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2017-03-24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世代相传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制度等等各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心灵和智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一: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和功绩,无论我们处于怎样发达的社会,始终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 庄子 逍遥游

早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注重珍爱生命了。然而,在现实中,在现代这样一个发达的社会里,还是存在着那么多的人蔑视生命,不尊重生命,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校园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除了对这些年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是多他们的鄙视。他们不懂得珍爱生命,就算他们有太多的烦恼和压力,也不应该选择自杀来解决。自杀之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懦夫的表现。“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生命的力量是很伟大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没有完不成的事。“生命诚可贵”当我们看到日益上升的自杀人数,我们又是怎样一种心境呢?再回到庄子的思想,生命是美的,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生命是宝贵的,是一定要珍爱的。只要是有损于生命的东西,都要抛弃。我建议那些想要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去好好读一下庄子的书。

首先,谈一下庄子:

1 谈“庄子”

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根本思想,成为老子当之不愧的继承人,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庄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其风格和魅力是来自于他所表达的智慧和智慧的表达。庄子不仅是一个智慧超群的思想家、哲学家,有着卓绝的思辨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美学家 ,充满着浪漫的气质。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尤其是《逍遥游》一书,瑰伟奇特、文采绚烂,不愧称之为“天下第一奇书”“百家之冠”。庄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至人”“神人”“圣人”

1.1 至人庄子

“庄周梦蝶”——庄子梦见翩翩飞舞的蝴蝶,但醒来之后,庄子搞不清是他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他。这是他忘却自我最好的论证。庄子主张“物我两忘”“坐忘”“忘乎物,忘乎天”“忘己”,要求人们不奔走劳累,去掉聪慧的才智,忘掉身躯,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崇尚“独往独来”“逍遥于天地之间”“游乎尘垢之外”的高洁境界。庄子看透生死,扬言道:“天地是我的棺材墓穴,日月星辰及王五都是我随葬的珠宝。”

敢问,天下几人能做到如此高的境界? 庄子———千古圣人也!

1.2 神人庄子

庄子以超脱世俗的神人自喻。说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他的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卓越如处子,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庄子很清高,他隐逸江湖,生活很艰苦,即使去见魏王也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当楚王邀请他做宰相的时候,他却说:“我宁愿游戏于草泽污泥之中自得其乐,不愿寄身于国家而身不由己!”断然拒绝。庄子轻视权贵,视权贵如“臭烂的死老鼠”“腐肉”

敢问,天下有几人能做到如此高的境界? 庄子————真正神人也!

1.3 圣人庄子

庄子追求“复归于朴”,保持生命的纯朴,人性的真实,反对外在物质,名利等对生命的牵累和异化,他更指出天下之人都以外在物质改变自己的本性—“小人死于利,士人死于名”;在庄子眼里,他们都是在残害本性。如果人被外在物质奴役,心被身体所驱使,终身奔波而不见成效,疲惫劳累而不知人生的目的整理,这样的人实在是太悲哀了!庄子认为,大与小,长与短,美与丑,是与非,有与无,此与彼,生与死的概念从宇宙的高度来看,都是等同的“万物皆一”,天地就只有一种元素,万物不外乎一马“白马非马”。一切界限、标准、度量都是人为的,没有绝对的东西。一个人只有完全消除心中的多与少,生与死,是与非以及我与外物之间的界限,才能获得绝对的幸福,成为精神自由,不苟名利的“圣人”

敢问,世上能有几人能做到如此高的觉悟? 庄子———绝对圣人也!

庄子留下的绚烂文化太多太多,“逍遥游”是《庄子》逻辑的起点,也是《庄子》逻辑的终点。就“逍遥游”我也简单阐述一下我的理解。

2 论“逍遥游”

2.1 就“逍遥游”这一个词语来说,它就显现出超凡脱俗,飘然灵动,境界高远,当然,它也是最能体现庄子思想特质和浪漫风格。

2.2 是逍遥游的背景,“逍遥游”产生于历史上急剧变革、动荡不安的先秦。庄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表达了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体现出不甘屈服的自由意志,而“逍遥游”正是这种自由精神的体现。“逍遥游”根植于楚国古老巫文化的肥沃土壤,充满神秘飘渺和瑰丽浪漫的想象。“逍遥游”是个体心灵的漫游,主要通过体道实现心灵的彻底解放,达到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是一个物我不分、与道合一的理想境界。“逍遥游”主要是喻心灵之逍遥自得。庄子之逍遥游有今日精神自由的含义。“逍遥游”是通过对自身心灵的否定,达到心灵上的宁静状态。

2.2.1 “逍遥游“的心灵维度

“逍遥游”是体道之游,道是无,体道的心灵也应该是无,道是静寂的,体道的心灵也应该是宁静的。庄子的”逍遥游“是体道之游,游于道就是游于无,即游于“物之初”。

庄子强调“无己”“无功”“无名”,能做到这些的也只有“真人”“神人”“圣人”。所谓“无名”,就是“不以天下为事”,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与众人和谐相处,与道合而为一。所谓“无功”,就是“不以物为事”,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无己”,就是“丧我”,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精神与自身形体的关系,就可以做到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消除精神的对立面,从而彻底消除主客对立的状态,使精神获得高度的自由。

体道之游需要“心斋”,这种特殊的心境,即是一种排除杂念和欲望的精神修养过程,它是一种自然无为的心境,此心境是一种宁静,是一种和谐。体道之游尚需“坐忘”,即“忘形”和“忘知”。

2.2.2 “逍遥游”的人生维度

庄子的“逍遥游”,是以幻想的方式在精神领域里寻求一种满足,这个满足在现实的社会中是无法得到的,它是一种摆脱了所有世俗约束的超验之游。庄子针对人不自由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安命论”的思想,以寻求解脱困境的道路。庄子强调只有安于天命,顺随自然,哀伤和乐观便都不能进入心怀,才能解除各种困扰,让精神得到解脱,从而获得自由和满足。

庄子视“生死一条”“死生同状”,天地万物都是自然地产物,人也一样,都不过是“气”或“自然”聚集的结晶,生与死都是自然地不同表现方式。庄子云:“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与死是同步进行的过程,即生的过程也就是死的过程,在开始生的时候也开始了死。生死其实是同一过程,庄子的“以死为归”作为东方是的生死智慧,就显得更为幽默和浪漫,对待死更豁达,对待生更潇洒!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二:试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 现实 影响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时现代中国社会乃至借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分别从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等五个方面研究了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并就传统文化中“羊官贵长”的权威主义对现代社会民主、“人治传统”对现代法治、“重农抑商”时现代商品经济、因循守旧对现代革新创造精神等四个方面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论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具有强大的遗传性,渗透在每一位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为建设今天中国的新文化提供了历史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它对现实社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和谐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乃至实现世界大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尊严,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具体标志,是矗立于世界之林的“形象”。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些名副其实的不朽之作,世代相传,百读不厌,而且其智慧之火将永不会熄灭,照耀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珍惜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尊严,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尤其青年一代首先要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理念,不仅要自觉从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还要懂得中华传统民俗、习惯,既要懂得民族的现实,又要更多地了解民族的历史,懂得民族的精神实质和民族的利益所在。说到底,只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只有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中华民族的资源得到更为充分和有效的发挥与利用,才能使中华民族在地球村中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传统文化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多与王朝政治或社会理想相关联。一部陈旧老书,一部古代文学经典,披散着历史的灰尘,脱落于现代社会,特别是易中天、于丹等当代大家以古人圣贤道理为原料,深人浅出地将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及其生活紧密结合,使老百姓入心人胃,并给大众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鲜活的实际问题以启示,而且能与实际生活中为人处事的经验总结相验证,也能给受过创伤者的心灵以抚慰,提升着人们的思想道德品位,开阔着人们的眼界与胸怀,在诊译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构造民族心理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并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中国软实力为根本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和“血脉”,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消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历经世代传承,形成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转换,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四)传统文化是建设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条件

纵观中国古代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都形成了一整套人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必须格守的准则,影响着世世代代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仪表,并对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儒家的修身理论在中国思想文化史、教育史上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是造就中华礼仪之帮、文明古国美誉的重要条件。儒家文化中的“学而知之”、“自强不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系列思想和精神主张,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着古往今来进步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奋勇前进。也正是胸怀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造就了中国人民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现代社会文明的今天,其现实意义仍不可忽视,更需要在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丰富现代德育理论,弘扬优秀传统,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中国的持续昌盛。在日益兴旺发达的当代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为实现和平掘起、发达文明提供支撑的基本条件。

(五)传统文化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

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力量,包括恢复古代奥林匹克竞技在内的欧洲“文艺复兴”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完成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与兼容性,对外来文化具有良好的消化、吸收能力,是推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的合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助推器”。 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和平思想中的“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是与以奥林匹克精神为代表的世界大同思想一脉相承的,北宋时期的学者张载概括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中国文化精神,成为建立和谐国家、和谐世界的思想源泉。当今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遍及全球不少国家的中国孔子学院的兴起,必将增强、扩大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感染力,并对实现世界大融合,推动全球各国的友好交往与和平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消极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变的艰难历程中,特别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撞击中,中国文化既显示了其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暴露了其种种缺陷与弊端。虽然经过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巨大的历史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已经瓦解,新的文化体系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并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这一方面表现在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因素继承发扬得很不够,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其中消极陈腐、不利于现代化的东西批判得还不彻底,这些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着消极影响。

(一)“尊官贵长”的传统对现代民主精神的负面影响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由家长制带来的尊官贵长观念阻碍了民主意识、民主风气的形成,是束缚现代人走向民主生活方式的巨大障碍,也是封建专制主义权威传统的表现之一。比如商鞍“贵长而尊官”、韩非“以吏为师”等都是这种权威性的反映,它积淀在传统价值观中,便是普遍的“尊官敬长”或“长官意志”。谁一旦当了官或做了什么长,便在社会上受到尊敬,而不问其政绩如何。在这种观念的束缚下,往往把“民主”当作“长官”的恩赐,自已不敢争取。这种观念与社会主义民主精神相对立。至今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个别乡村干部的长官意志和霸道作风严重地影响着干群关系,甚至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需要对传统文化予以民主化、法治化的改造。

(二)人治传统对现代法制精神的负面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深厚的人治传统,《中庸》中的“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便是比较典型的人治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政治好坏完全取决于为政之人本身品格和道德的好坏,因此不论为政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希望寄托在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身上,很少从制度上、法制上考虑为政的根据与方法。这种不重法制而重人治的传统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形成一种牢固的价值观念,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有法不依,有禁不止,执法不严,甚至以情代法的现象都是传统人治观念的反映。显然,如果不改变这种传统价值观念,即使有种种立法,建立起法制制度,也难以真正实行。

(三)重农抑商对现代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

重农抑商作为一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演进过程中,与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相结合,具有了普遍的道德意义,“为仁不富,为富不仁”,“工商众则国贫”等思想主张影响深远。而现代社会是以工业文明为特征的商品经济,促使传统的维系人际关系的价值系统失去了效用。在以商品经济和市场发展为特征的工业化社会中,求利与竞争是促进社会,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因此“重农抑商”的传统价值观势必成为发展商品经济和现代化的障碍,必须从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放弃。全、社会的法律政策与法律保障安全。

市场诚信与安全问题是网上零售发展的关键。由“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违约现象在电子商务市场很难克服。这一方面是因为网上交易者身份的虚拟性,另一方面因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如何保证电子合同的设计、实施、监督等环节的有效性,保证合同的彻底履行,已经成为网上零售市场的新课题。对此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要借助于客户身份认证、信誉度的披露、违约的惩罚等系统的设计与完善,另一方面要借助于诸如电子商务合同法等电子商务法律条款的建立与健全。

解决上述网上诚信、安全环境建设需要政府的投人与关注,仅靠企业的自律行为远远不够。政府应更多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待新产业的发展,普及新的消费理念,培育新消费模式,加大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扶持合法的支付系统,最终营造一个良好的网上交易环境。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相关文章: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2000字

2.有关传统文化的论文

3.关于传统文化毕业论文范文

4.有关传统文化结业论文

5.传统文化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