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论文

2016-12-24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前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增长论文,供大家参考。

经济增长论文范文一: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及前景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是从当前的经济增长状况来看,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虽然在持续发挥着有效地作用,但是部分重要的动力因素表现出了明显的衰减趋势,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以下基于此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进行分析。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

1.物质资本积累

物质资本积累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素,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对于经济总产出的促进性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他各要素的总合。同时在利率放大机制作用下,会造成资金缺口的不断增大,该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经济的持续滑坡,由此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化以及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已经成为了保证经济增长的必要动力选择。

2.人力资本

在内生长的增长模型中,人力资本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之前的经济增长状况来看,对于人力资本要素的投入比传统要素的同时略低,但是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潜力。在教育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以及教育体制改革深入进行的过程中,教育质量的改善带来的人力资本的增长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源泉。

3.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当前市场的竞争性与国有产权结构的不相容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和效果,在近些年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过程中,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的高效匹配,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稳定和快速增长。

4.制度改革和创新

从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率,但是在增长过程中存在着重重矛盾,主要是由于投融资主体的缺位以及制度扭曲而造成了投融资效率的低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会使得资本持续供应和使用效率得到提升,从而作用于经济增长。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分析

在当前的深化改革以及能源资源约束状况下,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众多国际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机遇。以下采用情景分析法对我国未来阶段的经济增长前景进行模拟分析。

1.分析模型

本文主要采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主要是通过相应的静态均衡模型的求解来进行经济发展的动态特性分析,模拟时间段为2008年~2030年。该模型主要是由42个生产部门所组成的,其中有农业部门1个、工业部门24个、建筑业部门1个、服务业部门16个、5组农村居民和7组城镇居民(主要是按照居民收入的不同进行分组)以及生产工人、农业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工人等5项生产要素所组成的。

2.情景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

首先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的主要矛盾,在对照情景中进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较快的情景分析,从而便于对快速发展方式下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影响的观察。其次,出于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因素考虑,进行了相应的风险情境设计,从而进行各种风险因素作用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分析,随后对以上两个情景进行模拟对比分析。

3.情景假设

(1)发展方式快速转变情景在各项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过程中,市场会充分发挥出资源配置的有效作用,从而使得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能够取得较大的转变和增长。该情景的具体设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且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资源价格稳定、能源及资源利用效率得到较为稳定的提升。其次,政府在医疗、教育、科研以及社会福利方面的公共支出比重有所调整和增加。第三,经济增长的劳动力转移壁垒得到了有效地消除,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第四,企业分配体系得到了有效调整,特别是国有企业以及垄断企业。同时,企业储蓄比重有所降低,政府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加大。

(2)风险情景风险情景的设计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城市化进程及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其次在世界经济的缓慢恢复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贸易保护,造成了出口增长相对缓慢,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的同时也造成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三,在国际能源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能源进口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约束。

4.结果分析

首先,同当前经济发展的基准情景来看,发展方式转变较快情景下,经济增长的源泉以及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方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该种经济情景下我国经济仍然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且2015-2030年期间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要明显的高于当前的经济发展基准情景。同时,从GDP增加的角度来看,会逐步实现原有的靠投资拉动向技术与效率并行的方向迈进,在此过程中技术改进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其从,从风险情景的角度来看,该种情景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有所降低,其主要是因为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投资率同当前的基准情景相比会有所下降。同时,在风险情景分析中,由于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即使是在经济增长速度较低的情况下,能源强度也会有所增加。

三、结论及建议

为了实现我国未来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加强对于需求和供给政策方面的重视,同时选择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下提出两点建议:首先应进一步引导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建立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提供经济增长的体制保障。特别是在当前各项经济增长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应加强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各项风险问题的防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金融风险问题以及政府债务可能引发的危机问题,同时在立足于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基础上,加强能源安全体系的建设,最终的对影响经济增长的风险因素进行抑制。

经济增长论文范文二: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研究

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农业的发展需要国家财政给予支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超过13亿人口中有2/3是农民,农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否保持快速和稳定的发展,不仅对9亿农民改善生活水平至关重要,而且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统一。与此同时,农业是低利润,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国家财政支持是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对农业的财政支持的增加,正确认识和评估财政支农政策及影响的贡献对农业经济研究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纵观我国出台的农业政策,可以发现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农业政策的整个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的收入增加困难,副业增长放慢,农村诸多事业停滞等问题成为“三农”问题的聚焦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就更加突出其重要性。然而,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存有总支出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且财政农业投资从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效益方面看并不高。

1.1国家财政对农业投资规模支出总额不足

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总体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财政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在1978~2014年间,除了1978年,1979年,1980年,1991年,1992年和1998年财政农业投入占总支出比例相对较高外,剩下的年份都是不高;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大多数年份都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进一步提高增长速度有空间;财政农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总是低于农业总产值占全国GDP的比例。

1.2财政农业投资在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方面收益不高

研究表明,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农民增收、农业增长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尽管他们的增长是非平稳的,但长期来看,财政农业投入和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稳定有一定的协同平衡关系的互动,财政农业资金投入每有1%的增长,农业生产总值就有0.12%的增长,农民收入就将有0.45%增长。总体而言,农业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但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从农业增长、农民增收方面看效益并不高。

1.3财政投入的结构不合理

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和林业、水利气象部门等费用不合理。在支持农村生产支出里面,虽然有较高的占有率支出,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增加非农业投入支持乡镇企业所造成的。在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部门的运营费用中,一方面事业性支出严重挤占了生产性支出,从而影响资本的实际效率;另一方面,工资和有关福利性花费迅速崛起,而业务基金和其他基金缓慢增长,这样的结构直接削弱财政支持农业。农业基础设施支出的份额较低,并呈下降趋势。数据显示,我国的财政对农业的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农业的物质基础保持了较低水平,这限制了财政农业投资在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严重不足。研究资料表明,1978~1984年,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总支出比重由0.70%~1.54%;以后波动在0.5~0.7%之间,幅度不大,并且徘徊在低位的范围,这就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要。

2财政支农支出政策建议

2.1继续扩大财政支农的规模

增强其贡献的农、林、牧、副、渔业的附加值。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涉农责任,确保支农资金的有序发展,提高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对农业的财政支出的总体水平,保证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应该是创新的方式,使用补贴,贴息,担保,项目申报,税收减免等手段,充分发挥农业金融的指导作用,杠杆效应和放大。

2.2优化改善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

最大限度发挥财政支出作用。研究表明,事业费支出对农业产出和效果并没有显著作用,对增加农民收入可能有作用,但效果远远超过生产性支出。因此,各地区应大幅削减支出,把有限的财政资源用在更高的产出和生产性支出上。如农业相关的机构可以简化,合并重复设置部门,人员分流,减少行政开支,提高管理效率,使支农资金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的情况得以改观。

2.3财政支农政策加快转型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的财政资金有了质的飞跃,因而财政资金支农的投入要着眼于投入直接关系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充分发挥财政对农业支持的政策性作用。

2.4加强资金管理监督,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要规范支农项目立项程序。申请支农项目立项的基层政府部门应当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书面申请材料,按级上报审批;有关部门要建立对支农项目的绩效评价科学体系,通过财政部门和业务部门项目评估中心,对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可行性和成本效益的真实性进行专家审定,为确定预算和项目评审提出科学的决策参考意见,以避免项目审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支农资金的管理体制应当予以改进。应全面推行报账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支农资金管理制度相结合。报销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相结合,能够做到直接由财政部门专门机构根据项目的进展支付实际的款项,凭报账依据,逐笔直接或授权支付给各地区农业项目的直接实施者或承建者。与此同时,各地区应积极加强支农的监督机制,一方面是要建立监测系统,包括财政监管、人大监督和公众的监督,使支农资金使用透明,建设“阳光财政”;另一方面,在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单位里面,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使支农支出预算编制、执行和制约监督分开,由此加强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支农资金。

经济增长论文相关文章:

1.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综述论文

2.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

3.国际经济论文

4.世界经济形势论文

5.中国经济改革浅析论文

6.城市经济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