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新社会管理
导语: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
如何创新社会管理
提高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相对来说,我们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还比较薄弱。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像重视经济建设一样重视社会建设,像熟悉经济管理一样熟悉社会管理。根据人的多层次需求理论,社会管理涉及人们基本生存利益需求与较高层次利益需求的协调。因此,在这项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始终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既要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又要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既要注重实现人的经济权利,又要注重实现人的社会权利。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社会管理与经济管理一样,都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既要注重经济质量的提升,又要注重社会质量的提升;既要注重经济结构的改善,又要注重社会结构的改善。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特别是目前我国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发展滞后问题,应把社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付出长期努力,又要增强紧迫感;既要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又要创新具体工作方式;既要善于总结规律,又要善于运用规律。完成这些紧迫而繁重的任务,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加强学习,改进工作。面对社会管理领域的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加强学习、开拓视野、提高能力,才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既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又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既要注重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和创新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和方式,又要注重探索和创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方式和途径,形成整体合力。应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
明确目标
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既要继续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又要有效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增强城乡社区的自治和服务功能,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意识,培育公众参与社会管理能力,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好人民群众权益,不断增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良好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结构和状态。好的社会秩序不仅有利于社会发展,而且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价值观;不好的社会秩序不仅不利于发展,而且会扰乱人们的价值观。法律法规和政策是规范、统一人们行为的重要工具,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完善法制、依法管理、依法改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意识和开拓精神,但市场经济的缺陷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道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应通过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有效整合社会管理各方面主体的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一个有活力的稳定社会是积极稳定的社会,一个没有活力的稳定社会是消极稳定的社会。我们追求的是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为此,应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不断增进社会诚信,切实促进社会融合;畅通社会流动渠道,鼓励创新创业,激发社会活力。
创新举措
更加注重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健全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通过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生产安全感和生活安全感,进一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更加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应建立不同社会主体之间平等、民主的社会合作机制,倡导参与型行政理念,形成兼顾各方各类利益的科学机制。重点向基层组织倾斜,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增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服务于公众,也离不开公众的支持。社会管理和服务要想让公众满意,就要吸收公众参与。从了解公众的要求和需求的角度看,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从公众主体建设的角度看,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它不仅是政府的基本社会管理职能,也是需要社会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应通过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消除社会隔阂,促进社会融合。
引入社会管理绩效考核。缺乏监督和考核的管理难以收到良好成效。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同时,采取有效举措,引入和加强社会管理绩效考核,保证全面落实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各项要求和部署。
如何创新社会管理
注重以人为本。
纵观古今中外,作为一个执政阶层或执政党,“民本”思想都是执政的首要理念。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党作为没有自己利益、“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长期执政的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更是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注重依法行政。
小平同志曾经讲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道理很明白,人人都清楚,但对于我们这个具有几千年封建思想影响的国家,“人治”的理念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对于各级掌权者来说,“人治”也有很大的诱惑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的治国方针,治的就是那些手中握有管理权的“官”和“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越来越不可回避。而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各行政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人员在从事社会管理工作中,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前提。
注重不断创新。
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党经历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矛盾在变,工作重心也在变。如果我们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形不成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我们必然处处碰壁,被时代所淘汰。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敢于否定自我,敢于超越,敢于创新,才能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光明大道。
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
“创先争优”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继续,是巩固和拓展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十八大”前党的建设一项重要工作。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就是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进一步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进一步推动党的建设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本单位中心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创先争优”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要充分利用好“创先争优”活动这一平台,调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积极性,使从事社会管理的各级管理者,能够统一思想,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提高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并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结合。
我们国家历史的发展使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及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是我们的国情。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地区发展不平衡也是现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客观规律。任何脱离或超越经济文化现实而论社会管理,只有理论上的价值,而不具有实践的意义。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应该也必须与国家、当地的经济文化等相结合。
与本职工作相结合。
社会管理工作需要由实施管理的各个组织机构来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必须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作为严把国门,为外经贸发展服务的检验检疫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永不满足、大胆开拓。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现实,以服务对象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以提升产品质量和维护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秩序为目的,树立“寓管理于服务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的理念,加强和创新质检工作体制机制,完善质检管理服务活动,提升企业的质量意识及产品质量,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创造性地履行好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做国家的忠诚卫士,做企业的贴心人。
如何创新社会管理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领导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论述,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行动指南。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要突出把握好四对基本关系。
一是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与国际社会日益融为一体。我们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要使社会管理的理念、水平和方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才能使社会管理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创新并不意味着忽视过去、割裂传统。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工作,一定要把握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于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形成的自治经验要进行甄选和总结,汲取合理成分,在继承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才具有实践特色和民族特色,才能更好地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二是把握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好城乡居民的不同需求。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地域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差异明显,广大农村在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方面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城乡居民的需求不同。这种情况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充分考虑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实施差异化管理方式。湖北恩施州就根据全州农村山多人稀、交通不便的实际采取“中心户”自治模式和“十户联防”机制,有效维护了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秩序,提高了群众的自治能力。
社会管理创新统筹城乡差异,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方面要根据城乡区别制定差异化策略;另一方面又要在资金投入、人才队伍、优惠政策上向边远农村地区倾斜,促进社会实现公平公正。坚持这样的统筹兼顾原则,才能进一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才能保证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好地实现。
三是把握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在西方,关于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争论到今天为止也没有画上句号,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都很有市场。然而,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却是在“强国家―弱社会”二元结构下展开的,政府动员和组织大量的社会资源开展经济社会建设。这种“强国家―弱社会”的二元结构在推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公民社会发育滞后、社会管理僵化、社会参与不足、政府压力过大等突出问题,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情”,使得社会管理与经济快速发展不协调,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客观现实需要。
把握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明确政府与社会的边界。要坚决破除“全能型”政府的传统思维,建立有限政府,将政府的主要职能定位在服务、管理和引导上。要大力培育公民社会,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提高社会的自治能力,构建良好的政府与社会合作伙伴关系。
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指出,法治保障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严格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使法治成为维系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
四是把握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社会发展了才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社会管理和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正,更加注重宣传教育,为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造条件。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务,融群众工作和民生工作于一炉。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以人为本贴近群众,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推进社会建设、构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能否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所达到的程度是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统筹把握好社会管理中的基本关系,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