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当代文学毕业论文

2017-02-13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文明也在日益繁荣且多样化,于是文学也开始以更多形式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百合花看我国现当代文学论文

1透视目前的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

文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感性的特征。然而,由于如今高等学校的学术评价机制问题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其文学研究只是为了评聘职称,教学也以获得课时津贴为目的,结果是本来陶冶情操的文学教育变成刻板的知识记忆,不仅学生欣赏作品难以达到心灵的契合,就是现当代文学老师也渐渐丧失了感受文学审美的意识。有学者曾批评我们当下的文学教学“喜欢在一系列本土与西方的宏大理论下,建构一个个知识理论视野,但是文学所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生存世界……却在我们所构建的知识体系里日渐丧失。我们的课堂充斥着抽干了的文学性的空洞话语”。确实,如果文学教学无法彰显文学的特性和美感,那又何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2《百合花》教学案例分析及其启示

2.1《百合花》教学案例

教学目的:通过对《百合花》的深入解读,领会小说的丰富内涵、作家的创作意图,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初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和研究性学习习惯。教学内容:剖析《百合花》的主题意蕴以及作品中小通讯员、新媳妇的性格特征;把握小说主题的多义性和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教学方法:学生的自我探究与课堂讲授相结合;课堂上主要以对话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时提示引导归纳;布置课后写作学术性小论文。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课下阅读《百合花》(至少读3遍);参阅相关研究资料理解作品;同时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说《百合花》是一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为什么说茹志鹃是风格化作家?要求写出阅读笔记和发言提纲。

(2)进入对话教学阶段。先由教师提问:同学们读了《百合花》感到这篇小说与同时代其它战争题材小说有何不同?学生的回答主要有:政治性减弱了;从小事入手写作;有一定的女性色彩。教师再提问:那么,这样的作品在当时明显不符合意识形态要求,它是怎么得到认可的呢?学生表示不清楚。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了茹志鹃写作《百合花》的初衷以及作品发表过程中的波折。再提问:小说中“百合花”有何象征意义?学生回答:纯洁的心灵和人情。问:作者主要写的是谁的心灵,又是怎样的人情呢?由于课前细读了作品,这个时候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所以学生围绕预习时提出的两个问题自由发言,谈及作品中两个主要人物的美好心灵以及“我”、通讯员、新媳妇三人在短暂的交往中建立起的真挚友情,其友情之感人胜似爱情,因此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教师引导:大家注意两个主要人物的身份。如果以他们的身份去理解这种情谊,会给小说概括一个什么主题呢?学生豁然:军民鱼水情。教师引导:军民关系正是当年茅盾解读出的主题含义。大家说茅盾这样解读的用意何在?学生一致认为是为了使它符合时代规范,从而顺利传播。教师引导:茅盾是有意在误读的基础上赋予小说合法的位置,实际上他欣赏的是小说不同于同时代同题材作品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格,他说这是多年来使他最激动的一篇小说。下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主题的多义;人物的普通;叙事的别样;还有如何理解茅盾评价小说的风格为”清新俊逸”?接下来的讨论中,教师掌控讨论方向以免偏离论题,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答,并且适时进行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以形成争论、质疑的活跃气氛。

(3)教师归纳、总结。教师介绍小说发表后引发的讨论,当时讨论中出现的几种观点,然后谈自己的看法。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时代环境下对书写人性人情的禁锢,结合前面介绍过的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鼓励学生思考这个文学命题。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百合花》有别于慷慨激昂时代主调的柔美风格,提示学生课后继续讨论如何成为”风格化作家”。

(4)课后布置小论文写作。针对课堂上争议的问题或者其它观点写作一篇3000字左右的小论文,题目自拟,副题为“我读《百合花》”,要求围绕自己最有体会的一点切入,避免写成读后感或抒情散文。教师简要讲述规范化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主旨在于巩固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并进行研究性实践的训练。上述案例,由于课程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步骤缜密,得到学生的有效配合,从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2.2《百合花》教学案例分析及其启示

作为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尝试,《百合花》教学案例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第一,阅读原著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础。《百合花》是个短篇小说,配套的作品选教材中全文选载,学生都按要求阅读过,这是得以自由研讨的基础,如果学生对作品十分陌生,就不会有参与讨论的兴趣。另外,《百合花》虽然情节较单纯但其内涵却相当丰富,这又为学生提供了深入解读作品的思考空间。教学效果证明,学生主体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很高,课堂上一些较有见地的意见也启发了教师对作品的进一步理解,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学研相促的境界。由此观之,在研究性教学中,以阅读为前提再设法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第二,课堂讨论加上正确引导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过去让学生发言总是应付了事,其余同学也感到毫无收获,最后只好教师满堂灌,而这次课堂讨论,由于学生事先已进行研究性阅读,大多数发言能紧扣论题,不乏独到的见解。全班约四分之一同学发言,气氛热烈,只因课时有限才不得不中止。由此看来,“满堂灌”教学方法并不是学生所喜欢的,只要学生有效阅读、认真思考,一样能求得对疑难问题的深入理解。第三,在分析作品时引导学生探究作家的创作意图以期完成实践训练环节。文学课教学中解读作品首先须了解作家的人生经验及其创作心理和创作思想。因为对作家创作的整体考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和把握文学史的发展趋向,甚至对学习文学写作和文学批评都是大有裨益的。本课例选取茹志鹃的一篇内涵丰富、风格独异的作品作为教材,首先让学生明白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故事,与她自身的经历有何联系?同时可引入她反对女儿王安忆当作家的逸闻,反复探究她在“反右”斗争后写作《百合花》的意图,以及她在敏感时期大书人性人情的深层原因,营造出一种积极探索、共同研讨的教学氛围,同时,课后的小论文写作既巩固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完成了一次有的放矢的研究性实践训练。

3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性教学思路

《百合花》教学的启示让我们明白了现当代文学课程必须调整内容和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定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性教学目标?怎么确立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教学思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兄弟院校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我们初步确立了以下教学思路:第一,把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放在重要位置。现当代文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感受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温儒敏教授曾提出:“本科基础课应该淡化史的线索,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而文学课要以分析文学作品为中心展开教学,必须先有阅读、体验才能实施,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文学阅读和文学作品分析才能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阅读是前提,而且应该用心去细读,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放在首位。针对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读作品的时间又容易被挤占的现状,教师要在开课之前为学生开一份必读书目,其中大部分是作品,少量是研究论作。课堂上结合学生阅读中的一些疑问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评判能力。同时相应地改革考试方式,把是否阅读指定作品作为课程考核的方式之一,期末考核将试卷考试、学生读书笔记的水平、课堂讨论、课后论文的写作甚至文学创作等都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部分。第二,把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变为问题探究式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首要的任务便是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现当代文学的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放弃过去死记硬背文学史知识点的做法,一方面将传授知识与学理研究相谐推进,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一定比重的研究性教学内容,努力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兴趣,发掘其创造性潜力;另一方面,不只把学生看成是单一的“受教”对象,让课堂成为师生进行对话、交流、沟通、探索知识的平台。教学中以问题切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问题;鼓励其大胆质疑、充分发挥想象,积极参与讨论。总之,注重训练学生的问题思维,初步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第三,开设与专业基础课相衔接配合的专题选修课。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不足,需要恰当处理好基础必修课与专题选修课的衔接和互补问题。基础课要让学生获得相对稳定、规范的文学知识,一些必修课中无法深入探究的内容可开设选修课加以补充。如作家个案研究、文学现象研究、文学流派研究、女性文学研究、知青文学研究、地域文化和文学关系的研究等等,和基础课密切配合,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在学术研究上给三四年级同学多一些指导。通过选修课的讲授要让学生知道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有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跨学科研究。第四,重视传达文学和文学史的人文精神。笔者以为,在今天强调拓宽专业口径,重在培养能力的大学教育中,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要重视传达文学和文学史的人文精神,特别是现当代文学所具有的人文思想的现实启示性。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改变生吞活剥或肢解文学作品思想艺术的解读,而突出人文教育的典范性。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的《周易》就有了“以文化人”的理念。《易贲》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文化是教育人的重要载体。而文学是诉诸心灵的东西,它思考人的生命价值与人类的终极关怀,表现思想的自由和丰富的人性,其根本价值正在于它能滋养人的精神世界。就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而言,在传授文学史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通过文学了解和认识现当代社会人生、现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心灵及其审美趣味等等,使他们领悟文学精神之于社会人生的意义。“当文学的阅读体验与人的生活体验相遇、相融、共生共长之时,才意味着文学教学过程的完整与圆满”。人文精神“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种充满了历史意蕴与人性关怀的文学形态,其精神脉络便是推动“人”的独立、觉醒、解放与进步,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内在灵魂正是人文精神,现当代文学课程自然是人文教育的良好教材。那么,在课程教学中也应让学生把作家作品还原到当时的文化语境中,准确地理解和体悟现当代文本的文学性和人文性,从而弘扬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总而言之,实施研究性教学要既能为学生接受,又使其收获颇丰,还有利于激发其创新思维、培养其研究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就是要依据这一目标进行改革,阅读、探究、领悟三位一体,从而使课程设计更科学合理。

有关当代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二:刍议文学作品影视化与当代文学创作

一、文学作品影视化的原因

(一)文艺受众接受方式的转变

文化主体向度的变化使文艺受众由传统的欣赏型向消费型发生转化,其中以20世纪90年代文艺受众的改变最为明显,消费心态已经成为他们主要的艺术意识方式。在“消费”已成人们生活中心的21世纪,消费观念也在不知不觉间渗透到整个文学生产流程中,当代文学开始走向商业化。在某项调查中,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中外文学名著,有60.5%是经由非文字传播途径了解的,但其中只有18.5%的受众会在影视作品的影响下观看原著。由此看见,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也给文学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相比于阅读密密麻麻的文字,人们更喜爱观看色彩缤纷的动态图像。影视作品不但可给受众带来视觉的冲击,而且可为其带来听觉的享受。20世纪90年代后,影视行业的繁荣发展,使视觉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在其巨大的吞噬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以书面语言为载体,无论其所要表达的内涵有多丰富,也只能通过这单一的语言载体表达出来。而影视则可将音乐、影像和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思想隐藏于图像之下,让作品反映出生活。相对于文学作品的抽象、间接,影视作品画面生动、声效震撼,其所带来的立体观感和表现空间,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因而更容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

(二)网络文学的大众“共鸣”

文学创作曾被视作一项神圣的工作,作家也被认为是时代精神的引领者。但是,在商业化和网络文学的冲击下,文学创作成了普罗大众的事情,作家的传统地位也受到了质疑和颠覆。现今,越来越少的人愿意花大量时间阅读文学名著,更多的人宁愿把有限的时间花在阅读无太多实质性内容的“畅销书”上。近年来,网络文学越来越受到群众的追捧,有的作品更获得了出版商的赏识。信息技术的进步赋予了网络文学便利性,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搜索并阅读,而且网络文学传播范围广泛,因而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有了认识,在无形中加大了其知名度。网络文学多由社会基础阶层创作,其思想普遍与时下大众的思想相符合,给人们带来了娱乐和享受,让人们产生了共鸣,使他们于压力过大的生活中找到了快乐和安慰。因此,网络文学的受欢迎不无道理。而网络文学的受热捧现象引起了当代导演的关注。由于网络文学本身已经拥有一定的话题性和知名度,若将其进行改编,其影视作品可以保证有一定的观众基础,而且喜爱该作品的读者必定会对该作品是否适合影视化进行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影视剧做了免费宣传。此实为一举两得之策。

(三)名利双收的“诱惑”

传统的作者在作品中主要是抒发自我主张,弘扬时代精神,赞美高尚情操,不计较作品是否能带来经济收益。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巨大的经济诱惑,一些作家的创作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作家王安忆曾说,“电影是非常糟糕的东西,电影给我们造成了最浅薄的印象,很多名著被拍成了电影,使我们对这些名著的印象被电影留下来的印象所替代,而电影告诉我们的通常是一个最通俗、最平庸的故事”。虽然王安忆所言甚是,但面对文坛的喧嚣,少有作家能不被诱惑只执著于真正的文学创作,坚持下来的少部分作家甚至被一些人以怜悯的目光看待。文学作家的稿酬与电视剧编剧的稿酬相差甚大,对大部分作家来说,电视剧创作的经济收入诱惑巨大。同时,影视化作品如果获得成功,不但可给作者带来收益,而且对提高该作者的声誉也有很大帮助。面对名利的驱使,当作品有被改编为影视剧的机会时,作者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二、文学作品影视化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现在是一个以影视文化为主导的文化消费时代,是文化正发生巨大变迁的时代。自有了文学作品通过影视媒介实现了其价值,并获得成功的例子后,影视文化与文学创作就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的转变,文学作品影视化无疑会给当代文学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

(一)促进文学的创新与拓展

在影像的影响下,很多作家也把电影的表现手法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如闪回、蒙太奇。张承志在《北方的河》这一作品中,现在与过去交替变换,利用蒙太奇的手法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让读者紧跟着小说中人物的脚步,并随其意识流动,把自己带入角色中,身临其境,同时增加了读者对作品的了解和阅读的趣味性。因此,将文学语言与影视手法融合,不但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表现方式,而且也促进了文学本身的创新。虽然,影视的兴起对文学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文学创作并不会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文学作品影视化不过是将文学作品以另一种方式展现于人们眼前,让其大众化,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影视永远不可能替代文学创作,影视业绝不会是文学的坟墓。相反,因为要与新媒介进行竞争,为了让文学的生存空间有所拓展,当代文学作家必定会不停地提升自我,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从而使文学在文化舞台上更加地发光发亮。

(二)引发了作家观念的转变

电影理论家张骏祥曾言,“电影就是文学———用电影表现手段完成的文学”。大部分的影视导演获取灵感除了通过体验生活外,还会适当地阅读当代文学。文学有其独特的叙事观点、描述手法及艺术韵味,如果将文学的独特之处在影视作品中加以运用,不但可使影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而且也会增添其魅力和内涵。因此,影视导演渴望能收获更多的受欢迎、能引起话题并适于改编的文学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倾向,使其作品倾向影视化。同时,当代文学的入市,让作家的灵魂被巨大的商业利润所侵蚀。文学作品影视化后,如果其电视剧或电影受到大家的热捧,会连带让其原著大受欢迎,同时也会增加该作者的知名度。此现象的出现,更让大量作家有意识地朝影视剧这一领域进发。文学能借助影视获得成功的事实让一些希望能在文化领域上大展拳脚、获得更多财富的作家开始改变其创作观念和写作策略,在创作的时候有意识地迎合影视作品。在这个书籍讲求销量、电视剧讲求收视率、电影讲求票房的年代,出版书籍获得的微量稿费与版税不能满足大部分作家的正常生活需求。对这部分作家而言,影视所带来的丰厚经济收益及其巨大的影响力深深地诱惑着他们,驱使他们将作品商业化、市场化,这也导致某些作家放弃了应该坚守的原则,创作动机不再单纯。

(三)导致文学严肃性消解并向大众化发展

在大量文学作品被影视化的当下,导演对可以影视化的文学作品的选择极度不严谨,对其真实性、逻辑性也不过多研究,致使不符合历史、逻辑的影视作品面世。将一些无法还原历史的作品影视化,使其他作家以此为榜样,认为作品只要能娱乐大众,受到群众认同即可,其他不重要。另外,传统文学的主要功能是“载道”和“启蒙”,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由独立的都市大众在文学消费者中占相当份额后,文学的功能中心开始发生了转变。都市大众之所以阅读作品,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长见闻、充实自我,而是希望能满足其心理与欲望。如时下所流行的小白文、雷文、玛丽苏文等不被主流所认同的网络文学,虽然其作品可能会出现立意不清、言辞稚嫩、架构混乱等问题,但由于其大大娱乐了读者,虽然可读性不强,但仍有不少人乐意去阅读和追捧。现今,这种低层次文学作品不但为文化层次偏低的群众所需要,甚至也吸引了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士。因此,“载道”“启蒙”不再为文学创作者所关注,文学创作的娱乐性与消遣性被无限放大,其严谨性也被大幅度削弱,最终导致了文学严肃性的丢失,消解了其哲学意味。

大众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其基本原则是能满足大众基本消费需求,主要是通过迎合、娱乐和取悦大众来实现其价值追求。影视作为一种最有效的文化传播手段,可把最大数量的群众纳入其传播范围中。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则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文化水平,因而其受众范围有限。在讲求节奏快、效率高的当下,大众更喜爱利用简单直接的方式体验文化———观看影视作品。因为影视剧可将文学作品中的场景、人物及其心理活动的变化形象具体化,不需要人们再去费力地想象和思索,能让人通过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轻松而直接地完成审美体验。自影视传媒成了文学产生传播机制之一后,纯文学期刊逐渐为大众所忽视,而通俗的文学读物则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并成了大众的新宠。在商业化、市场化文学传播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文学作品影视化对当代文学创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三、结语

目前以传媒为介质将文学组合成影像方式进行传播,不但改变了文学传统的传播方式,而且有机会让原著的读者或潜在读者成为观众,这不但加快了该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而且提高了其传播的广度。因此,必须正视文学作品影视化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可因眼前的利益而放弃文学创作的原则和坚持,同时也无需感叹文学精神的消逝和衰竭,文学正以多种姿态展现它的价值与魅力。

有关当代文学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文学论文

3.毕业论文范文

4.现当代文学论文

5.现当代文学中的《长物志》的艺术美学思想

6.浅谈秦牧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及不足

7.浅谈网络原创文学行业发展分析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