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心理论文

2017-01-05

大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也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大学生人格心理健康发展,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人格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人格心理论文范文一:从人格理论的不同流派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的抑郁心理

摘要:大学生抑郁是当今社会和教育领域较为关心的话题。本文是基于对相关的人格心理学文献的阅读而提出的对大学生抑郁心理的浅析,其中包括了涉及到的人格理论的六大流派的主要思想和特征。

关键字:人格理论 流派 大学生 抑郁

1 引言

1.1人格的定义

心理学家对人格的含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绝大多数人认同“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原意指的是古罗马演员在演希腊戏剧时所戴的面具。古罗马演员戴的面具(Persona)表明一种角色或者用来给别人看的一种装扮。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它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人差异;第二部分是内部过程。内部过程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过程不同,它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么样行为、怎么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

1.2 人格的六个流派共存和分歧的解释

人格理论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认知和社会认知流派。人格理论为什么如此之多?原因在于理论性质的本身容许理论创建人从某一特殊的观点进行思考。理论家在收集资料时必须尽可能做到客观,但是理论家决定收集那些资料,以及如何解释这些资料,则是具有个人主观色彩的事。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律,是建立在容许有个人解释的假定基础上。所有的理论都反映了理论创建人的个人背景、童年经验、生活哲学、人际关系等,因为每个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参照系进行的观察是有个人色彩的,所以随之而来的五花八门的理论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有分歧的理论也不无用处,一种理论的效用取决于它是否能推动研究,解释研究资料和综合已知的观察资料,而不是它的常识价值和其他理论的一致性。

可以打个比方来回答这个问题。盲人摸象的故事人人皆知,五个忙人分别摸到了大象不同的部分,然后就争着向别人说大象是什么样子,磨到不同部位的人,心目中有关于打响的不同形象,这个故事说明,每个盲人所了解到的,只是大象的一部分。由于真正的大象比他们摸到的东西更多,所以每个盲人说的都对,但是却不完整。【3】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格的六个流派就和这几个盲人差不多,也就是说,每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声称,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确信,认识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1.3 能否把六个学派的理论融合为新理论的解释

如果把六个流派的理论综合起来,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人们所作所为之原因的更全面、更详细的理论?就如同把盲人摸到的不同部分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大象。但是,盲人摸象的比喻只是部分地适用于人格研究的不同流派。虽然对于人格的某一问题,不同流派之间往往只是在强调重点上存在不同——每个流派都做出一种合理的、能相互相容的解释,可是很多时候,两个或多个流派做出的解释却是完全不相容的。因此,很难将六个理论流派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理论。

2 从人格理论不同学派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的抑郁心理

当今社会,抑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抑郁指的是什么,大多数人都有过感觉有点“蓝色的”或者“忧郁的”生活。许多大学生由于人生经验不足、思想游移不定、情感比较脆弱,对新的生活环境、新的人际交往、新的学校生活的不适应,从而产生了心理压力,并且不能及时的自我调解心理的失衡,导致心理紧张、烦闷,甚至出现抑郁等消极悲观的情绪体验。本文根据现有的人格理论的六个流派的主要思想和特征,对大学生存在的抑郁心理进行分析。

2.1 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是心理学家对人格内部的最深层的发掘。它将探索人性的目光投向内心深处。认为无意识心理影响心理差异。精神分析的创始人Freud在治疗神经症时发现:神经症患者的症状只是表象,其背后潜藏的动力才是病根。他进而推论,人的任何行为表现都有潜在的动因,并由此把整个心理学的目光引向人性的深层——潜意识。他认为,潜意识中的生物本【6】能是人的动力源泉,在人格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对于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Freud看来是一种转向内心愤怒。处于抑郁中的大学生有一种无意识的愤怒和敌意感。例如:他们可以能想向身边的人大打出手,但是一个正常的人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但是与此同时,精神分析学派还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阻止人表现出敌意的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大学生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原因所引起的愤怒,在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约束下,进而转向了内心,就是所谓的“向自己出气”——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解释,这是一种无意识水平的表现。这种表现的结果就是使大学生处于一种抑郁的心理状态。

2.2 特质理论流派

生活中人们往往是用词语来描述人格,比如:大大咧咧,认真细心等。特质理论的人格心理学家正是受此现象的启发,创立了特质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是处于各种人格特征连续体上的某个位置。虽然在特质理论之前,Freud用潜意识来解释人格,并创立了完整的人格理论,但它是从属于心理病理学的。Freud关心的主要是心理治疗,而特质理论作为一个完整形态的人格理论虽然产生较晚,但它起源于古老的日常经验,创建者Allport不仅将特质作为人格研究的逻辑七点,而且有意识地创建了一门人格心理学学科。

对于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状况,特质理论流派会重在调查哪些类型的大学生更容易抑郁。先前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当前的一般情绪水平是预测他今后情绪的好指标。同时,前人的在研究中测量了一群中年男性的抑郁水平,30年后进行了重测(Leo,Gillum,&Gouze,1979).结果发现,两次重测中这些男人的抑郁水平有高相关。还有一项研究发现,被研究者7岁的行为可以预测他们18岁的抑郁水平。基于前人的研究,对于大学生中处于内向和不爱交际的人群更容易产生抑郁心理。同时,可以对于大学生中处于抑郁的群体,在早年前的行为也可以反应出现在的抑郁水平。

2.3 生物学流派

心理因素包括:生理、遗传和进化。由于脑是心理的器官,既然亲代和子代在脑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上存在相同点,那么由脑产生的心理机能自然而然也有相似之处。据此推测:人格形成和发展与人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特别是脑的结构功能有关。同时,人的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又受制于遗传而来的基因。因此,生物学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对于大学生抑郁会用抑郁稳定性来辩说。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些人可能生而具有对抑郁的敏感素质(McGue &Christensen,1997;Wender etal.,1986)。在大学生中,有些人生来就具有一种脆弱性。这种脆弱性使他们在面对来自生活的压力事件时会做出抑郁的反应。此外,这种抑郁的反应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受到抑郁遗传的大学生在生活中会不断地体验到忧郁心境。

2.4 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主义关注外部环境对人格的塑造作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人格的本质其实就是行为。作为行为主义的开创者,Watson强调研究外显的行为,声称环境是人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其证据就是Pavlov的经典条件反射。Skinner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概念,用强化来解释学习和人格的形成。因此,对于大学生抑郁的心理,行为主义流派的解释应该是,抑郁是由于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物所致。也就是说,大学生觉得没意思,不想做事,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前人的研究得出一个影响深远的抑郁的行为模式,它假设抑郁是由厌恶情绪体验所致,在令人厌恶的情绪中,人们感觉自己干什么都是无能为力。根据这一理论模式,当大学生处于自己不可控制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并且会泛化到其他的情绪中去,就形成了抑郁综合症。

2.5 人本主义流派

作为心理学“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是在批判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内部存在着两种思想取向:一种是以Maslow和Rogers为代表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取向;另一种是以May为代表的存在心理学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用自尊来解释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就是说,在大学生中,经常为抑郁所困的人,是那些不能够建立良好的自我价值感的人。人的自尊心是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像人格的其他概念一样,在不同时间和情境都是相当稳定的。对于处于抑郁的大学生,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他们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接纳自己,甚至接纳自己的失误和弱点。

2.6 认知流派

认知取向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差异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也就是说,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人的人格。在认知流派的理论中,大学生是否抑郁,取决于他们如何解释自己控制环境的无能。例如,有人把缺乏控制力解释为暂时的经济困难,有些人则认为缺乏控制力是由于个人的能力不足。相比之下,前者就不像后者那样容易出现抑郁。与此同时,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用一种好似抑郁过滤器的东西来理解和加工信息。因此,大学生中容易抑郁的人总是用最可能导致抑郁的方式来解释周围世界。而他们也很容易回忆起不愉快的体验,他们所遇见的人和环境也好像总是在提醒他们想起那些悲伤,不快的时刻。 【5】3 讨论

本文是基于对相关的人格心理学文献的阅读而提出的对大学生抑郁心理的浅析,其中包括了涉及到的人格理论的六大流派的主要思想和特征。但是只是基于理论模型上的解释,并没有相对应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特点,就是将当今社会和教育比较关注的话题和人格心理学中的主流理论相结合,给出了较为学术的解释。当笔者希望将其中的部分研究可以在以后进行完善,例如:在本文中提到的生物学流派对大学生抑郁的解释中,可以设计相关实验,考察和验证大学生中处于抑郁的人群的和普通正常学生的情感脆弱度的区别;也可以效仿特质流派中的研究范式,对小学生进行抑郁的研究,继而追踪到成长到大学生的时候的抑郁情况,得出两者的相关。

4 人格理论研究的展望

人格理论研究的发展会与教育更为密切的联系,对学生的某些心理进行分析的同时,可以给出专业的引导和指导措施,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发展。并且,随着中国道家、儒家文化在国际上的关注度,人格理论的研究会结合中国道、儒家的思想,例如: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是天生善的,人类本性中固有完善、善良、实现等积极方面。罗杰斯认为人具有天生的某种倾向,不是白板,即“实现倾向”,人的本性自然发挥的作用,其实是“建设性的,是可以信赖的”。马斯洛则认为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老子的人性论与他的道本体论是紧密相关的。他认为“道”是产生、形成宇宙万物的本体、始基。【8】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在人格心理学家的不断探索中,可能会应运而生一种适用于现代社会和生活的新的人格理论。或许不是某个新领域的创新,仅仅是在某个学派的理论上的进一步探索,进而会大大推进人格心理的研究。

参考文献

[1]Jess Feist Gregory J.Feist. Theories of Personality.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

[2]Jerry M.Burger. Personality.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郭永玉,贺金波.人格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张明霞.精神分析与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之比较.唐山学院学报,3:11-13.

[5]陈元元.从斯金纳的人格理论角度分析大学生作弊.教育研究.2011,6:22-23.

[6]张静.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教育[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增刊).2004.6.

[7]张莉.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非理性倾向及价值.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7,1:52-60.

[8]褚启明,宋淑娟.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中道家老子思想探微.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2):75-78.

大学生人格心理论文范文二:浅谈大学生“御宅族”及其人格心理学分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之中逐渐涌现出一批“御宅族”,他们是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新的需要,在与社会双向互动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大学生御宅族及对其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并深刻认识到“御宅”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力求大学生正确的看待“宅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 御宅族 宅文化 心理 人格

一、引言

“御宅族”,一个日语词汇,是对热衷动画、漫画及游戏等人群的统称,也可指其他领域的狂热者。近年来,御宅一词在大学校园里流行开来,宅男、宅女都成为大学校园“御宅族”的代名词。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御宅族”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他们主要特征是个性封闭和不修边幅,甚至脱离班级的集体活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选择宅生活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缩在起作用,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和挫败,在虚拟世界中寻找成功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这种行为可能是在现实社会中受挫或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同时也是社会衰退的表现。其他研究和生活经验均告诉我们,御宅族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与全国常模和非宅人相比,大学生御宅族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积极或消极的特征,与有关研究大学生宅心理与行为特点方的问卷调查结果相一致,如不爱出门、不愿主动与人交往、身心处于亚健康、时间管理能力较差、沉迷自己的兴趣、很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等。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其御宅现象呈现太多的消极因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大学生“御宅族”生活现状

当下大学生“御宅族”生活相成分当简单。他们除了上课需要去教室,其余时间基本全部消磨在宿舍。往往又由于与同宿舍的几个舍友“宅”在一起,宅的程度越来越严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今大学生大多使用多种精良的电子产品,他们的生活主要依赖于网络。他们吃饭时可以叫外卖,购买日常用品及零食则靠网购,快递送货上门,他们只需开门签收即可。而精神需求方面则通过上网玩游戏、看电影、网上交友等满足。大批的“御宅族”在网络上相遇,通过各种软件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大多在网络上形成了小团体,在虚拟的网络上找到了归属感,令他们更加的“宅”。

三、原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分析

1、媒体的作用。互联网对于“御宅族”的形成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网上订餐、购物、娱乐对于大学生而言就是日程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资源的存在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网络游戏更是成为多数大学生休闲娱乐的方式。无需迈出家门,“御宅族”就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很多年轻人乐于保持“宅”的生活状态。

2、大学生活相对闲暇。大学中不仅课业大幅度减少,相对于高中而言,更是没有了鞭挞我们前进的升学压力。除了上课就是呆在宿舍消磨时间,考试前熬通宵复习,就是很多大学生的生活现状。

3、传统家庭模式的演变和代际冲突

现在的青少年群体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与子女间的互动是家庭沟通和交流的主

要方式,可是这种沟通会因为双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而产生代际冲突。父母往往会反复的用枯燥的话语去教育子女,对于子女身上变现出来的不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予以打压。有御宅倾向的年轻人在童年时期很少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他们从小生活在孤单和溺爱中,缺乏安全感、沟通能力及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缺少正常的生活经验。在学校生活中,社会交往有时会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内心有想法却又不善于与他人沟通,所以更加留恋熟悉的家庭环境和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到精神依托和成就感。

二)内部因素分析

1、寄托希望于虚拟世界来弥补自身的缺陷

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学校的教育环境的影响,缺乏优良的交际能力,导致性格内向和交往障碍。一方面他们期望自己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一方面又因为自己社交能力有限,在社交活动中不得要领,始终不能如愿。若是再遭受挫折,会是他们更加自卑。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在网络上塑造理想中的“自己”,在虚拟的网络上,他们不用直面他人,寄托于虚幻的感情。

2、缓解压力、逃避现实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考研、就业、人际交往、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有的人选择直面,有的人却选择了逃避。部分“御宅族”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面对的挑战,却不愿去克服,任由自己“宅”在自己的世界中。

3、内心脆弱,易受外界事物吸引,并且成瘾性强,有惰性心理。部分大学生“御宅族”从小没有培养坚韧的心智,也不曾面对花花世界中的各种诱惑。初入大学,各种诱惑接踵而至,他们偏好舒适、懒散。可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渐渐的丧失斗志,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4、从众心理

大学生具有回归群体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作为群体中的一员,他们不想被排斥或受到攻击,所以他们需要与其他成员保持步调一致。这种从众心理是盲目的,缺乏自身对群体行为的判断。所以如果宿舍的大部人或几个关系较好的同学都变成了“御宅族”。其他人都跟着宅也并不奇怪。 三)对大学生“御宅族”问题的人格心理学思考

从人格心理学角度分析造成大学生“御宅族”的原因,是很有必要的一环。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社交体验是个体的人格发展的重要条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其心理是否健康,集中体现在他的生活风格上,而生活风格的形成与其早期的社会环境影响和个人经验密切联系。在“御宅族”的生活中,社交活动的缺乏导致其社交能力的下降,阻碍个体社会化的正常进程,尤其是处于个性心理发展重要阶段的青少年“御宅族”所受到的影响更为深刻。在人格发展方面,从小具有御宅倾向的青少年,在数个人格发展过程中往往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父母对于他们通常采用的是“一手包办”,导致他们能对一些事物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思考,也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御宅现象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呢?人类的一切矛盾冲突,精神痛苦,都是由于失去某种平衡的结果。其次,对每一个人来说,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这种时候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自身的缺陷和失败的现实,而是倾向于借助某种机制,来解除自己不适应和焦虑,这就是防御机制或者调整机制。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境遇,它威胁着我们心理平衡的可能,防御机制保护我们在这些关键时刻免遭可能有的伤害。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心理上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能够对危机有所防御从而得到自我解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退缩?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现实中的“我”萎缩,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得心理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善交际,而在游戏、博客中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敏锐和活泼;而虚拟世界中的“我”不断膨胀,使得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逐渐减少。

四、“御宅”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御宅”虽然让大学生的生活变得简单化、缓解了压力,令他们的生活相对的更加自由,让他们找到了自己更加喜欢的生活方式,但是“御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他的好处。在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身体健康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1、思想方面

“御宅族”长期的滞留在相对较小的圈子里,不能与外界进行良好的社会交流。现今网络上信息种类繁多,不免包括了一些不良信息。部分心智不坚定的大学生在长期接触此类信息的情况下,价值观有可能产生扭曲,偏离道德航线,更有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生活方面

“御宅族”生活上则比较懒散,三餐基本用外卖打发,衣服经常堆成“小山”,更有甚者懒于打理个人卫生,整日以邋遢萎靡的状态示人。由于长期处于这种不良的状态,会使自己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3、学习方面

部分大学生“御宅族”不仅在生活上懒散,更是将这种态度带到了学习上来。为了能过“宅”的更彻底,甚至拒绝了班级的社交活动、逃课等等,导致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挂科数目过多以至于不能毕业。

4、能力培养方面

长期依赖于网络的“御宅族”在社会化方面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但是“御宅族”生活各方面都依托于网络,导致其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五、解决对策

1、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校园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能被大学生所能够接受的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御宅族”走出宿舍,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陶冶他们的情操、充实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而不是一味的窝在宿舍上网消磨时间,打游戏。

2、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教学模式。在处理大学生“御宅族”问题上更要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特有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扬长避短,鼓励他们在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刻苦钻研,有所成就,而不是单纯娱乐、打磨时间。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面临就业等各方压力也需要心理疏导,尤其对“御宅族”来说,由于他们喜欢自我封闭,常常会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加强父母与子女的交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与子女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青少年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形成、独立人格的培养。关注子女的身心健康,不仅仅局限于对孩子的物质供给,要正确的引导和辅助孩子面对困难、挑战。

4、大学生“御宅族”主动调整状态,积极的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规划。大学生在遇到压力与挫折之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以乐观的心态去解决,决不可选择避世的方式去躲避,要学会调试心理,坦然面对压力。大学生应主动地与人交流,参与多种形式的现实交往活动,发挥在社会群体中的作用,从而认识自身价值。另外,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即使“宅”在家里,也要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个规划,要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并且每天花一小时左右进行室外活动。

六、总结

在这个自由、多彩、追求个性的时代,在不损害他人、社会的利益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作为旁观者,我们也没有过多的权利对他人的生活方式进行置喙的余地。对于现阶段几乎是风靡各大高校的“宅文化”,我们表示充分的尊重。但单就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而言,这种生活方式是不可取的。个性化可以使我们具有超越现实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但是又不能忽视社会化,只有走出有形的“宅”和无形的内心的“宅”,才能拥有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才不负我们大学四年的光阴。

参考文献:

刘梅,大学生“御宅族”现象分析及对策探索,职业教育,2012.09.25 张洁,大学生“宅文化”的心理探究,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15 罗芳,国内“御宅族”大学生产生的原因分析,青春岁月,2011.12.23 彭琼,浅谈“御宅族”现象及其心理学分析,湖南省桃源县人民法院法官论坛,2011.03.29

部分词条知识参考百度百科

大学生人格心理论文相关文章:

1.大学生健全人格取向心理健康研究论文

2.大学生心理论文

3.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4.大学生学习心理论文

5.大学生攻击行为与人格的关系研究论文

6.大学生生活规划心理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