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之松肩开胯

2017-03-21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汉族传统拳术。下面是小编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之松肩开胯。

太极拳之松肩开胯

实践中,经常见到练习太极拳时间较长的爱好者仍然没有开肩开胯,更不可能知道如何才肩胯相合。

太极拳是心脑意识拳,因而凡习拳起步就是从意道进行研习的,不然,仅仅做了一些简单的体操运动而已。太极拳用意,宜清宜淡,以至于无。拳之真意既不是有意,也不是全然无意,而是介于有意无意之中,是一种潜意识的、自动化的、不期然而然的、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当中是一种极高的哲理,是辩证法。

松肩开胯,是说要松肩关节,松胯关节,使关节周围筋腱、肌肉、软组织、神经系统等放松,让关节运动幅度加大,气血畅通,气机自然,内劲贯通无滞。如何松?不是每个人都会明白的。

我们经常说,上阴下阳、内阴外阳、前阳后阴。比如,手臂平展,手心向下,则整个手臂上面为阳面下面为阴面,外侧为阳面内侧为阴面。再如,两脚虚虚一站,前面为阳面而后面为阴面,外侧为阳面内侧为阴面。这一阴一阳是自然存在的,然而,要使之阴阳相通,即阴阳相吸相合为一,意念无偏。也就是说,两手同一、两脚同一、手脚同一,单从一只手与一只脚而言,上面与下面同一,外侧与内侧同一。同一就能相通,同一就是一体、一个,意念均匀弥漫在它们的皮表,故内在空通为一。因此,如果肩上面(阳)肌肉紧了,意念转至腋下(阴),则会松;如果胯外侧(阳)紧了,意念转至会阴周围,则会松。所谓阴阳相合为一,自有道行。当然,此意要清要淡,不能刻意、着意,下重意,即似有似无状态。肩松后,仿若吊挂在锁骨外缘下的;胯松了,仿若胯是吊挂在髌骨下的。把肩部放在拦杆上,肩不着力着意,也会松;胯部坐在小凳子上,胯不着力着意,也会松。这就是体会。

从全身来看,意在涌泉外皮,脚盘会松;意在命门外皮,腿脚全松;意在百会外皮,全身会松。眼神外视远去,去而不迷,意念放空,则内外相融,身如尘埃般自然松荡,全身空空。为了防止出现偏差,意念不必离身,就附着在自身皮表与外界相融。

只有肩松胯松,肩胯才会自然相合为一,否则,永远分离各自为阵甚至互相冲突,比如掀胯耸肩。此相合为一,不扭不斜,胯平肩平,使内劲以最大效率得以施展。

如是,太极可观。

相关阅读:

太极拳要求的“不偏不倚”是指形还是指神

太极拳要求的“不偏不倚”是指形还是指神? 这句话出自土宗岳的《太极拳论》,原为“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它的本意是身体不可歪斜摇摆,前俯后仰。劲路的虚入要忽而隐藏、忽而显现。做到变幻不定,使对方吃不准你的劲路变化,猜不透你的心思,找不出你的破绽,总而言之,其目的是令人感到莫测高深。这样,在心理上占了优势,自然有助于夺取胜利。“不偏不倚”是以个人重心在底盘中所处的位置来衡量的—但不是绝对地始终把重心放在正中,否则就变成静功站桩了。所以既要做到不偏不倚,又要注意不可“过正”。由此可见不偏不倚既是指形,更是指神。

太极拳身法的中正不偏,同静坐身法端让二是一致的。保持躯干正直,对老年人特别重要,上身前俯、头向前倾,弯腰屈背,失去虚领顶劲,这是衰老的象征。书画家认为,“身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因此他们不论在工作或平时,都正襟危坐,躯干笔挺。从前太极拳名家杨露禅的老师陈长兴,无论坐、立、行动、练拳、推手,身法总是保持中正不偏,当时人们称他为“牌位大王”(立身如牌位般的直竖)。

但是练拳不能没有仲缩,身法有时也要歪斜,有时弯腰幅度极大,但只要保持上下相随的虚实划分和“百会、中极一气贯通”的原则,还是许可的,这是所谓“中正之偏”,内劲仍然中正不偏。例如,吴式的弓步动作是要求身体适当前倾的,但并不弯腰,从肩到后脚要求保持一条斜线的垂直,这时的要求是从头到前脚要保持一条垂直线;坐身式也是要求如此,因之腰肢并不垂直,身法上显得往后外形地垂直。这是吴式身法上与陈、杨、武、孙四式的不同之处,这是“斜中寓直”“中正之偏”的一种身法。但如果练成弯腰、软腰就不能上下一气贯通了,如果练成前倾过度,就不能“中正安舒”了。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