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妙法”巧治肝病

2017-03-14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体内物质能量代谢的中心站。据估计,在肝脏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500种以上。首先它分泌胆汁,帮助消化饮食;它把吸收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供给我们机体能量,让我们能够精力充沛地完成一天的工作;它能贮藏和燃烧体内的脂肪,控制我们的体形;它是脂溶性维生素的贮存器官;它还能够氧化、还原、分解体内的毒素,吞噬不小心吃入体内的细菌,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实验证明,动物在完全摘除肝脏后即使给予相应的治疗,最多也只能生存50多个小时。这说明肝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官。

1 肝的生理功能

肝,阴中之阳脏,魂之处,血之藏,筋之主,其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疏泄指肝对于全身的气机、血液、水道、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宣泄的功能和特性。以保持肝本身功能和其他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肝藏血,指肝具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即“肝主血海”也。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血运畅达、藏血才能保障;反之也只有肝的藏血功能正常,肝血充足,肝木得养,其疏泄始能正常发挥,故前人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肝之藏血,其体为阴,是疏泄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肝本身乃至其他脏腑功能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朱丹溪有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何况阳主动,阴主静,人体常居阳动状态之中,精血、阴气最易耗散。故此示人保护阴精,强调养阴在养生、治疗上的重要性。具体对肝脏而言,肝常行疏泄功能,居阳动状态,肝体精血则易耗散而常虚。

2 肝病种类

常见的肝病有肝炎、肝硬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肝炎主要以慢性肝炎为主,按病因学分为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毒性肝炎、遗传性疾病以及其它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而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最为常见,乙肝病毒是一种世界性传染疾病,据统计全球携带乙肝表面抗原的人数超过2.8亿,中国是乙肝的高发区,目前有现症的慢性乙型肝炎约3000万人。每年国内死于乙肝后肝硬化者有40万人。

3 肝病表现

肝病的表现是很隐晦的,最突出的症状就是疲倦乏力和不思饮食。常见症状有胀痛或不适,恶心,厌油腻,食后胀满或有黄疸,口干,大便或干或溏,小便黄,或有低烧,头昏耳鸣,面色萎黄无华等。如果是肝硬化,除有肝炎的临床表现之外,还有腹水,腹壁血管突出,周身水肿,尿少,肝掌,蜘蛛痣,严重者还可能大出血。为了尽可能早的发生肝病,及时做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发生自己有上述情况,应该先上医院检查乙肝两对半,肝功能,肝脏B超等。

4 肝的病理

养肝者,养肝体也,即滋肝阴养肝血之谓也,肝病以实证居多,故世人治肝每以疏肝理气,清泻肝火等为法,实则养肝之法亦贯穿在肝病治疗的各个阶段。兹从以下方面作一探析,以求正于大方之家。

肝病种类繁多、变化复杂。然分言之:肝气病、肝火病、肝风病可概括肝病之大部。

肝气病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①疏泄功能失常,致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肝血,则肝血不能正常濡养肝及脏腑形窍,可出现肝体亏虚之征,且肝郁日久必损伤人体正气,而肝体不足,虚体气郁自不用言。②疏泄太过,肝气横逆,肝气过旺则必暗耗肝体精血,而致肝体相对不足。至于肝火、肝炎皆是以肝气病为病理基础的,所以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肝体亏虚,而且某些病理改变尚可加重肝体亏虚。如肝经火盛、邪火则可灼伤人体肝阴;风动、肝气过旺亦可暗耗肝之阴血而加重肝体损伤。

5 某些药物应用

疏肝药物,因肝本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故临床对肝气病的治疗,首先采用疏的方法,有时也的确能收到药到病除之功,但是值得提出的是,有很多肝气病会出现疏之不愈或愈疏而病愈甚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肝气病既有郁或逆的表现,又有虚的表现,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此时若再用辛香燥烈、耗气伤阴之品疏导,则会致肝体更虚,郁者更郁,逆者更逆,故清代李冠仙指出:“若夫专用破气,纵一时较快而旋即胀痛,愈发愈重,此粗工之所为,不足以言法也。”如柴胡,古有“柴胡劫肝阴”之说,当慎用之。

苦寒之品化燥伤阴,对肝火病,临床除配疏肝之外,治多以苦寒清泻肝火为主。过去皆认为苦寒易伤阳败胃,实不知苦寒亦可化燥伤阴,故吴鞠通《温病条辨》在温邪入阴而见阴虚征象时,多剔除芩、连等苦寒药物。近人陈立华等在慢迁肝治疗中亦发现久用苦寒清热之品出现饮水多,唇口焦燥起皮、舌红瘦少苔之象,停用苦寒清热解毒之品改为滋阴柔肝的一贯煎则燥象悉除。关于苦寒化燥伤阴,任应秋先生曾解释为:“寒则能缩,气血敛涩,故不能滋润而燥生”。姑且不论此解释是否妥当,但这种临床现象的确存在,显然,肝病过多应用苦寒清热之品必会耗伤肝体。 6 中医肝病治则

从肝脏的生理、病理、临床治疗上分析,可以发现:生理上肝常不足,病理上肝体时虚,而临床治疗上某些药物的应用又有导致肝体亏虚的可能,那么治肝之法究竟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如何来遣方用药呢?古人的经验也许能给人以启示。

6.1 经方“四逆散”:关于它的功能、适应证仁者见仁,然按习用的作用为疏肝解郁、透热。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透解郁热为君,又配以白芍柔肝体、养肝阴,与柴胡一散一收,助其疏肝达邪,而不致升散太过耗伤肝阴。

6.2 和剂局方的“逍遥散”:为疏肝理脾常用方剂,方中仍以柴胡为君,顺其条达之性以疏肝解郁,当归、杭芍、白术、云苓以养血柔肝健脾。在宋代崇尚辛香温燥之品的时代,以平和疏肝药柴胡却配以大剂柔润之药,足可鉴人们对肝体之养的重视。

6.3 痛泻要方:不用辛香温燥行气之品,却以白术健脾补中,佐以杭芍养血平肝,共达养肝疏肝之功,以补养中寓疏泄之意,不疏肝而肝气自舒。

6.4 明代张景岳创柴胡疏肝散:以疏肝理气、和血止痛见长,亦在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气药中佐以杭芍养血柔肝,以免耗伤肝体。吐血多为火胜所致,明代缪希壅在《先醒斋医学方笔记·吐血》中明确提出治吐血三要法:“宜补肝不宜伐肝,经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则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矣”。

6.5 《本草正义》的“芍药”条下:“肝秉刚强之性非借阴液以涵濡之,则暴戾恣睢,一发不可制,当其冲者,实惟脾土先蒙其害,凡心胃痛,腹满痛,胸胁刺痛,支撑胀闷无一非刚木凌脾之病。宋元以来,治此者多尚香燥气药,以刚济刚,气行而通则不痛,补不暂图目前之效。然愈燥而阴愈耗,肝愈横,频发加剧,卒至肝脾之阴两竭,而燥药且不可复施,此行气伐肝,适以变本加厉,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仲景以芍药治腹痛,一以益脾阴而摄纳至阴耗散之气,一以养肝阴而和柔刚木桀傲之威,与行气之药,直折肝家悍气者,截然两途”。

6.6 清代叶桂因于“柴胡劫肝阴”而罕用柴胡,故徐灵胎对此评云:此老一生与柴胡无缘。由此可窥叶桂治肝不崇伐肝而以养肝为要。

6.7 女子以肝为先天,故妇科疾患,尤以月经病常以疏肝为第一要法,然疏肝药物选择在《博青主女科》中可发现:傅山疏肝多首选芍、术、参、芪之类以养中寓疏,即使柴胡非大苦大燥之品亦很少应用。清代陈士铎更深谙此法,世论养肝者莫能及也,如人病心痛,陈氏认为“盖心气之伤,由于肝木之不足,补其肝而心君安其位矣”。药用白芍配以当归养肝平肝,人之诸痛责之肝,亦重用杭芍少佐柴胡以养肝疏肝,养中寓疏,肝气自舒,肝舒则诸痛自愈,肝木之盛,至若泻火,肝有泻青,然有直折火势易于伤正之虚,不如抑治之平和;再如论治“多骨疽”,仍妙用白芍,盖白芍能养肝血、散肝邪、邪去血生则筋舒而病自愈。此类病案在陈氏著作中数不胜言,陈士铎真可谓集历代养肝治法之大成者也。

7 结语

①综合以上论述,可发现养肝之治绝非一家之言,历代医家对养肝之法都非常重视,养肝之法可贯穿于肝病治疗及他病治肝的各个阶段。②目前病毒性肝炎患病率逐渐增加,对其治法每多疏肝解郁,清热泻火解毒;某些情志抑郁类疾病,多首以辛香温燥之品疏肝理气,然而临床治愈率均偏低,故本文从各个角度论述养肝,强调养肝重要性,以期提高肝病的临床治愈率。③本文强调养肝重要性,目的是为了提醒人们对养肝的注意,而绝非执一而偏他,排斥他法。④养肝之法固然重要,然临床应用必须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应用,有是病而用是药法,而不可百病归之于此法,那决非中医辨证论治观点,亦非本文意旨。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