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台拍纪录片的切入点
电视系列纪录片是指内容或逻辑上有承接关系的3集以上纪录片,通常被用来反映重大事件、历史人物、社会变迁、文化现象、探索发现等大型题材。与央视和省级台相比,城市台受限于人、财、物,组织拍摄大型系列纪录片有一定的难度,但多年来,一些城市台并未放弃,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
一、抓“热点”
围绕改革开放、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抗震救灾以及纪念香港和澳门回归等重大题材,城市台大做文章。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不少城市台提前策划、精心摄制和集中播出了系列纪录片。芜湖台的《中江潮》(3集)以翔实的资料,记录了芜湖改革开放三十年走过的风雨历程,解读了芜湖创新崛起的轨迹。从小岗村之前的农村联产承包,到改革开放的符号人物傻子瓜子;从风雨中诞生的开发区,到自主创新的奇瑞汽车……在芜湖这片热土上,发生了许多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片子既有历史回顾,又有成果展示,有经验总结,更有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杭州台的《跨越1978—2008》(10集)、无锡台的《走向胜利——无锡解放60周年追记》(10集)和绍兴台的《鉴湖飞歌》(5集)等节目制作精良,恢宏大气,运用丰富的视角和真实的画面,充分表现了城市在农业、工业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开放型经济等诸多方面取得的不凡业绩,从不同侧面将各地波澜壮阔的发展场景一一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
宜宾台的《中国李庄(1940—1946)》(6集)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摄制的。抗战时期,为躲避战火,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所、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一批文化艺术单位相继搬迁到李庄,傅斯年、李济、董作宾、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一大批中国著名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生齐聚李庄,谱写了一曲文化抗战、知识报国的光辉篇章。这些著名学者在李庄的6年时间内,研究出了一大批以《中国建筑史》为代表的文化成果,这种不同于“武装抗战”的“文化抗战”有其特别的深远影响。李庄作为与重庆、昆明和成都齐名的四个中国抗战文化中心之一,一直鲜为人知,该片的摄制填补了这一空白。
二、找“重点”
城市有本地独特、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向观众推介和传播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历史与瑰丽、优秀的文化,正是城市台创作系列纪录片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宜宾台的《国立剧专在江安》(3集),记述了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国立剧专在抗战时期搬迁到宜宾江安,中国戏剧的先辈们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文化抗战的故事。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抗战时期的中央博物院》(4集)讲述的是抗战爆发后,以李济、曾昭燏、李霖灿、梁思成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学者,为保护国家珍贵文物免遭日军抢掠和毁灭,护宝西迁以及他们到了李庄后,把爱国热忱转化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其间发生的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故事。该片由国宝西迁、司南开篇、呤诵“东巴”和彩陶新章四个部分组成,真实还原了抗战时期李庄古镇上的那段难忘岁月。湖州台的《湖商》(7集),真实再现了上个世纪初叱咤风云的湖商作为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由兴到衰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其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原因,彰显了湖商立志高远、百折不挠、吃苦耐劳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及其在推动民族工商业发展、建立市场经济、拓展对外贸易中起到的积极作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其他如太原台的《华夏名城太原》(6集)、郑州台的《荥阳之荥》(10集)、景德镇台的《中国瓷都景德镇》(4集)和洛阳台的《天地洛阳》(10集)等史料丰富,内容详实,引人入胜,在荧屏上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节目不止介绍了几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更体现了当地人民运用先进文化建设现代城市、营造美好家园的创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