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大全集

2016-12-01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道德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传统美德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小编这里给大家总结了一个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中国农民画之乡

史载,满族入关定都北京后,认为东北地区是清王朝“兴邦建业的发祥地”。为了保护“龙胧”,从公元前1677年下令封禁,长达201年之久。吉林省的东丰县,则是清皇室猎狩的鹿苑和围场。

记得60多年前,小学的《国语》课本中有一篇“下关东”课文,描述东北地区开禁后,山东、河北等地的贫苦农民们,为了生存,居家老小靠一辆手推的独轮车,冒着凛冽的风雪,千里跋涉去“闯关东”垦荒。这大概也是东丰县陆续迁来的移民,他们与当地的满、蒙、朝鲜民族共处,共同将荒原垦成肥沃的农田。 自70年代初号称“鹿苑之乡”的东丰县在昔日逐鹿的地方,令人惊奇地开放出罕见而美丽的民间绘画的花朵,而且越开越繁茂,越开越绚丽,引起国内外人们的瞩目。

关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图片

东丰的民间绘画,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发展的。回顾他们创业的初始,是在所谓“山光地落,日子特紧”,最贫穷的秀水公社(现更名为红石乡),稀稀落落的草屋里,隐伏着几位对民间绘画艺术的追求者,他们劳动之余经常聚在一起用绘画打发枯燥的日子——这就是东丰县民间绘画最初的艺术幼芽。

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在“锁龙井”里曾捞出过古兵器

解放前,在龙首山上南面的山谷里,有一眼很深的大井,在那井旁有一株大柳树,那里环境幽雅寂静,过去常有人夜间在那里吹箫弹琴,在月下舒情展志。传说此井为古人开凿,名叫“锁龙井”。关于“锁龙井”的历史传说很多,说从前老罕王努尔哈赤到大围场行围时,还在那井旁栽过两池子人参呢。我1999年6月13日,在我市半截河绿地,与在那里休息的众多老年人,探幽索引龙首山上古迹时,一位人市电业局退休,年龄74岁名叫吴庆斌的老人和另一位73岁的老人说,伪满康德八年“东山公园”(今“龙山公园”)在掏大井的时候,曾从那井里捞出一把三米多长的大铁刀和一套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盔甲(包括头盔)。两位老人说当年四月十八庙会的时候,曾把那大铁刀和盔甲摆在龙首山南大庙(福寿宫)上向人展览。当时的老道还向游人介绍这些古代文物捞出的经过,说明辽源这地方也有悠久的历史。据两位老人回忆说当年他们看见的两把大刀,刀把是铁的,直径有二寸多粗。说那把大刀和关公使用的那大刀样式相同,但已生锈了,锈得很利害无锋刃了。他们说那盔甲是用铁制成的,也锈得很利害。后来那刀和盔甲被日本人拿去了。

关于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图片

在辽源市政协文史委编著的“辽源文史”(第一辑)一书中,也有这方面的记载,但说从井里捞出来的是双戟,而不是像关公使用过的那样的刀。两位老人说这是他们亲眼所见是刀不是戟。不管怎么说在大井里终于捞出了古物。是何时何人所用,至今尚是一个谜。今天龙首山上的“锁龙井”已被填死了。在那井旁放着“九眼透龙碑”的碑首,无人问津,在哀叹着昔日自己的风光。龙首山上的谜何时揭开,谁能揭开。我想后人必能完成。这“锁龙井”是一处名胜古迹,是咱昔日辽源城里一处风景。现已被填死了。垫平了,不复存在了。何时能再次恢复使之重见天日,我看也不会太远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