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贷款风险如何控制

2017-06-23

导语:小企业贷款是商业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商业银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产业务之一,同时在金融海啸的国际经济金融背景下,也是实现《中国启动九大行业振兴规划》、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风险识别与控制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客观要求

(一)银行的高风险本质特征决定其必须严格风险控制

巴塞尔的新资本协议要求、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中对小企业的要求、COSO委员会的有效内部控制原则、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我国银监会2007年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以及人民银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一些列政策措施无不显示出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目前,虽然小企业贷款的需求很大,政府也在积极的政策导向,而作为高负债、高风险、高收益的银行业来说,对小企业贷款信息不对称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是必须的、必要的。

(二)银行贷款的择优选择原则符合其经营管理的需要

根据《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企业性质决定其必须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股份制改革后,商业银行更是增强了风险控制理念,对各类企业,可综合考虑借款人的信用程度、违约风险、抵押物价值、盈利水平等因素,做出贷与不贷的决策。从国家的产业政策看,小企业亦是适者生存,小企业必须自主创新、有市场、有技术,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因此,对小企业贷款的有保有压,也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符合小企业的生存发展的需要。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挥融资功能

美国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对中国外贸出口的冲击目前已经显现。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在中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由去年8 月的14.2%下降至今年8 月的12.7%,给涉及纺织品、鞋袜、底端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国际经验来看,用财政手段会带来不少副作用,通过商业银行的方式比较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在目前资金链断裂可能会给产业链带来严重影响的现状下,商业银行应为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二、小企业贷款风险的特殊性及表现形式

面对小企业存在的多种风险,商业银行和小企业作为不同利益的主体,两者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易导致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

(一)小企业经营者的逃废债现象,加剧信用风险

COSO报告中的“控制环境”要素非常强调管理者的素质及企业文化,但银行很难真正做到“了解你的顾客”,存在着借款人素质及信用的信息不对称。

且不说2008下半年以来的小企业逃废债情况,就若干在国内同行业排位龙头老大的企业逃废债情况也是触目惊心,如:浙江江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08年国庆节后突然停产,董事长失踪,所欠银行贷款达12亿[1]。江苏常熟科弘系一直生产经营正常,截至2008年8月末,其报表也显示着销售收入、净利润增加等数据,但2008年10月7日,常熟科弘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及其5家关联企业法人代表和管理人员30多人全部返台,所欠银行贷款达52亿[2]。

据笔者调查,截至2008年9月份,XX省S市已有58个授信(贷款)企业的负责人及个人贷款户出现逃逸现象,涉及12家银行,贷款金额合计4.9亿元。细分起来,有的小企业经营者因自身约束能力差,参与赌博、赌球、刑事犯罪及业主逃逸事件造成不良贷款的有18户、涉及贷款金额1.6亿元。有的小企业对产业发展方向把握不力,原本经营纺织生产,但见房地产业超额利润便转至房地产投资,而跨行业经营的不专业及主营业务经营的管理不善,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致使损失很大。

(二)小企业财务报表未真实反映实际经营状况,加大风险识别难度

COSO报告强调“信息与沟通”,SOX法案409条款也要求实时信息披露。在现代市场经济领域,会计报表是企业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内容,银行可通过会计报表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防范贷款前的逆向选择及贷款后的道德风险。但小企业一般经营管理不善,普遍存在会计报表不规范,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完整等现象,尤其在企业经营者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有的企业甚至利用会计报表虚增资产、利润骗取银行贷款。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银行的授信成本,增强了银行的“恐贷”或“惧贷”。

调查发现:某经营家具的民营企业的财务报表与其帐务不相符,其2007年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分别显示为4.59亿元、16229万元,而核实其总账上却分别为:1.65亿元、7576万元等。

再者,有的企业盲目扩张,成立若干个金额不大的子公司,从工商注册上看是单个企业,但其业务已类似集团客户,而这类小企业的财务真实状况是难以辨别的。还有的小企业涉足其它产业、行业或参与民间借贷等,也增加了银行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难度,增加了银行贷前尽责调查、贷后资金管理的难度及融资交易成本。

(三)抵押物价值评估的不实,难以有效控制风险

除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外,由于小企业遍布城乡、涉及多个行业,商业银行很难对其生产经营情况进行评估和把握,因此,当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商业银行一种主动的策略就是提出某种非价格条件如担保、抵押等,以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但现实中也存在资产评估不实、抵押品处置难等问题。

调查发现:一些小企业资产评估不实,为了获得贷款,竟将每平方米3万元的商业用房评估作价为4.5万,有的甚至将有些卖不出去的厂房,作抵押物时却评估作价很高。有的评估公司甚至是根据贷款额反推资产的评估价值,致使出现你要我评多少就评多少的怪现象。虽说银行也有资产评估人员,但从理论上讲,卖者所占有的信息永远多于买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另外,抵押物的信息不对称还表现在抵押品难处置方面。如:借款人就一套住房,从法律上说一套住房也能抵押、能处置,然而,处置之前要给借款人安排住所。再如汽车抵押贷款,有的借款人当汽车降价时就断供,不还贷款而是将车子交给银行处置,这些都增加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四)担保公司的信息不对称,加大贷款的市场风险

虽然有些商业银行也曾尝试小企业联保,但联保极易产生系统风险,因一个环节的问题而影响连环担保的相关企业。因此,不少银行将希望寄托于担保公司。截至2007年底,根据国家发改委原中小企业司统计,我国共有3729家担保机构,然而,担保公司呈现出行业管理“政出多门”、商业性与政策性担保体制混乱、准入门槛低、担保机构鱼龙混杂、监管缺位的行业发展现实,没能从根本上降低银行的贷款风险,从担保资本的利用效率来说,总体处于“规模而不经济” 的状态。再者,按政策规定,担保公司的担保放大倍数是5~10倍,但若每个行都给其8倍或5倍,则担保公司的杠杆效应就不是简单的累加,而是成倍数扩张了。如: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家民营担保公司——中科志,去年上半年已出现巨亏,而在深圳本土的担保余额为32亿元。可见,担保公司自身的代偿能力,担保公司也蕴藏极大风险。

三、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识别与控制

按照银行监督委员会“2009年小企业贷款的增长速度不得低于全部贷款的增长速度”的工作要求,商业银行更应从多视角识别、评价与控制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一)从非财务因素判断授信风险

无论是COSO报告的“五要素”还是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八要素”理论,都非常强调信息沟通、风险识别与处理。信息充分、透明、及时对风险防范有着重要作用,然而,针对小企业报表与其帐务不相符、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的问题,银行对小企业授信调查时,不仅要看其财务报表,更要通过观察企业生产现场、原材料、有关结算账户资金收付、纳税、用电量、用水量等指标甚至收集各类媒体、各类公告的相关信息,综合了解并分析判断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工商银行XX分行自2007年底逐步从科弘系退出的成功经验就在于细微处发现问题,在财务信息之外发现疑点:一是发现多笔信用证有瑕疵,有的多次撤证或修改信用证时间;二是对短期内获得天文数字4亿元的利润产生怀疑,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作出判断,而不轻信漂亮的报表,致使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

农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曾经对从未打过交道的7家中小企业一举授信2.09亿元[3],主要基于这样的一个基本判断:中小企业不太可能多纳税,它们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往往要好于或等于纳税体现出来的生产经营状况。因此,农行通过“银税通”测算出“企业至少有多好”,从而为信贷决策提供了较为可靠依据。还有的银行根据企业的发展定位及企业的管理理念作出贷与不贷的决策。

(二)重视并建立“与业主面谈”制度

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贷款前的逆向选择与贷款后的道德风险。有的小企业借钱后赚了钱是自己的,亏了本是别人的。有的小企业为了达到利用所借的款项进行投资以获得最大收益的目的,可能会在不对称信息的掩护下,改变资金的用途,从事高风险投资活动或者故意拖欠借款,甚至逃废债务。所以,小企业经营者的品行、素质、信用在授信业务中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贷款的风险。而在小企业融资过程中,银行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小企业则是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因此,银行要充分了解企业、了解业主、真正“了解你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给企业去投资和经营。面谈是一种“信息与沟通”的有效方式,具体可通过与业主面谈,了解该企业所在行业的盈利模式、经营风险;了解经营者的品德与信用、经营思路、发展计划、对风险的认识及应对风险措施等,多渠道、多角度地全面了解企业的信息。

(三)完善小企业客户信用评级制度与担保体系

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必须考虑企业贷款规模小、流转快、周期难以准确测算、逾期可能性相对较高等特点。除小企业客户的财务指标外,将小企业的经营动态、主要负责人的品质素质、资信记录、发展前景等有关因素纳入评级范围,以应对小企业复杂的经营状况及小企业贷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如交通银行借鉴汇丰银行小企业信贷评审模式和经验,建立风险定价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小企业信贷业务采用分级授权个人签批制,设计开发符合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工具“打分卡”,减少坏账风险。

同时,应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担保公司进行评级,并通过监管措施规范其经营,减少担保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积极推动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的发展,以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瓶颈制约。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发展租赁融资、债券融资和以信托、租赁为基础的理财产品,逐步推进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减少贷款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四)完善征信系统,加大失信惩罚力度

信用作为约束经济行为的一种人们应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一旦乏力,就必须借助制度的力量来维系。科弘系等逃废债案例给银行风险控制以警示,也给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提出了高要求。

2005年12月15日,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主要商业银行实现联网运行,2006年6月30日,实现全国范围内所有商业银行联网,2007年底,企业征信系统收录的企业及其他组织数量已经达到1331万家,企业征信系统已成为商业银行了解企业资信、降低信息不对称、防范贷款风险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

目前,应进一步完善小企业征信系统建设与管理,加快推进征信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建设。2005年,银监会办公厅的《关于贯彻落实银监会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导小组第二次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的“六项机制”,其中一条是“中小企业失信披露机制”。应将小企业贷款违约信息,纳入银行业监管部门的违约登记系统中,预防和减少有严重道德风险倾向的不良客户利用银行间的业务竞争而重复借贷或多头骗取银行资金现象的发生。同时,应为小企业授信业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不良信用客户实施“黑名单”制度,加大失信惩罚力度,改善信用环境,构建社会诚信体系。

(五)培养小企业贷款客户经理的风险识别能力

信贷风险的识别,人才是关键。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要减少银行的信贷风险,则对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科弘系案例,有些行退出的同时有的行却进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银行风险预警机制和信贷风险识别的差异。近日工商银行某市分行组织考试,在300多名在职的客户经理中竞聘选拔80名小企业贷款客户经理,并进行培训。一来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有一定规模的小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和产品经理专家队伍,二来为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拓展做准备,培养客户经理们多渠道、多方式了解掌握客户信息的能力及敏锐的洞察力。

(六)实施差异化小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对上市银行来说,其风险管理的目标与银监会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有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要求。如:不良贷款率在理论上要求随着管理加强应逐年下降,但受外部环境、业务拓展的影响,不良贷款率不可能永远是一成不变的,应允许在可容忍的幅度内有一定的起伏。在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中,应根据银监会2006年10月8日发布的《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考虑小企业授信工作的差异性,建立适应小企业贷款的问责考核制度,以体现小企业授信问责和免责的特殊性。制订并实施差异化小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对小企业贷款业务进行独立的成本利润核算、绩效考核和奖励政策等,在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 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