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励志文章理科励志文章
高一也是需要励志的,那么高一励志文章理科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赶紧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为您整理的高一励志文章理科励志文章吧。
高一励志文章理科励志文章:面对挑战大声喊出我们能行
人们往往不缺乏能力,而是缺乏面对挑战的勇气。当一个人敢于大声的说出“yes.I can”时,他已经成功了一半!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对着挑战,大声的说:Yes,I can.
我记得在奥巴马当选时,他发表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演说。其中一句几乎被所有美国人乃至所有关注大选的人记住,那就是“Yes, I can.” 这简短、有力的一句似乎有战胜一切苦难的力量,让危机痛苦的人们,让紧捏着钱包挨日子的人们,热泪盈眶。
我一直不能理解的事,在中国,在日趋劳累单调的学习生涯中挨日子的学生们,像是我,像是无法计数的书呆子,何以骄傲地微笑着说人出“Yes, I can.”?--或许现在,我有了答案。
在听口营仅3天,我无数次被这里的人和事所撼动。独自来到北京,“关”在营里,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何时有了料理生活的能力,像是洗衣服或叠衣被,再简单不过的日常琐事,变得复杂、重要而又充满乐趣,当没有父母嘘寒问暖,必须自己一人面对承担时,我惊异地发现“Yes, I can.”
当不再有考试、作业,当课堂效率为重中之重,当笔记不停一页一页翻过,原先靠不断听写抽默才能记住的词汇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变得清晰生动地印在大脑里。大量的词汇涌来,我不再疲于记录,而是乐于接受,当我大声开口说出自己的见解,我惊异地发现“Yes. I can.”
拓展训练中,还不太熟悉的我们迅速打成一片,我们共同欢乐沮丧,共同流下汗水,留下回忆,我们清楚自己是谁,在团队中是什么角色,我们清楚地知道“We are the one” 我们敞开心扉,结交朋友,我们了解了什么是“team”,什么是团结,当我正渐渐融入集体并乐于其中,我惊异地发现“Yes, I can.”
我勇于展示,勇于挑战,每天都是崭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当我渐渐自信,忘掉了以前的执妄与呆滞,我告诉自己,“Yes, I can.”是的,我能,我能超越自己,我能攻克英语,我能变得更受欢迎更开朗阳光更开心快乐。我能挑战我能挑战任何事,只是因为,“酷学酷玩”告诉我,英语不只是语言,更是代化,更是态度,更是我无法抗拒的巨大乐趣。
“Human can do whatever they want.”我坚信,七天后,我能像奥巴马那样坚定而骄傲地说“Yes, I can.”
高一励志文章理科励志文章:从舍到得的距离
舍与得的问题,多少有哲学的意味。我在一段时期曾经很是困惑,于是思想的触角就乱探,遂有机会伸进玄妙的舍与得的领域。我把舍理解为付出、耕耘甚至牺牲,把得理解为回报、收获或是升华。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也是积极的态度,生而为人,谁不愿意得呢?关键是如何得。得的基础应该是舍,由舍而得,先舍后得,这显然是符合人情物理的。不过有时候也会出现舍而不得的情况,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者是也;有时候也会出现不舍而得的情况,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者是也。舍而不得,往往使人沮丧,甚至怨恨,然而高明的做法似乎是坦然接受,因为舍的过程起码产出了快乐。不舍而得,仿佛是从天上掉下了馅饼,如果没有神助,那么是不可能的。然而世界非常复杂,什么事情都可能出现,马拉多纳就由于“上帝之手”而进了一个闻名遐迩的球。
从舍到得的距离如何呢?在我的家乡,一料玉米五个月,一茬小麦九个月,桃三年,杏四年,槐十年,确实验证着管子的树谷树木之言。人当然是终身的大业:达尔文发现物种起源二十八年;甘地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四十二年;曼德拉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仅仅坐牢就是二十七年;释迦牟尼的一个觉悟用了六年,传播其思想用了四十五年;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实际上从舍到得的距离不应该只用时间度量,因为时间毕竟是表面的,属于单位的计算。也许从舍到得的距离应该以艰难困苦度量才合适,但我却不能指出艰可以化多少公里,难又可以化多少公里,困与苦还可以化多少公里。我所能明白的只是一点,得在舍的前方,若想当书法家,那么就一笔一笔走;若想当雕刻家,那么就一刀一刀走;若想当歌唱家,那么就一声一声走;若想不朽,那么就终身努力立大德,立奇功,立真言。或是彻底忘了舍与得,一味默默地走,虔诚地走。不过这只能是伟大者和圣贤者的方式,我辈凡夫俗子能忘了舍与得吗?
高一励志文章理科励志文章:感谢两棵树
一个年轻人,从小就是人见人爱的孩子。上学时是三好学生、班干部,初二那年参加全国奥数比赛,获得一等奖。
17岁不到,他就被保送到某大学深造。命运在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年的暑假,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一次过马路时,一辆飞驰而来的车辆无情地夺去了他的双腿和左手。面对这飞来横祸,他没有被打倒,最终凭着惊人的毅力自学完全部大学课程,后来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一家拥有上千万元固定资产的私企老总,并当选为市里的“十大杰出青年”。那天去采访他,问他如何克服难以想象的惨痛折磨,取得今天的成绩。
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最想感谢的既不是给他巨大关爱的父母,也不是一直鼓动和支持他的朋友。面对我的提问,他极快地回答:我要感谢两棵树!
遇到车祸之后,对从小就出类拔萃、自尊心极强的他来说,不啻为世界末日的来临。看看自己残缺不全的身体,他痛不欲生,感到一生就这样毁了,人生再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目标和意义,一度想要自杀。即使在医院听到远远从街上传来的一两声汽车喇叭声,也能引起他的烦躁和不安,情绪极不稳定。为了让他散心,转移一下注意力,在他出院以后,家人特意把他送到乡下的姑妈家静养。
在那里,他遇到了决定他生命意义的两棵树。
姑妈家住在一个远离城市的小村子,宁静、安逸,甚至有些落后。他就在姑妈的小院子里,每天吃饭、睡觉,睡觉、吃饭,一天天地打发着他认为不再宝贵的时光,人也更加灰心丧气和慵懒下来。一晃半年过去。
一天下午,姑妈家下田的下田,上学的上学,仅他一人在家。百无聊赖的他,自己摇动轮椅走出了那个小小的院落。
就这样,似有冥冥中的安排,他与那两棵树不期而遇。
那是怎样的两棵树啊!在离姑妈家五六十米的地方,有两棵显得十分怪异的榆树,像藤条一般扭曲着肢体,但却顽强地向上挺立着。两树之间,连着一根七八米长的粗粗的铁丝,铁丝的两端深深嵌进树干里。不,简直就是直接缠绕在树里!活像一只长布袋被拦腰紧紧系了一根绳子,呈现两头粗、中间细的奇怪形状。
见他好奇的样子,一旁的邻居主动告诉他,起初是为了晾晒衣服的方便,七八年前,有人在两棵小榆树之间拉了一根铁丝。时间一长,树干越长越粗,被铁丝缠绕的部分始终冲不出束缚,被勒出了深深一圈伤痕,两棵小树奄奄一息。就在大家都以为这两棵榆树再也难以成活的时候,没想到第二年一场冬雨过后,它们又发出了新芽,而且随着树干逐渐变粗,年复一年,竟生生将紧箍在自己身上的铁丝“吃”了进去!
莫名地,他的心被强烈地震撼了:面对外界施加的暴力和厄运,小树尚知抗争,而作为一个人,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对生活的努力呢!面对这两棵榆树,他感到羞愧,同时也激起了深藏于内心的那份不甘——只见他用自己仅存的右手,艰难地从坐了半年多的轮椅上撑起整个身体,恭恭敬敬地给那两棵再普通不过,却又再坚强不过的榆树,深深鞠了个躬!
很快,他便主动要求回到城里,拾起了久违的课本还有信心,开始了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
听他平静地讲完这段故事,我长久无语。
人生途中,有些是无法逃避的,比如命运;有些是无法更改的,比如情缘;有些是难以磨灭的,比如记忆;有些是难以搁置的,比如爱恋……与其被动地承受,不如勇敢地面对;与其鸟宿檐下,不如击翅风雨;与其在沉默中孤寂,不如在抗争中爆发……路越艰,阻越大,险越多,只要走过去了,人生就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