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教师们应该如何去写教学反思呢?参照他人的教学反思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以下是由小编收集整理的《绿色蝈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一)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绿色蝈蝈》是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了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鲁迅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周作人说:“必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了解蝈蝈特点时,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喜欢蝈蝈吗?请在文章中找出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不管学生答喜欢还是不喜欢,我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用老师的眼光或作者的情感代替他们对蝈蝈的认识和情感态度。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出示了几幅昆虫的图片,让学生运用对比或拟人的修辞说几句话,表现它们的一个或几个特点,强调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任意一幅,如果没有自己熟悉的,还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昆虫来进行练习,这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平日观察和积累,真正把学生当作了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由于这篇课文的篇幅比较长,所以课前布置了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并在课前扫除阅读障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不了解的词解释它们的含义。在课上速读课文时,我又介绍给学生速读的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同时在学生阅读时,我看到有些学生只是在看书,手里并没有拿着笔,所以我又及时的提醒学生,对课文中的中心句和关键词,要在书中勾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辩论的环节,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的能力,积极反应、灵活应变的能力,说话做到有根有据,同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些学生在论辩中进行了恰当的举例,还有的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可以很精彩,也很激烈。在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口头介绍熟悉的昆虫的特点,也是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除此之外,让学生课外完成对喜欢的动物的特点介绍,落实到本上,又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的结合起来了。
四、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人文性的功能,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本节课丰富了学生的人文教育内涵。在对法布尔的介绍中,除了学生搜集的资料外,老师又补充介绍了《昆虫记》——“以人性观察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在阅读开始就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使学生意识到这是一篇充满人性的作品。在学生讨论蝈蝈的吃同类和自私心时,我又故意设疑:“如果作者不写蝈蝈的这两个特点,那蝈蝈的形象不是更完美吗?”这一问题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科学说明文要准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法布尔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体现了他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法布尔的科学精神,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最后的总结中,我觉得老师的一段话,也应该是对学生提升人格修养的激励语——“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本觉得学生应该没有多大问题的找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句子,有的学生没有举手,而老师也只是叫到了举手的同学,从这点看,没有照顾到全体。而且老师的激励和调动语言还要加强,力争使每一个同学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论辩的环节中,对于有的学生偏离话题时,老师没有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只强调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养成说话不偏离主题的习惯还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加强。我想,对于每一节课的认真备课、上课、反思,都将是对自己的再一次锻炼和提升,今后将继续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争取得到更大的进步。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二)
上这节课之前,我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了预习,预习安排非常简单,但从上课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节课的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我本人也对文本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读,进行了比较充分的预设,觉得准备得比较好了,但这节课上完之后,才发现,还是留下了许多遗憾。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绿色蝈蝈》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教学意图的落实
1.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第十个年头,“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尽人皆知,几乎将要成为了套话,但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远未得以真正的贯彻落实。体现在教师一方,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思的空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在学生方面,就是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课堂对话中来。
这节课,我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贯穿了始终,关注最大多数的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中来,在这个方面,我个人也尽到了最大的努力,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也比较好,在镜头面前,他们的表达清晰,思维活跃,参与积极,呈现出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正是有了以人为本理念的支撑,才有了这堂课呈现出来的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气氛,不论通过这节课学生们学到了多少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通过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究思考获得的,都是他们通过主观努力收获的成果;
2.不离文本的教学原则
学生发言比较活跃,从感知文本内容,到品读文本语言,再到提出问题,他们的发言很积极,而且始终不离文本,在这个方面,我基本上做到了对课堂的驾驭,保证了课堂的充实高效。
3.大道至简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读,读准一些字音
这个环节的目标指向重在解决字词、疏通文义,显然,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预习比较充分,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太多误读的字音,只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把“匀称”读成了“jun cheng”,发现之后,及时予以了纠正。
二读,填上一个词语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填空,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学生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他们对蝈蝈各方面的待征包括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昆虫的情感流露,都有了充分的感知,比较全面,到位,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我没能及时利用课堂生成,完成“说明事物要善于抓住特征”这一重要学习方法的点拨。而且,我在这个环节的板书明显零乱,没能很好的突现重点。
三读,品味一处精彩
这个环节的目标指向重在语言品读: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此环节是教学重点,要做到学习活动的广、深、透。
然而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一度把品读的重点放在了对内容的感知层面上,从而偏离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浪费了一些时间,我发现了这一问题,给予了引导,让他们品读的重点重又回到语言的层面上来。
四读,也是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合作探究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提得问题很多,有些问题比较新颖,有些问题很有深度,有些问题非常经典,在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互相解决疑难,回答问题的角度很广,有些观点还很独特。在整个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这都体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考、探究能力,他们的表现很优秀。
这四个环节非常简单,我希望能用一种尽可能简单的预设来约请一种尽可能丰富的生成。当然,这种简单预设是对学生而言,对教师而言,预设同样应该尽可能丰富,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丰富的生成。
从教学过程的实施过程来看,我基本上完成了这四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教学效果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从教学理念的贯彻角度而言,每一个环节,我都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离文本的教学原则,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然而,相对于学生的优异表现而言,我的课堂教学语言显得过于简单,几近粗陋,看过录相之后才发现了这一点,但为时已晚,只有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锤炼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相对学生而言,这节课基本成功,学生们真的很优秀;相比而言,教师则留下了许多遗憾,等待着在将来的工作中去改进,去完善。
这堂课结束之后,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学生的表现很好,而我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由此,我发现这样一个真理: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奇迹的总是我们的孩子,留下遗憾的总是我们教师自己;
由此,反思自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我们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充满幸福感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面试网www.mian4.net)
愿以这样一篇仓促、不够成熟的教学反思,与大家共勉,并真诚接受各位专家、老师的批评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三)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觉得有这样几点要特别注意,也是今后要纠正的:
1、课堂教学要合理安排时间,重点内容要突出。字词教学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也重要,但他们只是为课文教学服务的,文本的解读才是课堂的重中之重,要把它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时要突出,时间的安排要向它倾斜,否则,课堂教学便是本末倒置。
2、关注学生预习,加强对学生预习监督。语文教学预习非常重要,她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顺逆与成败。以前,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数量,没有关注学生预习的质量,不能让学生为预习而预习,除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方法指导外,还必须警醒学生不能抄袭参考书,要自己诚信预习,真正为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服务。
3、备课要细读文本,课前要熟悉程序(环节)。有效教学提倡细读文本,教师课前一定要细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深透的理解,并努力化为自己的东西;上课前要再次熟悉教学环节,以抵抗遗忘,这样对教学过程的流畅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课前要厘清教学思路。虽然备课时已经梳理了教学思路,根据文本与学生实际确定了教学的方向,但时间一久,很容易遗忘,因此,课前教师要再次厘清教学思路,对教学的课件要进行细致深入的审视,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有关问题都逐一做细做密,并用过渡语勾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