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2017-03-14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对中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成果的总结,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成果上的一个发展,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由早期形态进入到一个相对成熟的时期,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观、历史唯物主义了,基本要求及实现的途径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生态文明,从而努力形成一个人——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系统。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文明;途径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的保护自然生态,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生态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要求人们爱护地球,自然界是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发展必须协调,人类才能向更高的文明迈进。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任何以毁坏自然界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只能导致自然界的报复,而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一员,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寻求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成为人类价值观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建设的的核心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可以提炼出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在《自然辩证法》、《资本论》等哲学著作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尤其是在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上,这不仅是确立生态文明理论的着眼点,同时也是确立生态文明理论的哲学理论方法。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展开阐述: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的两大理论基础来源

(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第一基础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是人与自然对立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特殊方式,是人不同于动物的特殊的运动形式,自然界是人们直接的生活资料,是人的劳动的对象和材料,恩格斯指出:“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的基础上;一个很明显的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的应有之义此时终于获得了承认。”人类通过劳动,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不断使“自在的自然界”转化成“人为的自然界”。

马克思认为要在实践中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实践是人联系自然的中介,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前提和要素,离开了以人类劳动为中介的实践,任何自然的存在都失了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存在意义。在批判黑格尔抽象的自然观的时候,马克思直接断言:“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人是自然的存在物,决定了人只能在自然界中生活,只能依靠自然界,人类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而生存,人不能像动物一样直接从自然界获取资料,人靠自然界生活,事实上是通过劳动来实现的。但是人类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认识到自己在自然界中所发挥的作用,更没有从哲学的高度去探讨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历史过程中,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承认自然的客观性,强调自然界对人的先在性地位,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他们只是从自然的本身去说自然,去探寻它的本质,他们既有合理的一面,即尊重客观事物的实在性;尊重客观规律,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等,但是他们也有不合理的一面,他们只是把自然当作纯粹的自然,而不懂得从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自然,即有人参与的自然,他们把自然和人截然的分开,不懂自然是人的自然,采取了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的原则,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实践论从生产实践出发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了以往一切旧哲学的缺陷,把人同自然两者相联系,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了人这个主体与自然这个客体两者的统一。

(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另一个基础

人总是以类的形式同自然界发生关系,由于人不能离开社会,人总是作为群体或社会成员的一份子去与自然发生联系,马克思认为生态问题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解决社会矛盾的问题,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才正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表现为生产关系。要实现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要改变生产方式,要使生产关系不断的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其次,大力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促进社会的进步,加强了人类与自然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开发了许多新型能源,例如,高科技中的太阳能,核能产业及反物质等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提供新的能源和原材料,生物工程产业可以提高动植物的品种,增加粮食的产量等,但是科学技术也有不利的一面,例如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核污染等,人类要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要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去寻求新的替代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消耗,归根到底生态文明的实现要靠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既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问题,那么也只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

二、马克思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要求

(一)人类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是内在统一的,人类要爱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大自然惩罚和报复人类的事件屡见不鲜,但是人类的觉醒和反思,却是十分的迟缓,人类只有在遭到自然无情的惩罚,并危及到自身生存的时候,才懂得自然界是不可侵犯的,才开始反省自己的“征服”行为。从恩格斯的话中可以看出人类一定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办事,自然才能造福于人类。

(二)遵循客观规律,要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

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人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的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规律,按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人类的发展必须同自然规律相一致,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实事求的按规律办事。

(三)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和谐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前提条件的,人类的发展不能开自然,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建立起一个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球生态圈”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共同愿望,在农耕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及影响是有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处于一个低层次的和谐状态;到了机器大工业的文明时代,人类对自然界掠夺越来越大,资源大规模的开发,生态危机日益凸显,更是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人类由一开始从“敬畏自然”原始的协调,低层次的和谐关系变成了“征服自然”,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自然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物种灭绝加速,土壤侵蚀严重,海啸,地震频繁发生,全球气温上升等,人类开始寻求摆脱危机的方法,力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形成人——社会——自然的良性循环系统,只有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那么,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三、实现生态文明的方式

我们所讨论的生态文明,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科学技术十分先进的条件下的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文明首先要加快环境法制建设进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的力量的规范,也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把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用法律的强制性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其次,要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等,减轻人类对自然的压力,同时又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而现在市场上占大部分的能源是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核能等;最后,我们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消费,它既强调消费的重要作用,又强调消费和再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又有利于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权益为主旨、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发展绿色消费,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两型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