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师教学随笔,中学历史教学随笔
学历史可以知荣辱。那中学历史的教学随笔都有哪些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中学历史教师教学随笔,希望你有所收获。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随笔篇一
正视学生发表的"异见""偏见" , ,引导学生自主发展. 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应把微笑送给每一个学生, 无论什么样的学 生,都渴望被尊重,因为没有什么差生,只有未被开启的心灵. 由于一个学生没有按我的意图来回答, 当时我的确有点生气. 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师生的 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我还是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并找个契机,给予这个学生肯定和鼓励, 以挽回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为此,我们应创造一种自主,和谐的研讨氛围,以释放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敢于联想, 畅所欲言, 从教材成为学生的世界转变为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随笔篇二
从教以来已经十多年,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难教,学生也认识到难学,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教好历史课程,一直是我多年认真思考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一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学成功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中学历史学科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之一,也是比较难学的,被看做是“枯燥、没意思的课”,相当于理科中的物理课,我个人认为这除了教材过于庞杂、概括、枯燥、理论性太强之外,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成功前提和基础,它使学生有持久的学习积极性,为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提供保证。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百家讲坛、讲述历史典故外,也可以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把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或者让学生表演一些历史情景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体会历史课无穷的魅力。
二 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而这种历史观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机械地记亿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进而学会用历史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用历史思维,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就必须将其内涵讲清 。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 ,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的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 前后知识的联系、贯通。如,引导学生把1814年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与希特勒攻打苏联失败联系起来,从宏观上了解各地历史的联系。 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次影响比较大的革命而非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三 课堂创新探索是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堂历史课的成败,历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是否实现,评价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这种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动和深刻。所以掌握好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只是教育实践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种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的灵活运用。教无定法,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必须认真研究历史知识的基本特点,发掘历史学科本身的优势,扬弃传统教学模式,立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选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法,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四 结合学生的实际,将知识重新整合。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将课本知识重新组织,整合,使学生思路清晰,通俗易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就是适应于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
五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时政热点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如能适时地引入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将会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在讲完美国的“西进运动”后,我简单地介绍了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然后请学生比较一下:“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西部大开发”的滚滚浪潮,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他们非常感兴趣。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分别从时间、迁移的人员、规模、目的、方式、影响等多方面去进行比较。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到了环保的问题。最终他们得出一个结论: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印第安人的一部血泪史,而中国的“西部大开发”将是中国西部人民的一首“幸福歌”,是中华民族再次腾飞的新起点。我因势利导,启发他们去思考:我们能为“西部大开发”做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去书写这段历史?短短的几分钟,学生的思维从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美国跨入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从学习历史知识转到了思考自己将来如何书写历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我们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随笔篇三
给出一个机会,让学生放飞思想浦阳镇中 陈力权新课程呼唤尊重,民主,强调自主,发展.因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每个细节,各 个环节,我们都应积极地把握可能的契机,把这些新理念渗透进去. 由此,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堂课.在那节课上,起初就因为没有注意细节,差点造成对 学生的伤害.当时,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创设的情境,设计了几个问题,当问到"毛主席为
什么说'人民万岁'时" ,有个学生说"这是毛主席拍人民马屁"时,我非常恼怒, ,再等到 我让学生列举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时,这个学生又说了李鸿章,终于使我"忍无可忍" , 正准备大大责难他一番以泄心头之狠时, 突然看到他一副委屈而又似乎悔恨的表情后, 我恍 然动了恻隐之心,脑海里竟然翻腾出一大堆新课程理念!因此,我就缓和了气势,巧妙地给 他了一个发言的机会,而他竟然滔滔不绝地对李鸿章进行了深刻剖析:那是历史的不公平! 我在书里看到过,李鸿章其实对当时
中国还是有重大贡献的,他是最早提倡洋务运动,目的 就是富国强兵,同时,像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他都是与列强据理力争,尽量 使清政府赔银最少,割地最少,况且'弱国无外交' ,他只不过是一只慈禧太后的'替罪羊' 罢了,因为没有慈禧的点头,他无权也不敢签订这些不平等条约……
他的回答竟赢得了全班学生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时,我非常感动,为学生独到的见解而惊叹,为刚才自己的粗鲁而感到羞愧,更为 自己的"悬崖勒马,回头是岸"而感到庆幸. 由此,我深深地感到,我们不能仅仅重视学习新课程理论,更应该注重实践,关注细 节! 我也因此受到了他的启发,便让学生继续讨论:诸葛亮是推进历史发展还是阻碍历史 发展的人物?学生在我的启示下, 对诸葛亮进行了精辟评价:
从蜀国来说, 他对蜀国的经济, 文化,政治起到了巨大的的促进作用,从这角度来看,他是属于推动历史发展的;但从当时 的大背景下,他要恢复汉室,阻碍统一进程,而东汉王朝则是一个腐败,没落的王朝,因此 他又是逆历史潮流的,从这一角度来看,他是阻碍历史的发展…… 在热烈的讨论中,把学生的思维又推向了一个高潮.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懂得了评 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迷信于某一本书,或某一个权威,也不能从某一个方面来下结论,而 应从多角度,并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来分析,评价. 这一堂课也就在对话, 掌声, 思考中结束了, 反思这堂课, 作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 课堂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思考,多向思维的场所.
新《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应通过创 设多种适宜的活动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对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进行质疑和反思, 从不同的视 角探究事物发生的原因,影响和联系.
因此,根据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我就把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以 辩证的,客观的,多维度的眼光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特别关注讲了几个 知识点.所以,在这堂课上,我通过创设几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发表"奇 谈怪论" .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人文精神的基石,它包括了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 中的自我定位,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管理,实现自我超越. 这堂课的内容本身并不难,但如照本宣讲,就会枯燥,乏味,因此,我围绕以问题为核 心,培养学生基于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批判精神,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做到不唯书, 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大胆批判.努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体现,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 神
中学历史教师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1.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2.八年级历史教学随笔3篇
3.初中历史教学随笔
4.中学教师教学随笔
5.初中教师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