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要素
企业制定建设包括制度的建立、执行、修改、完善、责任追究等。那么假设企业制度有什么用呢?下面小编来分析企业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要素。
企业制度建设重要性
第一、企业实现其发展战略目标是一个艰巨和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状况的不断优化革新,是一个逐渐上升的循环。在循环优化过程中,制度建设工作固化企业已有的成功经验模式和优秀管理方法,为企业铺垫好上升“轨道”,确保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依据即定的“轨迹”运行,最大限度避免偏离目标和规避风险。
第二、企业做强做大后体现出来的,是业务量日趋繁忙,管理流程逐渐复杂,对团队协作要求则越来越高的矛盾现状。任何组成部分的无序行动都可能导致整体运行效率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成员共同遵守管理规则和操作流程成为不可或缺的高效管理前提。制度建设工作正是通过对管理规则和操作流程的梳理与确定,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传播统一的规则信息,并将其固化在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行为中,从而为庞大的企业有机体的协调动作提供了保障。
第三、一些管理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管理中显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和随意性特点相当明显,喜欢以个人为出发点的“潜规则”左右管理工作。突出的问题是:“潜规则”虽然灵活但也易多变,虽然简单但总失于庄重、稳健,在这种“人治”情况下,规范管理谈何容易?制度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消除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潜规则”,把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潜规则”转换为企业成员都清晰了解、一致认同和共同遵守的明示规则,从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规范管理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第四、企业文化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元素,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制度建设工作的过程,也是提炼、凝聚和固化企业优秀文化的过程,它使企业在急速的发展和多变的竞争中,保持着高度协调的发展动力和应变能力。作为塑造有形管理规则的制度建设工作,其实现成果总是有意无意地体现出企业文化的特征:企业的管理制度,总是体现着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基本政策的取向,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自发诠释;通过制度执行和反馈,企业员工也会对企业文化具有相当的认知。文化通过制度反映出来,制度是文化的载体之一。
制度建设工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还可以从上述四点以外的很多管理层面继续发掘。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恐怕只有善于思考的管理者心里最能够把握。当向即将走上管理岗位的人问一个问题:到任后需要马上展开的工作是什么时,我们往往听到相同的回答——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业之建设的六要素
第一要素:按哪几步做?
我们很多企业的制度要么很简单,无任何价值;要么是杂乱无章,让人摸不着头脑;要么是很空洞,抓不住实质;导致在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上有章难循,无法操作。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制度要管理的事务或工作没有深入的理解、掌握和感悟,写出的制度自然难以切合实际,操作性差是不可避免的。作为建立制度人员应该在书写制度前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把制度所要管理的事务或工作分环节、步骤、方面进行层层细分,细分到不能再细的地步,自然会抓住管理的主线,纲举目张,写起来就会顺理成章,管理的条理性、分工的细致性、制度的逻辑性也在其中得以体现,为建立一个好的制度打下基础。
第二要素:每步如何做?
如果在建立制度时,第一要素抓住了,第二要素就很容易做到,因为在做第一要素时,建立制度人员已经对制度所要管理的事务或工作有了深入地了解和分析,甚至已与当事人进行了沟通和讨论,对制度要管理的事务或工作的整个过程具有深度的掌握和感悟,只需要我们用朴素、准确的语言和文字对每步如何做,做什么内容进行祥细描述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把握好各个环节、步骤、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上下之间的衔接与配合。因为一个事务和工作的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但它内含的各个环节、步骤、方面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有机配合的。
第三要素:每步由谁来做?
在企业管理中,很多的工作存在一责多岗或一岗多责的情况,工作内容存在交叉和重叠,一个制度也往往会涉及到很多人员和部门,这就需要在制度中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到人、权限清晰,具体到每个岗位和人员,才能保证工作落实到位。否则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要不没人做,要不就互相推,责任没人担,管理出现混乱。很多企业的制度里往往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字眼进行界定,这是不行的。
第四要素:每步做的标准是什么?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原则:“你不能衡量它,你就不能有效管理它”,这也是高效管理的核心。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有一定标准来规范和约束,否则很难保证或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对员工的考核也会使去较客观的依据,往往是管不住、理不清,管理的有效性无法充分体现出来,这是大部分企业在制度化管理中的软肋所在。因此要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1、给工作一个明确的时间期限。
2、工作任务尽可能予以量化。
3、工作过程尽可能书面格式化。
一个管理制度如果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做到了,管理的规范性、管理的效率、管理的质量才能实在的地展现出来,对员工的考核也有了客观的依据。
第五要素:做不到怎么办?
如果一个制度内没有与工作标准和要求相配套的奖罚措施,解决不了“做不到怎么办?”的问题,在推行的过程中完全凭员工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来按制度办事是很难的,很多员工的自我执行力是非常薄弱的,从人的潜意识来讲也是不愿受约束的,几次违反制度而没有受到及时处罚后,便会产生“制度无所谓,反正违反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想法,慢慢对制度的严肃性持否定或无视的态度,导致企业的制度化管理最终都会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即使是说服教育,大家也会无动于衷,管理也只有无可耐何了。在制度推行落实的过程中,一定要高悬“奖惩”这个尚方宝剑,警钟常鸣,如果有人违反了马上进行处罚,突出管理的刚性和力度,才会体现出管理严肃性,是管理力产生的前提。
在制定处罚措施时,应以制度中明确指出的或提出的时间要求、工作量化要求、工作过程标准要求为依据逐点逐条提出,这样的话,就相对比较客观,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受罚方也比较容易接受,无话可说。在进行奖励时,要以一定时期内(一般以月、季为标准)的总体工作表现为依据,定期评估来作出判断。要求你做到而没有做到必须要承担责任,必须要罚;要求你做到的你做到了而且做的更好,应得到认可,可奖也可不奖,但奖比不奖好;这二者在实际运用中把握的原则是有区别的。
第六要素:由谁来负责落实和监督
在建立制度时,通过上面五个要素的落实,我们的制度已经很系统、全面、到位,对于制度本身而言不存在多大的问题,但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如果不能确定由谁来负责这个制度的落实和监督,会导致制度难以按照预想的目的得到落实和执行,正如中国的交通管理一样,有了交通法规而没有交通警察肯定是不行的,制度也需要有人管理。管理也是要动态化的,所有的管理制度在执行过程中都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出现不适应性,执行者也会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这也需要有专人负责对制度进行动态管理,以专业的角度及时去发现、把握和解决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制度的合理性、时效性进行长期维护和改进,延长制度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