岗资格的总人数比例较小。有的会计人员业务不精,知识老化。往往这部分人员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无法恪守职业道德;专业技术水平低,墨守陈规,很难依法办事。如某些企业开具账单人员在开具发票时不遵守财务制度,而按照客户的要求虚开发票,甚至在没有发生任何业务的情况下也给开具发票。这就导致大量假票据出现,记账人员根据这些不真实的原始发票进行业务处理,必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影响决策者的决策。
3.组织结构不健全,或职权责任分配不清晰。
目前一些企业产权仍不明晰,尚没有设立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或是虽设立董事会但浮于形式,未能履行其应有责职,无法真正起到约束经营者日常行为、监督编制财务报告,保护股东和其他利益团体利益的作用。如果银广厦的董事会成立一个有效的审计委员会,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制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但会加大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因此可以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既然银广厦能够通过伪造购销合同、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手段,虚构主营业务收入,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可见其董事会的存在,仅仅是一个摆设。
4.管理者经营战略“近视”。
目前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现象很严重,而作为能够控制公司的管理者在缺乏相应的约束下,更容易出现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而利于自身利益增长的短期行为。管理者作为受托者,与委托者、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层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来抬高股价,不断从股市上获取巨额资金,最后受损失的只能是广大投资者。
三、控制环境要素分析
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在控制环境要素中3个要素与管理者相关,1个要素与治理层相关(与管理者间接相关),1个要素与组织结构相关,1个与人力资源政策相关(与管理者间接相关)。可以看出管理者是控制系统中的核心人员。下面就管理者相关的要素进行分析。
1.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
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既包括在单位内部,通过行为规范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身体力行,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营造与保持;也包括管理层如何处理不诚实、非法或不道德行为。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是人员的两个属性,属于隐性因素,很难用定量的指标判断。只能依靠外部的约束自觉完成。
2.对胜任能力的重视。
胜任能力是指具备完成某一职位的工作所应有的知识和能力,衡量管理层是否重视胜任能力,主要考虑以下方面:财会人员以及信息管理人员是否具备与岗位性质和业务复杂程度相称的足够的胜任能力和培训,在发生错误时,是否通过调整人员或系统来加以处理;管理层是否配备足够的财会人员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有关方面的需要;财会人员是否具备理解和运用会计准则所需的技能。
3.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
在有效的控制环境中,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可以创造一个积极的氛围,促进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同时创造一个减少错报发生可能性的环境。在管理层以一个或少数几个人为主时,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尤为突出。管理层的理论和经营风格主要表现在:是否对内部控制,包括信息技术的控制,给予了适当的关注;管理层是否由一个或几个人所控制;管理层在承担和监控经营风险方面是风险偏好者还是风险规避者。
4.治理层的参与程度。
单位的控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董事会的影响。董事会通过其自身的活动并在审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应关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告,并监督会计政策以及内部、外部的审计工作和结果。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求董事会履行其职责,监督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监督财务报告。
5.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一个好的人事政策和实务,能确保执行公司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而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取决于其执行人――管理者。同时好的激励政策能增加管理者的满意度和归属感,增加企业的造假成本。如果人力资源政策不适用于本企业的用人、待人、留人机制,这样相关人员极易产生短期行为,给企业带来损失。
四、加强控制环境管理,防范会计假账
1.法律与道德建设相辅相承。
如果依靠管理者自身加强诚信建设和道德建设,效果不大。道德建设必须依赖法律的保障。高级人才市场应该建立经理人和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档案,配套有职业禁入相关的制度。同时可以借鉴美国“萨班斯法案”,即《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规定上市公司CEO和CFO必须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并宣誓,如果CEO和CFO知道公司向美国SEC申报的定期报告中有不真实的财务信息,仍签署书面声明,将被处以100万美元罚款和上至10年的监禁;如果属于“有意欺诈”性质的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将被处以500万美元罚款和上至20年的监禁。
2.提高管理者素质。
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仅仅指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操守、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方面。管理者素质在控制环境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质不同,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完全不同,对员工专业技能的重视也完全不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经理人市场,也没有行之有效的经理人绩效评价系统,经理人市场良莠不齐。因此政府部门应引导相关部门建立配套制度,给予经理人适当的外部约束和外部压力,自觉提高素质。治理层科学评价每位管理者的绩效,对其违规行为应给予公示、曝光;结合激励约束机制,实行淘汰制。
3.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助于把核心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从根源上消除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动机。目前对企业管理者的德、能、勤、效方面的内部考核机制形同摆设,信访举报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打击报复举报人的现象时会发生;薪酬激励上还保持国有企业的特色,报酬和业绩评价相分离。各个公司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一方面,使管理者政务透明化,加大外部监督,政府部门和治理层要建立严密的举报保护与奖励制度,鼓励全体员工和合作方检举管理层道德缺失行为和违规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形成较为系统规范的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和薪酬计划,使管理者和员工薪酬与业绩挂钩。
4.加强董事会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管理者是企业的核心人员,企业应建立起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负责对管理层的道德遵守情况和经营情况进行监督。董事会中应强调独立董事的比例。现阶段,某行业或社会的知名人士只要具备良好的品质、社会知名度以及良好的胜任能力就可以作为独立董事的来源。对于独立董事的组织形式可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逐步建立对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绩效进行独立评估的专门机构。
参考文献:
[1]杨玉凤曹琼:基于内部控制环境的管理层道德建设.煤炭经济研究,2007(10)
[2]陈永伟: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