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论文
环境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环境健康相关理论的研究正在不断的深入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论文篇1
当大量细颗粒物浮游在空中,大气能见度就会变小,天空看起来灰蒙蒙的,气象学把这一现象叫做“灰霾天”,而PM2.5正是形成灰霾天气的最大元凶。秋冬交界时节,我国北方地区灰霾天气频发,被称为灰霾“元凶”的细颗粒物(PM2.5)受到空前关注,有关我国现行的空气质量分级标准也引发了一系列热议。
一、关于PM2.5
PM2.5颗粒在空气动力学中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有时候,学者也将PM2.5等同于气溶胶,“所谓的气溶胶、细颗粒物,其实就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简称PM2.5。”
二、PM2.5来源及成分
PM2.5的形成方式有三种:1、直接以固态形式排出的一次粒子;2、在高温状态下以气态形式排出、在烟羽的稀释和冷却过程中凝结成固态的一次可凝结粒子;3、由气态前体污染物通过大气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二次粒子。虽然自然过程也会产生PM2.5,但其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它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厨房烟气。自然来源则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 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PM2.5的来源复杂,成分自然也很复杂。主要成分是元素碳、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 盐、铵盐。其它的常见的成分包括各种金属元素,既有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 富的元素,也有铅、锌、砷、镉、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
三、PM2.5危害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包括呼吸道受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降低肺功能、加重哮喘、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非致命性的心脏病、心肺病患者的过早死。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如果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总的死亡风险就上升4%,得心肺疾病的死亡风险上升6%,得肺癌的死亡风险上升8%。
四、PM2.5监测现状
PM2.5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已纳入监测范围。目前,PM2.5的监测尚无国际标准,而我国至今仍没用着1996年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PM10的监测标准。在环保部近期进行的《标准》修订版中,对于PM2.5仅设置了参考限值。随着污染物数量和类型发生的巨大变化,标准滞后于现实的问题逐渐凸显。2011年11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对外公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日报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将 PM2.5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标准,新的监测项目将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全面实施。2012年1月18日,环保部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将在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开展臭氧和PM2.5(可入肺颗粒物)的监测。中国的PM2.5标准拟于2016年生效。如果仅从标准的数值来看,中国即将发布的新标准已经与WHO过渡期目标-3一致。2012年要在京津冀、长
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五、降低PM2.5的措施
(一)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工业节能减排
遵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合理规划产业园区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引导入区企业间形成投入与产出间的共生网络系统,提高能耗与排放的集约化应用与管理程度。
一是产品项目一体化。按照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产品链的上下游关系,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以产品链上下游关系布局,以产品链上下游关系招商,努力使上游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作为原料继续生产下游新的化工产品,逐步形成区内产品互为原料、互为市场的发展格局,并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二是公用工程一体化。通过综合规划实施,集中建设热电联产、工业气体、污水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液体化学品码头及管廊、天然气管网等公用工程,改变传统的由各企业自建分散的、小规模的配套设施,实现生产配套、废物处理等设施的资源共享。
三是环境保护一体化。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在开发之初就进行了区域环境评估工作,从规划上实现源头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在开发区建立覆盖全区的环境监测系统并与上级有关部门网络互联,实现了企业污水实时监控。规划建设中的危废处置中心,将开发区最大污染源“一固、一液”牢牢控制在手,实现“零排放”。
(二)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推进内涵式降耗
工业节能减排需要通过推进转型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排放,加速从结构降耗向内涵降耗转变。在制定产业布局时,要综合考虑行业企业的单位产出能耗与排污比,综合考虑产业的整体社会效益。
(三)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化应用
在主要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领域制定鼓励性政策,引导企业积极研发节能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设备,对优于相关标准产品的市场开拓,从资金、市场准入、政府采购等多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地方政府也要配合国家出台符合自身产业特征的配套政策,推动企业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二三产融合,实现减排降耗。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进清洁生产。以企业为主体,紧紧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智能及清洁安全发展等重点,通过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对现有企业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条件进行改造,提高先进产能比重。
(四)加强区域部门产业协作,减少生产不稳定因素
加强与气象、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建立跨部门极端天气生产运维预警机制,制定直达重点企业的快速响应预案,减少极端天气对企业正常生产造成的冲击。加强地区合作,遵循减量化原则,联合制定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加强地区产业对接,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合建数据处理中心,将实物资源与能源流转换为信息流,降低对传统物流方式的依赖程度。
环境与健康关系的论文篇2
摘 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人们的生活时时刻刻与环境相关。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怎样创造一个更适合人类的生活环境,如何美化生活环境,使人们结束一天紧张繁忙的工作和学习后,回到家中或到公共场所,身处舒适而健康的生活环境,身心得以充分的放松,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健康得以保障,这一话题在当今社会里正在受到普遍的关注。
关键词:生活 环境 健康
随着科技和工业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恶化,人类疾病种类日新月异,一些新出现的急性传染病(如:SARS,甲型-H1NI等)和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如:心血管病、癌症的等)也因人们生活方式及行为的“不健康”而肆虐起来。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生活环境健康好坏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健康。
生活中的光污染。说到环境污染,人们想到的更多的是流着黑水的河流、工地上传来的机器轰鸣声、烟囱里冒出的黑烟„„但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在公众生产生活环境中普遍存在着另一种污染——“光污染”。这一长期被人们所忽视的环境源有可能成为21世纪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友谊环境“杀手”,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
光污染危害人类健康。医学研究发现,人们长期生活或工作在超过量或不协调的光辐射下,会出现头晕目眩、失眠、心悸和情绪低落等神经衰弱症状。城市中由灯光构成的夜景亮如白昼,与白天的自然光源不同,这些人工光源是非全光谱的照射,会扰乱人们正常的生物钟规律,使人倦乏无力。作为夜生活主要场所的歌舞厅中的光污染危害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使长期在歌舞厅活动和工作的人正
常细胞衰亡,出现血压升高、体温波动、心急燥热等各种不良症状;其中缤纷的彩色光源也会影响人的大脑中枢神经,使这一控制人体活动的“主机”受损。
雪地的强烈反光会导致“雪盲”。紫光灯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阳光中的紫外线,长期照射,会流鼻血、牙齿脱落、白内障,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白血病以及其他癌变。普通的光污染也会造成人眼的角膜和虹膜的伤害,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的发挥,引起视疲劳和视力的急剧下降。眼球的长期受损则会减缓眼睛晶体细胞的更新速度或造成晶体细胞死亡、变异,加速白内障形成和视网膜变性。电视机的光污染也可以使人眼视网膜受刺激,造成眼睛疲劳,在连续看电视几个小时后,人的视力会暂时下降30%。
目前,世界各国的光污染研究均处在起步阶段,光污染的认定尚缺乏相应的了立法和可供参照的环境标准。光污染已日益引起科学家们的重视,他们正在努力研究预防的方法。人们在生活中也应注意防止各种光污染对健康的危害,避免过多过长时间接触光污染,积极创造美好舒适的光环境。
生活中的噪声污染。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也随着产生,噪声污染就是环境污染的一种,已经成为对人类的一大危害。噪声污染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被看成是世界范围内四个主要环境问题。 物理上噪声是声源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在环保的角度上,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休息等的一切声音,都称之为噪声。
噪声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许多危害。噪声除对机体听觉器官产生听力损伤或耳聋作用外,还可以对神经、心血管、内分泌、免疫、消化和生殖系统及心理产生有害影响。在短时间内,强烈噪声可以使人们感到声音刺耳、不适、耳鸣、听力下降、听阈提高,在离开噪声环境数分钟后听力可以完全恢复。较长时间的强烈噪声可使人听力明显下降、听阈明显提高,离开噪声环境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后听力才会恢复,其可能成为噪声性耳聋的前驱信号。如果继续接触强噪声,内耳感受器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器质性病变,听力损伤将不能完全恢复,终致噪声性耳聋。如果突然暴露于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暴震性耳聋。
因为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以致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故噪声除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外,还会给人体其它系统带来危害。由于噪声的作用,会产生头痛、脑胀、耳鸣、失眠、全身疲乏无力以及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长期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与低噪声环境下的情况相比,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2~3倍。可见噪声会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噪声也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
此外,噪声对视觉器官、内分泌机能及胎儿的正常发育等方面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孕妇长期处在超过5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会使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并出现精神紧张和内分泌系统失调。严重的会使血压升高、胎儿缺氧缺血、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流产。而高分贝噪音能损坏胎儿的听觉器官,致使部分区域受到影响。影响大脑的发育,导致儿童智力低下。在高噪声中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一般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诱发一些疾病,但也和个人的体质因素有关,不可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