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真谛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用意不用力,但是您有真正的了解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真谛吗?下面是学习了小编整理分享的:揭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真谛。欢迎阅读!
揭示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真谛
“用意不用力”一直是拳术界讨论的热点,有人说不可能完全不用力,也有人说就是少用点力,其实这些思想都不完善。
其实,这句话是出自太极拳体用歌:“用意不用力,转腰把身翻,根在脚上升,腿腰认的端,劲由脊中发,膀臂到指尖,伸筋与拔骨,坐腕展指端,手指觉微涨,气到体自显。此全是心意,莫当拙力言。”由此可见,这段话明确说明了太极拳用的不是普通意义的力。
此外,杨澄浦先生曾说:“发人要用太极劲儿把人发出去,人家才心服口服。”太极拳论亦言: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矣。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后有也。
练习武术不可能完全不用力,如果一点力量都没有,武术终究也是散沙,因此,要用意念与力相结合。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汪老师也曾描述:汪老师坐在藤椅上,来访者在他面前站定骑马蹲裆式,他只用一只手的食,中指在对方臂上点弹一下,对方就被击横跨两步。
由此可知,太极拳用的不是我们一般思维概念里的肌肉收缩之力,用的是内功。所以才有用意不用力之说。
强调用力乃外家之长,而当今出现太多以外家之论嫁接于太极体用之嫌,太极内功之没落久矣!当然这其中有秘传的原因,但是亦有太多不明真意之人被一些江湖骗子蒙蔽的原因,所以在这里不揣所知,一探太极“用意不用力”之真谛。
练习太极拳要学会气沉丹田,在太极拳实战中,运用丹田的力量将对方的力化解掉,并顺势拿住对方,将对方无法动弹。
用意不用力,很多人对其中的“不用力”表示质疑:认为打拳不可能不用力,并辩解说:比如把手举起来,难道不用力能举起来吗?好!这个反问问到点子上了!这肯定会令很多人一时语塞。
没错!平时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动作都是在用力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一不在用力。但是在太极拳中就不一样了,被人反问到的人肯定是不知道人的神志意识是有分先天元神和后天识神的。
(道家学说有详细说明,在此不阐述)平时我们在生活中一直运用的就是后天识神,所有的动作都由后天识神控制,使肌肉筋腱进行收缩而产生力量。识神属于后天。环境,工作压力及情绪欲望的变化对其影响都极为容易。
因此,人们某些肌肉就很不自觉地就处于紧张的状态了,日积月累,气血就不通畅了,进而出现病态或疼痛感了。
大家知道为什么太极拳那么强调“松”么?甚至杨师有说:“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矣!”因为只有做到“松”才能做到后天识神退位,先天元神就位。太极拳之训练要诀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此句中的心即以一念代万念,而且意念勿过重,过重则又落后天矣。一切的焦急,贪功等意念都属后天识神,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练习者不能放松的主要原因了。当能放松后,才能以气运身,“运动”一词的实际应解释为:由内气之运转,而才有形之动也!
略举生活一简单物件平时商场剪彩庆祝之气拱门及气柱,即是由内气之灌满,才有我们所见的拱形,且灌气之过程,也即其形之动感过程。所以太极拳之举手非用力举起,乃气运形动也!
讲到气,在这里阐述一下。中国古人实在是太“吝啬”,仅用一个“气”字包含太多东西,这也不免让后人望文生义,见字解字了。其实,“气”字不能简单解释为现今科学所发现的“空气”的。
“气”字跟道德经中说的“道”一样,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所以,气字的真正内涵应该是中国上古得道之人对待一些常人不了解,看不见的,而他们又能感知到这些的东西,不知用什么恰当的文字来描述,那就只好勉强用一个气字来描述了。
之前看不见的空气,热量,电磁波等等都是属于古人“气”字的范畴的,但是现在都被科学家发现了,所以这些东西就不属于它的范畴了。
而当今还不能被科学家所认识的中医之经络、人体之先天之气、道家说的先天元神、老子说的道、人体的特异功能等等,均属于古人“气”字的范畴。
当然,初学者是不可能做到“用意不用力”的。因为太极拳跟气功一样,非常讲究筑基功,此乃重中之重。气功是道家采气炼丹之法,它有三层境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太极亦然。
太极内功之气从何来?由精而来。精乃先天之精与后天水谷之精的合称。人体先天之精存于下焦肾府,先天之精是人赖以生存的关键,乃先天元气之精华。易经首卦“乾”卦初九爻辞曰:潜龙勿用!潜龙即先天之精,亦所谓之“人活一口气”是也。
可惜,今之人如《内经》中岐伯所言: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大家可以对照自己或者观察一下旁人,自己的生活习惯是否如古人所言“欲竭其精”了,古代的生理标准是如何衡量的?《内经。天年篇》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堕,故好卧。
从易经言,即一个甲子结束后,人体开始进入了61~66岁的“恒”卦,此阶段开始身体为了生存的需要,被迫动用了最下面初爻的精(潜龙)部分,由阳爻变为阴爻。至此肾精已虚,故人腿脚开始不灵了。
人一生的身体姿态是躺,跑,走,坐,躺,僵。这些就是古人体检的标准,而当今有多少三四十岁的壮年之人已经腿脚不灵,爱好卧着了。
而练太极之人腿脚都是有力的,美国曾就练跑步和练太极之后还摔断腿之老人家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练太极实在太有利了,所以美国大力推崇太极拳,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太极拳练法分虚实,全身之重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尾闾与夹脊得中,与顶头悬之要求形成中定之势。中定有什么好处呢?有郑子之四十年太极心得为证:“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
解释在人体气乃率血而行,气旺则血旺,天富有大气,多取之而不为贪也。得天之气,则位于上之巅顶之泥丸宫一穴,可增长其灵气。力在人体有大用,地贵有载力,倘能接其毫厘,则为用也无穷矣。接地之力,则足底心之涌泉要穴,可增长其根力。
再有,道德经云:“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还有,内经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所以,有人说句玩笑话:其实修炼之人乃天地间之一小偷也!
内功太极拳之第一步功法是“以身变手”,即练筑基腰功。通过练腰肌上部两个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强化肾脏机能,使后天之精滋养先天之精,开发先天之潜能。筑基成功后才能精满化气,才能进入“以气变手”和“以意变手”的阶段。
总而言之,“用意不用力”的确很好的描述了太极拳使用的本质,因为它用的是现今科学无法解释的“内功”,也即是使用老子说的“无”。经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最为柔弱的,在天下最为坚固的东西中间纵横驰骋。)如:看不见的电磁,热量能在金属中来去自如,甚至熔化成液体或随意切割,无它,此即“无”之强大也。
外家拳只能用力断你之胳膊或骨头不致命殒,而内家拳之内功却能穿越身体,并震伤内脏致命,而外面丝毫无损矣。“用意不用力”此句深刻,望拳友细玩之。
太极推手用意不用力的方法
(一)注意力要集中,静下来
练拳时无论动作简单或复杂,要始终保持安静状态,精神贯注,既严肃又活泼,不要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否则很难做到用意不用力。
(二)放松,不用拙力
初学太极拳,往往心情紧张,周身僵滞,所以须从舒松柔和入手。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定情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
在练习太极推手时,要避免拙力和僵劲,除了按要求用力外,身体各个部位肌肉也要尽量放松,使身体全身舒展开来。
松,可以说是太极拳的专用名词,它是无限度的,松应逐步与心、意、气、神相联系。
(三)技巧
对于太极拳来说,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太极名家、我的师公洪均生先生曾说:“学拳,特别是陈式拳,的确要用‘意’而不用拙力。但并不是有力不好,而是要力与巧相结合,不能偏废”。
“学太极拳应有合乎太极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挥肢体按太极拳套路的法来进行学习锻炼,掌握运用,而不用拙力。并且通过持久锻炼产生合理的巧与力来,这就是缠丝劲,或内劲”。
平时学拳要求姿势正确,就是使学拳、练拳、用拳的形式与时间、方向配合好。比如,采、挒、捋实际都是随对方来劲向自身左右两方引进落空的方法。只有把技巧练好,才能达到刚柔相济,进而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