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海局势的时事政治论文

2017-03-31

台海局势的嬗变是各种结构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仅供参考!

关于台海形势的时事政治论文篇一

结构性视角下的台海局势分析

台海局势的嬗变是各种结构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构性视角下台海局势分析强调整体性分析和关联性分析,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台海局势中基本结构为何的问题,即台海局势中各个子结构的基本形态;二是结构变迁的问题,即各个子结构之间以及与整体之间如何实现转换并导致整体的嬗变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既指涉台海局势基本走向一般性规则的研究,同时也涉及如何从结构性视角出发推动原生性结构调整,进而使台海局势向有利国家统一大业实现方向发展。

一、结构性视角的引入

按照一般的解释,结构主要与“功能”相对而言,指系统内部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是系统组织化和有序化的重要标志。就系统整体来说,结构既是系统存在的基本方式,又是系统的基本属性,是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功能性的基础与前提。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说,结构强调的是“关系”的组合,其中部分(成分)之间的相互依赖是以它们对全体(整体)的关系为特征的。②结构体现了“关系”之间的相对稳定性,结构的变化对于系统而言更加具有根本性和深层次的决定意义,容易导致整体或系统发生较为重大的功能重组或是整体性的组织改变。

台海局势的结构性变化主要是指存在于台海局势中带有趋势性、长期性和整体性的变化,例如大陆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由此引起的台海局势结构性改变;与其相对的是较为表层的、短期的和局部性变化,例如台湾岛内政治人物与两岸关系相关的行为等。一般情况下,结构性的变化大都是缓慢的,其所显示的是两岸关系结构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性的层面;相对应地,表层变化则是比较快速的,反映的是台海局势中比较活跃的层面。在对两岸关系的研究中,表层分析与结构性因素分析缺一不可,是台海局势分析的不同层面。不过比较而言,结构性研究更强调趋势性和稳定性的系统分析,对于准确观察和分析台海问题更为关键。结构分析的基本规则是反对单纯研究外部现象和表层结构,强调把握事物内部的、深层的整体性结构,反对孤立的局部研究,强调从系统、功能关系中把握事物,反对单纯的经验描述和心理体验。也就是说,以结构性分析为中心的台海局势分析中,短期的政策分析与长期的趋势分析所依据的逻辑理路是同一的,都是根源于台海局势结构中各个部分相互作用及其关系变化形成的相对稳定状态。

强调整体性。以结构性视角来看,台海局势是有结构的整体,或者说是子结构在其中作为部分存在的整体。整体性分析事实上是对台海局势的基本框架进行解构和定位,是结构性分析的基础,没有整体性的分析,子结构就成为缺乏互动的松散联合,难以形成可以框束台海局势基本面貌的规范性架构。同时,整体性分析强调对各种影响台海局势的重要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充分考虑到单一结构与整体的关联性。例如,民进党的两岸政策结构中,“台独”路线一直是无法触动的“神主牌”,即使是在两岸和平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民进党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愿调整。这一问题典型地呈现出台海局势整体结构对子结构的影响,包括台湾民众对“主体意识”的认知、美国的台海政策以及民进党内的话语结构等均构成了对该党两岸政策的牵制,使其在“台独”立场上不敢调整。

整体性无疑是结构的定义标志,但整体却是以部分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对影响台海局势各个具体子结构的相关分析,所谓的整体性分析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在结构性视角之下,对台海局势的整体性研究是放在具体的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中展现出来。不过结构整体性也并不意味着将整体视为在特定整体中所描述的所有子结构的简单叠加。结构分析理论一般坚持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解释整体和部分的观点,即必须考察整体的联结以及各部分互相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强调整体性研究就是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结构(系统)中各要素(部分)的关系上,关系对于要素具有优先地位。易言之,在对台海局势变迁的分析中,对各个子结构基本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分析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时也是动态的分析。台海局势的结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结构的静止,事实上,台海局势自1949年两岸隔绝以来一直处于嬗变之中,这些变化包括了台海局势子结构的变迁、子结构关系的嬗变以及作为后果呈现出来的整体性特征的渐变等诸多方面。结构性嬗变和前文所言台海局势短期变化不同之处在于,这种变化所经历的周期更长,表现出来的趋势更加稳定。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台海局势整体结构所实现的并非简单的由部分到整体的转变,而是部分改变以后通过与其它部分的关联性影响改变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从而呈现出既有结构向新的更复杂结构动态转变过程。就台海局势而言,这种结构的能动性往往表现在某一或某些子结构发生变化后,通过联动效应影响到其它子结构,最终导致台海局势的整体性变迁。

二、台海局势中的几个重要子结构

结构性视角下台海局势的整体性变迁受到内部重要子结构变化的影响。或者说,整体性的变化是内部子结构变化后与整体之间进行转化的结果。大致来说,对台海局势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子结构。

1、台湾岛内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结构。在竞争性选举成为政治生态决定性因素的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结构变化对台海局势影响巨大。长期以来,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主要受国民党当局反共宣传和民进党歪曲性宣传的影响,再加上台湾民众在这些宣传之上进行的自我观念建构,形成了对两岸关系一定程度上的偏颇性认知,其中包括对大陆的敌视和对两岸处于对抗状态的基本判断等。随着两岸关系的快速推进,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平发展得到了岛内大部分民众的认同,缓和两岸关系、共谋两岸繁荣成为岛内大部分民众的共识。台湾岛内近两年的民调大都显示台湾民众对于马英九缓和两岸关系的做法基本持肯定态度,对于两岸关系保持稳定也大都表示赞同。而在2012年台湾最高领导人选举中岛内对“九二共识”的正面认知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认知的这种结构性变化。

2、岛内政治格局的基本结构。2000年以后,台湾岛内政治格局进入一个剧烈变化的时期,政党政治的基本规则逐渐沉淀下来,政党政治力量对比格局也逐渐稳定下来。这种稳定性比较典型的外显性特征就是意识形态的动员功能开始消退,以民生议题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诉求动员效能开始上升。在政党政治运行模式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国民党与民进党两个大党各自内部的调整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其中包括内部世

代关系的调整、基本诉求的调整、内部权力关系的调整等各个方面。同时,在意识形态动员功能开始消退后,岛内主要政党纷纷加强了对基层服务的经营,力图通过基层服务强化与选民的联结。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台湾岛内政治格局对比的变化并没有最终定型,“稳定”只是相对意义上的力量对比平衡。随着台湾主要政党和政治势力之间的重新分化组合持续推进,以及各个政党政治动员策略的不断调整,岛内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的基本样态仍会持续不断地发生变化。

3、两岸关系基本结构。在影响台海局势的重要子结构中,两岸关系的基本结构显然是最为直接和关键的影响因素。在传统的两岸关系结构中,对抗是主要的内容,这是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内战的自然逻辑结果。目前两岸结构中虽然对抗性和分歧性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是合作已经是两岸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如大陆学者陈孔立教授所言,现在两岸已经从过去的“不合作博弈”转变为“合作博弈”,可以说是对两岸关系结构性变化比较客观的描述。也正是因为如此,和平发展时期的两岸关系有多种矛盾汇集,统一力量与“台独”势力的角力、支持与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力量相互缠斗,情势胶着。可以认为现在的两岸关系处于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期,“我们其实是处在这样一个出发点上:即两岸关系是在长期的敌对之后求和解,双方是在一个有裂缝的基础上(‘九二共识’也是‘各自表述的共识’)进行合作。”也正是因为这样,目前两岸关系结构具有脆弱性和敏感性特征,政治互信与合作交流制度化都需要不断加强。

4、影响台海局势变迁的外部结构,主要是中美关系基本结构。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为敏感的问题,台海局势的基本样态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甚大。在美国的亚太战略布局中,台湾是一颗重要棋子。美国的对台政策在战略上一直非常清晰,即利用台湾来谋求美国在对华外交中的最大利益。但是在具体的策略上,美国的台海政策则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变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几十年来,中美关系的变化之大有目共睹。一方面,中美两国于对方来说已经成为关系紧密的利益攸关方。“对美国来说,即使最保守的美国战略界人士都不得不承认,中美作为全球化的共同受益者,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等问题方面具有大量的共同利益,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两伤。”另一方面,“当今中美两国相互依存关系已经决定了硬碰硬的对抗只能是双方万不得已的最后选择。但只要中美两国在战略利益的追求目标上还存有差异和竞争”,“两国直接对抗的风险就将依然存在”。整体来说,中美之间既合作又存在冲突与竞争的局面在很长时期内是一种常态,美国利用台湾作为重要筹码谋求自己利益的做法不会改变,但是在具体的策略上会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当前局势进行弹性调整,从而对台海局势的基本样态产生一定影响。

三、台海局势的结构网络

各个子结构自身的改变,对其它子结构和台海局势整体都会产生一定影响,这些影响有时是以直接的形式表达出来,有时却以间接的形

式呈现。但不管如何,这些影响都以相互关联的方式形成了一个结构 网络,共同推动台海局势的不断变迁。这些子结构的调整可以分为原生性调整和继发性调整两种类型,前者指主动的调整,而后者则是因应主动性调整而产生的调整。

在台海局势的变化中,两岸关系结构变化对台海局势影响最为直接,故而两岸关系中出现的原生性调整影响也比较大。自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发表以来,大陆在两岸政策上的主动调整引发的两岸关系结构改变是典型的例子。随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战略的渐次展开,两岸关系中合作的成份逐步增加,两岸 政治对抗的强度开始下降,两岸交流与交往的规模与层次不断扩大和加深。及至新世纪两岸关系和平 发展战略系统推展以来,两岸关系结构嬗变的速度加快。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目的和途径,明确指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基础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目的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途径是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和平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确立了新形势下大陆对台 工作新的战略思路和政策框架,成为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基础。

两岸关系结构的这些原生性调整对台海局势的其它子结构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岛内结构而言,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对大陆的认知逐渐立体化,原先刻板僵化的认知逐渐瓦解。这种情况使台湾岛内涉及两岸关系的话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台独”势力长期营造起来的“台独”话语霸权被打破。所谓“话语霸权”,系指具有政治权力的主体对其他话语体系的敌视和强势阻遏及干涉行为∞,“台独”话语霸权是泛绿阵营等“台独”势力长期营造出来的话语结构,即通过篡改历史、建构“台独”理念、引导政治舆论,甚至通过公权力介入话语体系等手段,取得了作为话语主体向客体单向表述的权力,对其它话语系统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在和平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的背景下,两岸加强 经济联结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马英九上台执政后缓和两岸关系、加强两岸 联系和促进台湾经济发展的做法,从 实践上建构出了另外一个“爱台湾”的方式,打破了泛绿阵营对“爱台湾”诠释权的垄断。“台独”话语霸权的打破具有多种结构性意涵:民众看待政治人物和政党更加理性和务实;岛内“本土”政治势力单独控制话语制高点的风光已经不再;大陆的影响力已经通过两岸交流和沟通不断投射到岛内,岛内民众对大陆的认知日趋真实等。

岛内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以及话语结构的变化对台湾的政党政治运作模式和政党政治版图对比的变化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民众政治认知逐渐走向理性,台湾 社会在民主化初期形成的政治激情逐渐消退,政党政治过程开始向比较平稳的方向过渡。现在民众的关注焦点日益向民生议题倾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些变化推动着岛内主要政党在基本诉求方面不得不向民生议题调整。同样,在两岸关系的认知上,以前台湾百姓心中的两岸关系和自己并无太大的关联,对两岸关系是一种“无感”的状态,但是现在他们已经可以切实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自己福祉提高之间的正相关作用,两岸关系的好坏已经成为与台湾升斗小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这种认知结构的变化对政党的两岸论述和两岸政策产生了压迫性影响,国民党与大陆展开的政治互信建构、民进党不得不进行的两岸论述调整等动作背后都有台湾民众认知结构性改变的影子。

两岸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对美国等外部势力的台海政策也会产生影响。上文已经提到,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具有双重性,即战略层面和策略层面的分野。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坚持插手、干预台湾问题,导致中国的国家统一长久不能解决;另一方面防止台湾海峡局势的相对平衡被打破,以免干扰美国的亚太战略部署。易言之,美国不会乐见两岸走向统一,但是也不会冒被拉下水的风险支持台湾“独立”,对美国来说,两岸关系稳定才能实现其利益最大化。不过随着两岸关系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两岸政治互信逐步建立起来以后,美国插手台海事务的方式和手段都会发生比较显著的变化。经过民进党执政八年徒劳无功的“台独”冲撞,美国已经看到两岸关系太过紧张对其不利,故而对两岸关系缓和表示一定程度的欢迎,却又通过经济等手段加强对台湾当局的控制,防止两岸快速走向统一。不过随着两岸民众关系越来越密切,美国插手台海问题的空间会受到压缩,其想要的“不统、不独、不武”的局面越来越难维持。同时,随着中美关系的持续发展,台湾在中美关系中地位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也意味着美国阻挠中国国家走向统一所要付出的成本会日益增加,当这个成本增加到美国无法承受的程度,放弃台湾以实现自己的最大国家利益越来越成为可能的趋势。事实上,台湾岛内政治人物对此非常清楚,对遭到美国出卖的担心越来越明显,特别是一直将美国视为幕后最重要支持力量的“台独”分子,更是害怕被出卖。所以每次中美领导人会晤,台湾岛内各种政治势力的神经都高度敏感。

台海局势的结构网络中各个子结构之间的影响及作用是相互的,某一子结构的变化可能对其它各个结构都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台海局势的结构性视角所强调者是台海局势的整体性以及各个子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即某一子结构变化对整体结构带来的逻辑后果,导致各个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引发整体台海局势的嬗变。从这个角度上说,所谓的结构性视角更强调方法论的意涵。这一研究视角对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意义在于: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关联性分析,充分利用台海局势内部各个子结构联动的特征,把握台海问题的关键脉络,主动调整两岸政策,努力使台海局势向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方向发展。

关于台海形势的时事政治论文篇二

台海局势发展带来的投资机会

"海峡西岸"战略和未来 "三通"可能给福建经济带来快速发展机遇,首先带来的是毛利的大幅增长,从而直接带动福建地区商业贸易、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增长,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热潮,相关受益的行业为钢材、建筑建材,机械等投资品,最后是延伸到消费服务业的需求,如食品饮料、医药卫生、金融。

"三通"主题投资宜以组合方式进行,我们推荐的组合:厦门港务,福建高速,厦门空港,厦门国贸,东百集团,三钢闽光,福建水泥,福耀玻璃,厦工股份,兴业银行。

1 多方博弈结果即将水落石出:暂不统不独

2008年早已成为台海关系各方的关键年。

早在2001年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时,台独势力即筹划以奥运会为要挟,推动急独。2004年台湾"大选",陈水扁更是以台独为主打理念,不择手段,甚至以"3.19"这样的恶劣手法,获得连任。在其第一个任期内,陈水扁在经济、民生上,几乎一无是处,民不聊生,目前其经济水平已远远落后于当初的"四小龙"中的其他三个成员。获得连任以后,民进党当局不仅不对此进行反思,改善经济、促进民生,反而将台湾民众榜上,以"去中国化"、法理台独、入联公投等手段不断刺激全体中国人民。其间,陈水扁等绿营大佬,纷纷被曝"贪腐",甚至出现台湾百万民众"绿衫军"游行、静坐"倒扁"。陈水扁走到这一步,已没有退路,只能孤注一掷,不顾一起"押宝"台独。

然而,陈水扁之流的台独动作,大陆方面早有防范,以全球视野,围绕"台独"编织了重重罗网,展开了激烈的全面博弈。在过去数年,与中国有关联的国际局势可谓精彩纷呈。先有反恐合作,上海合作组织趋于实体化;次有"朝核危机",六方会谈一轮又一轮;近几年,伊朗核危机又起,至今未能解决,等等。

对外与欧美等共同应对、处理一系列大事件。在国际合作中获得众多交换筹码,对内则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军事实力,中国可以说已经有了万全准备,有能力将台海局势控制在把握之中。

2 台海局势和平发展给资本市场带来的投资机会

台海局势和平发展,双方必然会进一步加大两年经济合作交流的程度,假以时日,真正的"三通"必然实行,这种经济互动将影响证券市场上相关股票的投资价值。

2.1 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关系

1 贸易规模

大陆已稳居台湾第一大贸易伙伴及最大顺差来源。2007年,两难经贸往来进一步密切,两岸经贸合作朝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两岸贸易额124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其中对台出口234.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创下近五年来的新低;自台湾进口1010.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9。目前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第五大进口市场,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地;大陆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

大陆与台湾进口成长出现两极化现象。从对双方的经济的贡献来看,台湾对大陆出口对其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以07年为例,台湾地区实现GDP约3882亿美元,对外出口值为2494亿美元,其中出口到大陆地区的占三分之一强,台湾地区对大陆出口依存度明显推高。

2 贸易特点

从进出口产品分类看,大陆自台湾进口商品主要是台资企业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原材料及关键件。前五类商品依次为: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液晶显示板、初级形状的塑料、钢材、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钢坯及粗锻件、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的零附件。

对台贸易仍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2006年1-11月,东部沿海省市对台贸易总额为779.6亿美元,占总额比重的98.4%,其中排名前五的省市依次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

3 投资情况

按投资者注册地统计,自1995年至2006年,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44845个,实际使用台资355亿美元。

台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台商在制造业实际投资额约占同期台商实际投资总额的80%,其他投资行业依次是房地产业、电气水生产及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农业。在制造业中,台资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机械制造、石化、金属制品等行业。

台商投资仍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占台商投资总额度的95%左右。按近几年平均投资比重,依次是江苏、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山东等省市;台商在中西部地区的投资仅占总额的5%左右,其中以四川、湖北最多。

2.2大陆与台湾地区经贸关系发展趋势

加强合作,这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台湾人民有经济上的需求,台湾地区两党在政治上也有共识,另一方面大陆近期的政策也在积极鼓励两岸经贸交流。

1) 大陆对台政策有利两岸扩大经贸往来

需要指出的是,截至目前,台湾当局仍限制大陆2200多种产品对台出口,致使两岸经济长期处于"间接、单向"的不平衡状态,这种经贸关系仍是单向、间接、局部的。

从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来看,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充分体现了台湾同胞的最大诚意和善意。未来两岸的经贸交流将立足于现有的发展基础,以双方的经济需要为基础,,以两岸 民间交流为形式,循序渐进,逐步走向市场化和正规化的轨道。

2)台湾地区需要加强与大陆的经济交流

台曾经是"四小龙"中表现最为有益的经济体,多想经济指标民列第一。然而,最近几年经济却一路下滑走向衰退,各项指标均为"四小龙"之末,简单易台湾经济总量在"四小龙"中的占比来看,已从最高时的27℅的比重下滑到23℅,2006年是深知只有20℅的水平,早已失去昔日的活力。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切呢?首先仍然是亚洲金融危机给台湾带来的巨大冲击:台币贬值,出口衰退,失业率大幅上升,除此之外"陈"当局一直坚持"去中国化",拒绝"三通",使两岸经济关系没有快速发展,应当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近几年台湾地区对大陆出口迅速增长是台湾外贸增长最重要的因素。考虑到两岸的成本因素,若实行"直航"将有助于两岸贸易往来,经过测算,两岸贸易之间的弹性为0.42,即距离每减少1℅,双边进出口贸易将增加0.42℅。

按照此计算,目前上海到台湾的贸易一般是通过香港或这是日本恒岛转运,而恒岛转运方式距离大约为935海里,而若实现直航,则距离可缩短为600海里(若是通过福建直航方式,则直航距离仅为150海里),缩短约36℅,这样贸易总量则可上升15℅。以2007年为例,台湾对大陆出口将增加151美元,大陆对台出口可增加35亿美元。

若以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的推动作用测算,由表可知,

直航保守估计可以增加台湾GDP393亿美元,税收35.4美元,创造就业12576人次,工资上浮2628新台币/月,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着台湾地区的经济生活。

3)"海峡两岸"有望率先掀起一股热潮

未来两岸的经济合作领域有望从生产层面转向服务层面,服务业将是热门领域,零售业,物流业、地产、金融、电信、医疗等行业的投资将大幅增加。两岸经济合作领域也有望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扩展,不仅从过去以华南沿海地区转向华东沿海地区,而且将进一步向环渤海湾经济圈北移。

不过由于政策的积极定调,我们认为"海峡两岸"将率先掀起一股热潮。在2005年10月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把海峡两岸写入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使这一地方决策上升到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有利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的后发优势。

2008年3月5号国家发改委向人大提交审议的《关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也写上了推动两岸直接三通。报告在"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一节中说,积极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直接"三通",实施和充实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的政策措施,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

福建也享有地理上的有势,福建距离台湾本岛的直线距离约为120公里,两岸海运的最近距离约为273公里,相对其他省份,享有绝对的运输成本优势和运输时间优势。

据国家建设部和福建省《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总报告》中规划,海峡西岸城市群规划确定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南温州地区,粤东潮汕地区和江西省共二十个城市。其中以福州、泉州、厦门分别为核心城市,福州往北辐射宁德、南平形成东北城市群,厦门往南辐射漳州、龙岩形成东南城市群,结合浙、粤、赣等城市在空间布局、产业组织、生态格局、综合交通等方面进行设计。

3.3 福建在未来两岸"三通"中可成为中转枢纽

1)福建政府规划: 首重基建

按福建省政府"海峡西岸"战略施政计划,福建不断完善基础交通设施,为进一步推动闽台经贸合作和人员交往提供便利,也将使福建在未来两岸"三通"中能够成为可迅速对接的中转枢纽和综合通道。福建在全力推进海峡下次按经济区建设中,始终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科学规划布局,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进度。

到2010年,福建将基本建成"一纵两横"快速铁路网,铁路正线里程将达到25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2450公里;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300万箱,建成厦门福州亿吨大港;民航旅客吞吐量

超过2000万人次,为促进闽台率先实现"三通"提供有利条件。

2)福建本地股的投资机会

"海峡西岸"战略和未来 "三通"可能给福建 经济带来快速 发展机遇,福建本地上市公司也必然受益于此趋势。目前福建的上市公司主要涵盖了20个行业,共46家自由流通市值达3172亿左右,有不少公司在该行业具备相当的优势

我们的投资选择逻辑:

我们认为"海峡西岸"建设和"三通"首先带来的是毛利的大幅增长,从而直接带动福建地区商业贸易、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增长,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投资热潮,相关受益的行业为钢材、 建筑建材, 机械等投资品,最后是延伸到消费服务业的需求,如食品饮料、医药卫生、金融。

"三通"主题投资宜以组合方式进行,我们推荐的组合:厦门港务,福建高速,厦门空港,厦门国贸,东百集团,三钢闽光,福建水泥,福耀玻璃,厦工股份,兴业银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