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手术后护理
【摘要】目的 探究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手术后护理。方法 52例患者均行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手术进行重建修复,同时为了获得更好的预后效果,恢复患肢功能,术后进疼痛护理、体位护理、皮瓣血运观察、药物应用护理、饮食与生活护理、指导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出院宣教这些方面对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手术后进行护理。结论 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手术后护理有助于预后取得好疗效,恢复患肢部位,保证其功能。
【关键词】手外伤 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手术 术后护理
由于意外事故,会造成手外伤,使得手部皮肤组织受损,且在皮瓣手术不能有效修复,为了能是手指及功能不受影响。防止骨节外漏,修复组织,为此临床上经常采用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手术进行修复重建。这种方法操作简单,而且成活率高,风险相对较小,适合手部功能的重建[1]。由此我院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52例手部外伤行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手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52例手部外伤患者。其中砸伤30例,机器绞伤16例,电锯擦伤6例。手部损伤合并手部骨折28例,52例患者均行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手术进行重建修复,其中有50例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手部软组织皮肤缺损皮瓣均成活,2例移植失败,再次进行该手术,移植成功。
2 术后护理
2.1术后疼痛护理
手术之后,患者由于疼痛,会令局部血管急剧收缩,不及时解除疼痛,会造在血管中形成血栓,为此需要对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可给予留置镇痛泵或注射盐酸曲马多。而且要给患者营造安静舒适的病房,可以有助于缓解术后疼痛。
2.2体位护理
术后体位和固定护理对预后效果至关重要,由于患者术后固定需要很长时间进行恢复,局部血液循环就会受制,为此在患者卧床的时候,应采取平卧最佳卧位,同时将手术部位踮起,最好高于心脏10°~15°。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咋睡眠中不自觉将皮瓣撕掉,走路是否平稳安全,预防滑到。
为此在护理中,要检查患者睡眠姿势是否正确,同时夜间多给予观察照顾,预防不慎拉脱。日常中指导患者选择轻便、防滑,合脚的鞋子,避免摔倒将皮瓣撕脱。如果出现皮瓣拉托,应及时再次行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手术进行修复。
2.3皮瓣血运观察
术后要对手术部位进行包扎固定,留出观察窗,观察血运情况,若创口渗血过多,需要及时清理创口,保持干燥,预防感染,并更换敷料[2]。为了确保手术皮瓣移植成功,需要在术后72小时内预防血管血供现象的发生。为了促进皮瓣红润、局部无肿胀,术后24小时内每半小时对患者观察一次,24~72小时内每1小时观察一次。术后一周内要观察记录皮瓣色泽、温度、张力、毛细血管充盈程度,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送诊,对症治疗,接触血管危象。同时冬天要预防寒冷,保持手术部位温度。
2.4药物应用护理
术后需要预防感染、痉挛、凝血,需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支持护理[3]。在应用抗凝药物的时候,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皮肤黏膜及全身出血现象;给予常规抗生素药物护理,预防感染;避免药量过多,在血管中产生凝血现象。同时禁止静脉输液,防止血管栓塞,引起皮瓣坏死。
2.5饮食与生活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用生理盐水或酒精棉清除创口处的污垢[4]。同时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补充营养,平衡负氮水平,给予氨基酸等营养液的补充,以此促进伤口快速愈合。
2.6指导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为了预后效果更好,恢复手指功能,患者在术后可以在健肢和患肢手部制动下做功能恢复,通过活动患肢肩关节进行功能恢复。术后3周后进行断蒂,断蒂前做好血运训练。术后2周后即可做血运训练,采用皮管夹等阻断皮管一侧血运,每日4次。训练时间由少逐渐增加,最开始可3分钟,最后可增加到1~2个小时,训练幅度使皮管颜色良好、不肿胀、柔软即可。断蒂后可以对患肢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健指指关节进行科学的恢复训练。若患者没有发生骨折或肌腱断裂,术后可以做指关节伸屈恢复训练。
2.7出院宣教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出院宣教,告知禁忌事项。如手术部位不要用热水袋取暖,预防患肢出现刺伤、冻伤等意外伤害。同时叮嘱患者继续进行功能锻炼,术后皮瓣内的神经系统尚未成立,出院后要尽量进行术后恢复训练,同时可自行做皮瓣处按摩。半年后,需要会医院做皮瓣整形手术,以此保证患肢创口处的美观。
综上所述,手外伤腹部带蒂皮瓣包埋手术后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预后取得好疗效,恢复患肢部位,保证其功能。
参 考 文 献
[1]毛春华.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手外伤围手术期的护理[J].黑龙江医药,2006(6):145.
[2]毛礼文,戴锦,梁彩霞.65例手指皮瓣移植术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10(10):254.
[3]邓静,韩蔚.带蒂皮瓣修复手部损伤患者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2):112.
[4]李秀芳.皮瓣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0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