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祭奠父母文章
又是一年清明时 明月千里寄相思,以文章的形式祭奠父母。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祭奠父母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节祭奠父母文章:清明祭祀双亲
清明节是中国二千多年来民间祭祀的传统节日。清明祭祀是一种生者对逝者的怀念与敬重。
清明怀故扫墓,在祭祀逝者时,感恩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感激先祖的佑护,感念父母的生养之恩,表达自己对亲人的诚敬之心等,如同上了一堂道德课,使灵魂深处的道德理性被唤醒。
风轻轻烟雨疏稀,情切切清泪几许。每年清明时分,我都要携妻回到故乡,在父母的坟前祭奠。跪在父母双亲的墓前,摆放几样小菜,点燃一对蜡烛,敬上三炷佛香,献上一束白花,焚一叠纸钱,洒几盅美酒,感念父母的生养之恩;寄托父母的无限哀思;缅怀父母的音容笑貌。
纸钱悠悠化烟去,清香袅袅寄哀情。望着忽聚忽散的烟火,看着飘忽不定的烛光,父母双亲的身影,如同胡杨树上飘落的花絮在眼前纷扬。红烛泪,纸钱飞,一声一句化香灰,坟前跪述思念情,寸草墓旁风雨吹。
每到清明时节,都是我思念泛滥的季节。想起那些尘封的往昔,点点滴滴,都像一股股清泉,滋润着我的灵魂。
岁月如梭,弹指间父母双亲相继去世已有二十多年了,思念如渴,牵挂流长。往事历历再现,一切又好似昨天。双亲的面容、身影,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我闭上双眼除了泪水,还仿佛看到了冥冥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苍苍白发的父母,寂寂之中站在十字路口。还是当年常穿的布衣被风吹起,身影在风中瑟瑟发抖。也许他们正仰望苍穹,渴望知道人世间的儿孙们是否在今天想起了他们,儿孙们是否一切安好。
佛说:感恩方知足,关爱则付出,舍得方无悔,珍惜则幸福。此时的幸福不等同于享受,也许前者更偏向于心灵的陶冶,与实用的功利无关。
清明,踏青祭扫,仿佛人世间的哀与乐都交织在这一天。缅怀追思的心绪,清新明快的心境汇聚在一起。这一天悲伤的成份并不很多,相反,节日的气氛倒显比较浓厚,因为扫墓是与天堂里父母的一次聚会。
先让久违的父母品尝几样家乡可口的小菜,再干一杯醇厚的老酒,向他们告知家族里的悲欢信息,唠叨几句自己的心思,祈祷父母保佑子孙幸福安康。如此一来,清明祭祀对亲人的思念就变得更加真实了许多。
清明,除了祭奠赋予我们生养之恩的父母外,还应追忆些什么?在一片萦绕着惆怅与哀思中,理解了逝者如春花秋叶,寂寞轮回的自然规律,我的心情自然也就淡然了许多。
清明,故乡墓园下着泪雨的天空,不再是晴空万里,无数的亡灵等待着亲人的到来,那些再长的鞭炮,再多的纸钱,或许只是心灵深处赎过的表现。人死了,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活着时的尽孝,哪怕只是喂一口饭,梳梳头,与他们说说心里话,都可能像暖流一样流过彼此的心田。
与其死后祭拜,不如生前孝敬。生前尽了孝,心中无遗憾。善待吧,善待一切应该善待的人。我不想看见或听到阴阳相隔的悔恨,我讨厌那种虚情假意的作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该重视当下,珍惜亲情,关爱家人,不要在将来面对他们的死亡离去时,再感到悲切和懊悔。
有位老者说过:“老小孩,老小孩,父母老了就是小孩,孝敬父母不如把父母当成子女。”我赞成这种观点。想想不是吗?中华民族的一代代传承到了今天,父母给予子女的何其多,而子女回报父母的却是何其少啊!有几个父母不是时刻惦记着孩子的,又有多少孩子在时刻惦记着父母呢?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万里儿不愁。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无声的,而子女对父母的爱却是有声的、有限的。子女有病,父母揪心,牵肠挂肚;父母有病,子女问问看看,父母就已很知足了。父母的家永远是子女的家,而子女的家可不一定是父母的家。当今社会,人情世道都在变,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啊。
现时社会飞速发展,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很大,父母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还是要少点交际,少点应酬,找点空闲,挤点时间,常回家看看。父母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们的这种行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
我虽不信天堂之说,但心之深处,却难免不自觉地往那些虚无飘渺的事上联想,暗自祝福,愿天上也有一个人间,愿已故的父母都能安康快乐。
风飘飘纸灰飞扬,雨沥沥泪如泉涌。忽然间我发现自己老了许多,不知不觉中感到了人生的疲惫。蓦然回首,坟前那棵胡杨树已萌发出了无限生机,泛绿的枝条随风摇曳着,仿佛在向我频频招手,替天堂里的父母收下了我的深深眷恋。
清明节祭奠父母文章:清明祭奠父母亲
谨以此文纪念我亲爱的父母。
一部433页名为《寄园纪事 --屠基远文存》的新书今年年初正式出版。这是一本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纪录当代中国历史,新中国最早的民政侨务工作者屠基远从学生时代起直到晚年的心路历程。
这是我们子女为纪念亲爱的父亲,收集了父亲生前写下的文章近30万字,以父亲过去启用的笔名之一“寄园”领衔作为书名,成书出版。
大姐屠新阳为主编。弟弟屠新时敬书书名《寄园纪事》。
从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发表的文章,“文革”中的申诉信,和离休后在美国写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一位工人出身的中共地下党员磊落丰富的一生,可以看到一个共产党员知识分子崇高的理想,在荆棘丛生的人生道路上始终不渝的坚定与沉着,在各个岗位上努力为人民工作奉献的激情与才华。 通过回忆录以及全书收入的屠基远亲属、子女的真实精彩的回忆文章,也对中国近一个世纪来走过道路的提供参考和见证。
以下, 因为篇幅有限,仅摘录我们子女在书中为纪念父亲写下的一小节文字,在清明节期间祭奠我们的父母,并献上崇敬和敬仰之心。
大姐新阳在《序》中说(摘要):父亲去世以后,许多长辈都希望我们能把父亲的遗作编辑出来。他们认为,父亲从解放前地下工作时期就写了很多文章,解放后仍旧笔耕不辍,小册子和杂文都有。收集成书,既是对父亲的纪念,也可以教育后来者。可惜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父亲在世时, 很少过问他写的东西:父亲去世后,又都云散各地,几乎无人留心。直到近几年,我们注意收集父亲遗作时,又遇到不少困难。
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迄今为止收集到的全部遗作,大部分是母亲在世时整理保存的。为了保存历史本色,出个别错漏字加以修正外,原汁原味地复印。
书中编排是以父亲的生平、父亲的回忆录、父亲的著作和论文、杂文、散文为次序,最后附录亲属回忆。附录中,以兄弟情、父女情、父子情、翁婿情等各个不同角度反映父亲的感情生活和文革后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以及父亲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看法。
父亲跌宕起伏的人生,带有传奇色彩,也多少有点悲剧味道。他的思想和观点,闪耀着智者的光辉。既令人赞赏,催人奋进,也令人深思。
二姐新华写了《父亲送我一首诗》(摘录):
这是一把普通的折扇,淡黄的竹柄、粉色的纸扇面,有些残破、发黄,扇面上有父亲用毛笔亲自为我写的一首诗,它是父亲给我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已伴我走过了人生四十多年的历程。每当我看到这把纸扇,就会想起父亲对我的深情厚望,就觉得他又来到了我的眼前。
1963年8月下旬,就要离开上海去北京外交学院分院报到了,我拿着一把折叠纸扇生平第一次向父亲提了个要求:“给我提几个字吧”,他欣然答应了。
第二天晚上父亲拿着已经用毛笔提了诗的扇子对我说:“我想了一个晚上,用你的名字写了一首诗,这是对你的祝福,也是对你的期望。”我打开扇子,读出声来:
新枝迎春朝
满园发青华
早霞映红日
东风入绿纱
黄河拍巨浪
长江淘细沙
阅尽千古事
世界我为家
下面一行小字:“新华二女赴北京求学束装前夜急就一首以书所怀愿父女共为勉之”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日寄园”
-----
父亲蒙受了二十多年的冤屈,也让我们子女在毕业分配、工作安排及入党等问题上多次遭受挫折和不公正待遇。我经历了文革、军垦农场、钢铁厂当劳力工等十几年的磨练。
想到父亲在诗中“阅尽千古事,世界我为家”的厚望,为了把失去的十年补回来,我拼命地工作、学习。在此后近三十年里,为完成肩负的工作任命,我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边疆国境,也曾到西欧、香港工作过近十年,足迹遍及世界三十多个国家;担负的工作也从一线工作人员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为自己钟情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当我轻轻地抚摸着纸扇、默默地读着父亲给我的那首诗、深情缅怀父亲的时候,我有幸告慰父亲的是:我没有辜负你的期望,我努力了,没有虚度年华。若父亲真的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吧。
三姐新山在《惦念父亲》文中 写到:
父亲去世已经13年了。他没有给我们子女留下什么特别的财物,只留下他写过的一些文章。其中有一本复印件,内容是父亲的回忆。实际上是父亲在历次运动中的“检查交代”的部分经历,“文革”期间有我们姐妹几个转抄,一直由新华保存着。对它的内容,我已经很熟。每当我看着它或用收抚摸着它,父亲的音容笑貌就会像电影一样出现在我面前。
我排行第三,记得我曾经对父亲说,我的名字像男孩。父亲告诉我,我出生的那年,是解放战争最艰苦的时候,但是像爬山一样,就快要到山顶了。到了山顶,革命胜利了,江山就是新的,就为我起了这个名字。等我长大懂事了,我体会了我的名字蕴含着父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很喜欢自己的名字。
我在上海中学读高中时,学校团支部要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我知道父亲在解放前是搞地下工作的, 想请父亲给我们讲讲他们以前的故事。我担心父亲不愿意接受邀请,就给戴了一个高帽子,说请他支持共青团工作。父亲从来没有对我们子女讲过他的经历。这次倒是爽快地答应了。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们班的同学挤在我们家,听父亲讲他和他的同志们的地下斗争的故事。
父亲回忆说,地下工作的活动环境是很危险的。就好比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要有被捕、牺牲生命的思想准备。在说到有的同志为了革命牺牲时,父亲两眼望着窗外,停顿了好一会儿,眼眶湿润,十分动情。-----
大弟新时在《父亲在美利坚的日子里》最后写道:
父母亲离开我们十多年了。没有了电话里的亲音,没有了见面时的呵护与唠叨。当永远失去的时候, 才更感受失去后的无法表达的切肤之痛!
古今中外,人生最大的伤痛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身为远方的游子,最期盼、却又最无奈的,便是与父母重聚之后的生离死别。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我等“逆子”未能恪守这份孝悌,正是落下了人生的无奈和两难呵。
曾在丹佛的时候,父母亲和我们全家一起合影的留念, 已成了永恒的瞬间。 当时母亲还在相片镜框外,用红纸剪了一个鸡心,贴在框角上,还亲笔写上了一个“福”字。她给我们的书签上写下的祝福的话,父亲写的励志的句子…… 点点滴滴, 都是父母请对下一代无保留的一份期许和护佑啊。父母在落笔时、也是激荡过何样骨肉的内心感情波澜……
多少个无眠的夜晚,我曾借着月光,端详他们相片上日渐老去的形容,如今, 都已在生命的记忆中了。
出国旅美,走向世界,开拓了眼界,创造了新的人生,但又失去了很多。生命中的每一个抉择,每一次取舍,有大得之;其实背后有种有一份永久的失却之痛!
……面对他们安详的面容,我唯能默默地向父母倾诉:我们向你们的生命线看齐!
“月亮代表我的心” -- 假若有来生,父母在,我们绝不再远游!
(新时的纪念文章写出了我们在海外子女的共同感受和遗憾)
三弟新建写到:
“我在部队当兵时在和越南打仗,父母十分牵挂,当前线送来打仗立功喜报时,父母都十分开心。我回家探亲,我们部队的宣传处长和我一起到我家吃饭,当处长知道我写的信发表在《青年报》时,就低声问父亲,是不是让我留在部队,提干作宣传。父亲想了一下说,希望我安全地早点回来。处长说懂了。
但是我回到上海后, 父亲并没有通过什么关系把我安排在机关工作,而是鼓励我去工厂当工人,他认为我们应该到第一线去多磨练。他是真正爱护我们, 让我们更懂得生活。
新方(笔者)《写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的回忆(摘录):
父亲相貌堂堂,风流蕴藉,一直是我们做子女的内心的骄傲。他浓眉大眼,目光炯炯,一头乌黑的头发三七开,梳理成弯曲的波浪,那不是理发师烫发吹风的结果,而是父亲的头发天然曲卷,带着一份优雅和浪漫。
父亲才华横溢,文采很好,他的字写得方正娟秀,有一股书卷气,我和弟弟们从小就想模仿,可总是学不像。长大后我们逐渐知道,我们缺少底蕴和内涵,那份炉火纯青的韵味需要生活的磨砺和岁月的沉淀。
97年我从悉尼回到上海待了一些日子。父亲当时已76岁,身体开始虚弱。
每次预约了去华东医院看病, 搀扶着父亲在华东医院大院里慢慢地走路时,是看见父亲脸上最有光彩的时候。他遇见一个熟悉的人,就要说一句:这是我小女儿,从澳洲回来的,来陪我看病啊。大家都会夸耀说:老屠,你好福气啊! 这时的父亲是一脸知足的神情。为这一句话的回应,父亲左顾右盼,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告诉熟人,他要与大家分享这一刻的快乐。我扶着父亲瘦弱的手臂,自然小心翼翼。
陪年老父亲看病这区区小事,却让父亲视为无比珍贵无比自豪。这稀罕的快乐正是因为我们子女稀罕的到场。 想起“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内心很自责。父母老了,病了,走不动了,在需要搀扶一把时,我们却远在天涯海角,搀扶不着,操心不到,只能遥遥相望,天各一方。
后来我要回悉尼了。临行前天,父亲手按着我的肩膀,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我,脸上是惯有的柔情,他说:你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喜欢的,手心手背都是肉。一边说,一边把我的手揣在他温暖的手掌里。我明白他的意思,怕他难过,赶紧说:我晓得。父亲一向用词文绉绉的,对他这次讲了“手心手背都是肉”这句很通俗的俚语,感觉有些意外。后来领悟到,父亲很爱儿女,对要远去的孩子有难以割舍之情。尤其是自己身体日益虚弱,每一次的告别都可能是生离死别。他是要用看似轻松的语气表达一种不可质疑的郑重。
离开上海的这天晚上,我与父亲坐在一起喝了最后一斟酒。饭桌上,亲情融融的气氛一如既往,往事如梦如幻地在这一刻回影:我们从小到大与父亲一起团团围坐此间吃饭喝酒,是平平淡淡又热热闹闹,然对孤身在海外的我们又是多大的奢望!时间在交杯换盏中哗哗流逝-----,这张曾经是做工考究的红木餐桌如今被一张简洁的大木桌替代,经历了文革中的遭难、抄家和变故,这间陈旧的饭厅见证了我们子女在父母关爱沐浴下的成长和成熟。风风雨雨世殊时异一切细节都可以改变,然而木本水源,父母对我们的挚爱永恒不变。父亲点燃了一支烟,随着吞云吐雾后他神情发呆,最后惆怅地叹了一口气。他语重心长地关照说:到澳洲后照顾好自己和孩子,你们儿女的健康, 才是父母的安心。这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语。
出门前,我与父母一一告别,大家彼此话语不多,我紧紧抱了抱母亲与父亲。我与父亲相拥的瞬间,感受到父亲身上的温热,闻到了父亲熟悉的气味。我感觉父亲的气息驻留在了我的身上,随着我同行,伴着我跨越大洋,丝丝游离与我生命同在。
像父亲一样,一生无论做什么事,一旦认准方向,就坚持下去。从坚持到专注到渐进,我知道这是父亲留给我的气息,这份气息与我并存,一呼一吸,时时同在。
清明节祭奠父母文章:清明节祭奠父母
怀念心语:祝福父母在天堂幸福 我敬爱的父母女儿怀念您们 清明将至 女儿在这里给二老叩头(我含泪发表的心声) 百善孝为先。这个季节确实让人很伤感
我中华民族提倡厚养薄葬、常念以奠。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清明时 明月千里寄相思。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在梨树开花时节飘然而来!随着节日的一天天逼近,思念的情结也不断加载,父母亲离开自己牵肠挂肚的儿女已经多年了,随着光阴的流泻和季风的吹拂,周围环境花开花落的交替更新,心态也渐渐驱于平静,可对父母亲的思念之情,不是淡忘,而是俱增。父母的容颜如影视画面般萦绕于脑屏,记得有人说过:人的天性是在拥有幸福时不知道珍惜幸福,失去幸福才觉得幸福的可贵。没有经历这种痛苦感触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出个中滋味。
我一直自诩自己是孝子,以为赡养母亲,给母亲足够的钱用,就是做最大的贡献,就算是行孝了。在父母年老时,总是找点理由不愿与父母交流感情,也根本不去理会父母真正需要的东西。在父母亲生病时,由于工作的繁忙,不能天天陪在床前尽孝,母亲病时,我上下班先去照顾,那时忙得我不知所措,也算对得起母亲,而父亲病时,我们兄妹四人就那么守着,我到现在想起来都感到愧疚,他得的是糖尿病,合并为脑血栓,整个人像傻了一样,吃饭也不利落,我们没去医院,他的病很快严重起来,在父亲病重时,我实在无法忍心眼睁睁地看着他微弱地呼吸,我太无能了!我一气之下,有课就去上班,这总比一个人在家里哭强。父亲就这样很可能地带着悔恨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些不孝的子孙们!父亲啊,女儿含泪向你忏悔,向你道歉,我一辈子忘不了这种耻辱,女儿对不起你,我实在没法呀!父亲,愿你的在天之灵原谅女儿。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孩子们受的是父母的涌泉之恩,当滴水之恩相报,父母就会幸福一生。天下有多少子女授予父母滴水呢!每当夜阑人静万籁俱寂之时,飘零的思绪和失落的感喟总是缠绕着魂灵,思念和愧疚的情感不断的加深。我在这里给父母长跪,为父母祈祷,请求父母饶恕不孝的女儿。爹娘,作为女儿愿您老人家的在天之灵,静静的安息!天堂里有您老人家快乐的天地,冥府中有您老人家安息的府第。
父母亲在世之时,感觉不到什么,一旦离别而去,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心里委曲了,灵魂寂寞了,空荡荡地无处可去,有父母亲的日子里,无奈之时,受委屈之后还可以去看望父母亲,吐吐心里的不快,现在能去那儿呢?我只能在祭奠父母的日子里,到坟上哭诉一场,一是吐吐心中的不快,二是向父母忏悔。说实在的,儿女也只有在自己父母亲那里才永远是长不大的儿女,只有在父母亲那里享受到人间最珍贵的真情,才有温馨地回忆,是最幸福的,可惜我今生再也享受不到这份最为珍贵的情谊了。
父母亲虽然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地走完了他们的一生,也没有给我留下什么金银财宝万贯家财,可他们赐予了我生命,哺育了我成长,教育了我做人的品德,这还不足够吗?我们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他们的恩情今生再也无法报答了,只有寄希望于来世了。
女儿永远记住你们的恩情,真诚做人,好好生活。
父亲!母亲!安息吧!
一个懂得忏悔的灵魂比一个乐于幸灾乐祸的人似乎更可靠更坦然
赞誉母亲的歌很多,下面这首很切合实际,很通俗:
你的眉头一皱,我就来到人间,从此后我给你带来辛劳无边,你牵着我迈出人生第一步,直到你的疲惫换来我的矫健。你把门前小路默默铺向远方,不舍的目光把我送到天边,你给我世上所有的欢乐,却用你的孤独变成我的笑颜。什么人你都惦记,却不把自己挂牵,什么苦你都不说,寂寞飘落白发间,啊,娘啊,你的名字我喊了多少年,啊,娘啊,你的名字我喊了五千年,只留下一把热泪一把沧桑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