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茶具茶具使用技巧
茶碗,顾名思义,喝茶的碗也。最早的茶具是由酒具、水具、食具演变而来的。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茶碗的使用方式,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茶碗的使用方式
茶碗是陶制的,因此直接体现了日本陶器工艺的最高成就,非常著名的"乐窑"、"织部窑"、"志野窑"出产的茶碗,就是在名茶人的直接指导下,由能工巧匠生产出来的极品和物茶碗。除了和物茶碗外,茶碗的另外两个重要来源是中国的天目山建安窑和高丽国。前者被称为"天目茶碗",是茶道中最早使用的茶碗,十分名贵,但随着利休等人逐渐将茶道引向朴拙自然,天目茶碗不再流行,现在已经极少使用,价值却与日俱增。而高丽茶碗实际上就是高丽民间的饭碗,十分简单粗糙,但在利休等大茶人眼里,却恰好体现茶道的本质,因此被大量的使用。高丽茶碗的代表是井户茶碗。
茶碗的在中国的历史
最早的茶具是由酒具、水具、食具演变而来的。从在“马王堆”中出土的“君幸酒”耳杯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杯”这种容器已经出现了用途上的分工,虽然他们在形状上网上完全相同。因此有人推断,当时一定已经有了专门用来饮茶的的杯子。另外,从后来的茶具形式上看,也可以得出早期的酒具、食具有兼做茶具的结论。传说唐宣宗时,有女子好饮茶,但又怕茶碗烫手,就把茶碗放在一个盘子里,为防止茶碗滑动,就用蜡油将茶碗粘住,后来有人将这个创意做成了带托的茶碗。这一传说说明带托茶碗出现的年代,也说明当时有不带托的茶碗。这种有带托的茶碗发展到后来就成了明清时流行的盖碗茶。
早期的茶碗中比较受欢迎的是越地的瓷器,在温州一带,无论是浙东还是浙东南,在西晋时期都是瓷器的主要产地,所产的以青瓷为主。晋人对青瓷茶具的推崇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以后很长时间里,青瓷为茶具中的主流。陆羽从茶碗与茶色的关系出发,解释了为什么要推崇越州的青瓷茶具。唐代的煎茶的茶汤颜色偏黄,如果用白瓷、黄瓷、褐色瓷器的话茶汤就好呈现出红、紫、黑的不好视觉效果,而青瓷碗盛茶汤颜色发绿,比较好看。宋元时期,点茶法因为贡茶的原因成为主流,但是煎茶法在民间还有存在唐代样式的有托的茶碗自然就有了生存的空间。
宋代的点茶茶汤是白的,所用的茶碗也就随之发生变化。唐代百姓用的黑、褐、黄茶碗都成为上等的茶碗。这样深色的茶碗可以衬托出茶汤的洁白,而唐代所推崇的青瓷茶碗的效果具就差了很多,需然很多地方还在使用,但是显然不是点茶用的茶盏。
明代的茶具除了传统茶碗以外,还出现了很多釉色和彩绘的茶具,其中以明代永乐时期,景德镇烧制的青花瓷、白瓷与彩绘茶具最为突出,工艺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彩瓷技术给茶具的风格带来极大的变化,可以说彩瓷茶碗是明清茶具的一大特点。
茶碗的在中国的发展
茶碗的大小也随茶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唐宋时期的茶碗普遍都比较大。有托的茶碗的口径相差很大,唐代一般在10-20厘米之间,宋代茶碗口径变小,一般在7-10厘米之间。这既与当时茶艺风格有关,也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将茶碗与食碗混用有关。不同阶层的人使用的茶具也是不同的,对普通人来说,饮茶主要是为了解渴,茶具当然要选择大一些的,而有闲阶层对于饮茶的讲究,他们不仅要品出茶的味道,还要品出茶外的味道茶碗自然要精致小巧
茶碗的使用方法
个人喝茶的时候,不用执着于古人茶道的规矩,不用计较茶的品质,甚至更无需遵循饮茶礼法。
茶碗,可以喝得豪放,也可以喝得深沉。拿来自己喜欢的茶碗,泡上一杯茶,伴着的只有茶香,思绪却可以跨越几个世纪。
茶碗,其实与100多年前所使用的一模一样。那些具有历史感的、承载着文化记忆的设计,往往是最耐用的设计。
也许,已经很难搜寻到中国基于形制、礼制的茶碗了。
因日本所用茶碗,基本来自中国和原来的朝鲜,故借日本人的茶碗,期望寻到中国人历经的形制、礼制的一些线索。
也许,今天的中国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工业革命时代,因而我们的设计其实乱象百出,略显荒诞。
也许,我们珍视身边的日常事物,回溯自身的传统,还能找到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的经典设计。
比起新式,沉淀的思想往往更胜一筹,经过时间沉积的事物往往胜于新的事物。不以量取胜,而能够灵活运用和体会现有物品的智慧,也许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快乐。
从这些事物中感受到"快乐",其实是一种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正是我们通过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思考所产生的审美意识。
讲究事物的背景和因事物而产生的情感,去感受眼睛看不到的那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