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17-06-01

高一学生要做好准备迎接高中生涯的第一次月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2017秋高一语文必修1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17秋高一语文必修1月考试卷一、积累与运用(40分)

1.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百舸(kě) 寂寥(liáo) 彷(páng)徨 惆怅(chàng)

B.方遒(qiú) 颓圮(pǐ) 瓦菲(fēi) 青荇(xìng)

C.浪遏(è) 浮藻(zǎo) 长篙(gāo) 漫溯(shuò)

D.虔(qián)诚 忸怩(ní) 深邃(suì) 团箕(qí)

(2)《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作者一再强调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是为了说明( )

A.大堰河死得很凄凉。

B.“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出去联系。

C.大堰河临死时仍在牵挂她的乳儿。

D.“我”的遗憾自责的心情。

(3)下面一首《沁园春》上阙打乱了顺序,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 蹭蹬归来,闭门独坐,赢得穷吟诗句清。

② 费十年灯火,读书读史,四方奔走,求利求名。

③ 夫诗者,皆吾侬平日,愁叹之声。

④ 一曲狂歌,有百余言,说尽一生。

A.②④①③ B.③①②④ C.④②①③ D.②③①④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君知其难也

B. 诚能得樊将军之首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C.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 夜缒而出,见秦伯 因人之力而敝之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D.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6)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掠夺、夺取 B.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刻毒

C.执千金之资币物 钱币 D.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假如没有

(7)从句式角度看,下列句子与其它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D.是寡人之过也

(8)下列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B.晋军函陵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又前而为歌曰

2.补写下列诗文名句。(每格1分,共12分)

(1)携来百侣曾游。 。恰同学少年,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怅寥廓, ,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在雨中哀怨,

。(戴望舒《雨巷》)

(4)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戴望舒《雨巷》)

(5)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

。(徐志摩《再别康桥》)

(6)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3.文学常识填空。(每格1分,共4分)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学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人名)所作。它与《谷梁传》《 》合称“春秋三传”。

(2)《雨巷》是 (人名)的成名作,叶圣陶对这首诗评价很高,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 ”的称号。

4.语言运用题。(8分)

(1)诗人艾青以诗歌的形式深情地歌咏了保姆大堰河给予“我”的无私的母爱,季羡林用散文的形式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而当今很多人喜欢在母亲节或其他节庆时用短信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请根据下列短信的内容和句式特点,将其补充完整。(2分)

天,没有母亲的爱广阔;地,没有母亲的爱包容; 。母亲您是伞,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母亲您是豆荚,我们是豆荚里的豆子;

(2)下面的一幅对联,打乱了顺序,请你将其整理为一幅较为工整的对联。(2分)

康桥河边 旷世伟人 多情游子 橘子洲头 作别西天云彩 书写壮志豪情

上联:

下联:

(3)《烛之武退秦师》对郑伯这一人物着墨不多,但他的思想性格却比较鲜明。请你用简要的语言对这一人物进行点评,80字左右。(4分)

答:

2017秋高一语文必修1月考试卷二、阅读与鉴赏(4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5.填空。(3分)

诗人从视觉、嗅觉、 、 四个角度展示了大海的生动形象,抒发了诗人对大海的 之情。

6.在你看来,《海》一诗的形式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体现在哪个方面?请简要分析。(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14分)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

①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

② 夫晋,何厌之有? 厌:

③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

④ 亦去之。 去:

8.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 既东封郑 ④ 又欲肆其西封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不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封”字也相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封”字也不同

9. 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的理由是( )(2分)

①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 夜缒而出,见秦伯 ③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④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⑤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 夫晋,何厌之有?

A.①②③ B.③④⑥ C.②⑤⑥ D.④⑤⑥

10.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6分)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译文:

②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译文: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0分)

荆轲刺秦王(节选)

大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①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柯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返,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②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谩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③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者:“哭者人情,笑者真不可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④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

[注] ① 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 更事:阅历世事。③ 祖龙:指秦始皇。 ④ 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事知济不济 济:

(2)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 冠:

(3)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 提:

(4)后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 官: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复遣之使去 乃遂私见樊於期

B.不于环柱时杀之 燕王拜送于庭

C.一老僧倾听久之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D.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3分)

译文:

(2)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3分)

译文:

14.从严分宜、王敏斋二人阅读《荆轲传》时的不同反应,可以看出他们的不同性格。请简要概括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4分)

答:

15.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2017秋高一语文必修1月考试卷三、作文(70分)

16.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淡忘了,而某个细节,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却记得很清楚;读过的一些文学作品,记不清了,而作品中的某个细节,或语言、或动作、或某个人物的肖像却记得很清楚。

请以“令人难忘的细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下一页查看>>>2017秋高一语文必修1月考试卷答案解析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