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共危机教育论文

2017-02-27

公共危机教育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能够提升社会成熟度,增强政府的危机管理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危机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危机教育论文范文一: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共危机教育

摘要:公共危机离我们并不遥远,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出现,造成的危害不可轻视,即使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在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中,危机和灾难在所难免,并与每一个生命息息相关,加强公众的危机教育刻不容缓。

关键词:公共危机;公众;危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85-03

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公众的危机意识往往比较淡薄,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能够提高社会成熟度,有利于获得政府的危机管理的良好效果。所以,政府要通过多种方式使公众增强危机意识,使大众了解各种危机发生的过程,掌握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危机应对能力,提高危机管理技能。

对一个国家而言,社会成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战胜危机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社会成熟度直接关系到政府危机管理的效果。在危机面前,社会成熟度表现为:不害怕危机,努力寻找有效办法应对危机,团结一致克服危机。

日本政府在对公众进行危机教育方面,做得很到位。政府组织编写有关教材,一些政府官员还亲自写书,传播自己的危机管理经验。日本政府还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国民“防灾日”,在每年的这一天,全国都要举行有首相和有关大臣参加的防灾演习,通过全民的防灾训练,提高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

培养公众良好的危机意识,提高应对危机的各种能力,是进行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战胜危机的必要条件,进行危机意识的教育,是一项长期、全面、系统的工程。

一、公共危机教育的重要性

1.公共危机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作用

危机事件往往是在突然间发生的,不仅来势凶猛,而且其危害后果会在很短时间内在空间上迅速、连续地扩散,危机时刻都有被扩大的危险。危机的这种破坏性极大、时间性极强的特点决定了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必须采取非常规的应急措施,常规方法是不适用的,危机意识的教育在与危机作斗争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社会总动员是应急决策得到全面落实的强大后盾。政府和国家高度重视是最大的社会动员。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要迅速作出反应,立即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统一部署工作,组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所有这些是成功处理危机事件的根本保证。

动员社会力量应对突发事件的必要前提是舆论公开。从心理学角度上讲,信息公开有助于使公众建立起理性的心理防线,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判别能力及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如果公众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就无法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准确地判断;如果整个社会信息处在极不对称的状态下,任何一个细小的事件都可能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草”。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时代的特征注定了任何信息都不可能被封锁,当危机来临时,如果公众得不到政府公开、及时、权威的解释,谣言就会被迅速传播,人们心态的失衡会很容易造成集体的恐慌,从而使危机加剧。所以,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无数经验证明,政府通过媒体向公众披露危险信息,不仅不会造成社会性大恐慌,反而会有助于动员所有的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事件。与政府立场一致的全民参与行为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英国的疯牛病、欧洲大陆的二恶英以及美国发生的“9•11”事件,都是在媒体的广泛报道下,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并促发了事件的尽快解决。

2.公共危机教育为处于突发事件中的人们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一般来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处理,主要是事务性的善后工作,如勘探现场、收集证据、科学鉴定、伤亡者的安排处理、追究责任、汲取教训等。二是公共关系的处理,主要是与传播媒体的协调、与当事人及其相关人群的沟通、向主管部门汇报等。这两方面都同等重要,偏颇于任何一方,都会产生不良后果。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第二方面发挥其渗透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等作用。其一,要切实做好公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心理,保持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其二,要充分发挥同舟共济、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其三,要妥善处理善后工作,培养人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的发展,长期的和平、稳定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于突发事件往往缺乏心理准备,当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广大公众普遍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充分显露了民众的觉醒程度、反应速度、处理力度方面的能力还不足。这些事实提醒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要培养人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如果具备了应对突发的灾情、疫情、敌情、战情的各种心理准备,无疑会提高人们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3.公共危机教育能唤起普通民众积极参与危机处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人在考虑问题时,一般不会仅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他往往还要考虑他做出某个行为时其他个人或组织的利益和反应。在一个行为互相作用、个人信誉完全透明和违反契约必将受到社会制裁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全面看待权利和义务,兼顾自己和他人或组织的利益,才能获得长远的、有保障的利益。

4.公共危机教育能监督政府及领导者及时、透明、有效地处理社会危机事件

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公民,能在国家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一方面,及时了解事件,杜绝谣言;另一方面,还会积极配合各种组织和政府机构,承担起自己能够承担的责任和工作,尽可能将灾害和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更重要的一点,在某些组织及少数领导人抛弃公众利益、掩盖真相,企图瞒天过海之时,能及时受到公众的监督和纠正,以防止少数人或少数团体的利益侵犯公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

5.公共危机教育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公共危机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维护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因此,在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沉着应战,妥善处理,积极疏导,促进稳定”的原则。危机意识教育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具有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二,宣传解释工作是公共危机意识教育的途径之一。在出现突发事件之后,及时向公众说明实情是制止谣言、稳定人心的重要举措。不明真相,缺乏对事件性质的正确认识往往会导致公众的猜测和混乱,这是维护稳定之大忌。其三,注重现代新闻媒体的作用是公共危机意识教育的新思路。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是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互通互换的网络灵活、快捷、方便,这些特点是相对封闭的传统新闻媒体无法比拟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新闻的可靠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大量错误信息的传播会引起社会的恐慌,破坏社会的稳定。因此,公共危机教育应当注重现代新闻媒体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它来发布正确的信息,另―方面要关注网络信息并对恶意信息给予及时更正。

二、公共危机教育的主要内容

1.提高对危机的关注意识

(1)全社会对危机要有忧患意识:让公众提高对危机的认识程度,要时刻警惕各种危机的发生,大到社会性的危机,小到个人生活中的危机,时刻都要有提防的意识。

(2)公众对危机要有关注意识:提高公众对各种危机的关心,帮助他们寻找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引以为鉴,及时让公众了解组织及各国政府发布的有关各种危机的信息、政策法规、应对措施等。

(3)政府对危机要有高度的重视意识:政府是应对危机的核心,政府要时时刻刻关注危机,对政府来说危机没有大小之分,小危机也可能引发大危机;危机无轻重之分,局部危机也可能酿成全局性危机。

2.提升应对危机的防范意识

应对危机,重在预防。要及时、充分地掌握各种可能发生危机的信息,积极地做好防范,制定应对的预案,掌握各种防范危机的技能,以备应急之用。

(1)求生的意识与技能:让公众增强自信,培养强大的救生欲望,掌握各种救生技巧。

(2)求助的意识与方法:使公众学会积极寻求援助,解脱困境,掌握求助的基本方法。

(3)自救的意识与技能:让公众学会在各种恶劣的条件下进行自救。

(4)互救的意识与技能:要培养公众互救的意识,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提高社会的凝聚力。

例如:在1995年1月发生的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日本人在危机面前表现出了良好的危机防范意识。地震发生后,关东地区及九州四国地区的医疗队携带医疗药品器械,集中到灾区,迅速并全面展开救治震灾活动,使死伤人数降到最低。

3.提高应对危机的道德意识

危机是对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考验,也是对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检验。在应对危机中,道德的作用、道德的力量是不可轻视的,它往往决定着一个社会应对危机的成败。

(1)应对危机的职业道德:从事危机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敢于面对困难、面对危险,要有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2)应对危机的社会公德:应对危机往往要靠整个社会的力量,整个社会的合作。社会的凝聚力、社会的道德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整个社会团结一致,树立起共同的价值观,共同去克服困难,整个社会才有希望,人类才有希望。所以加强应对危机的社会公德的教育非常重要。

日本民众在阪神大地震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社会公德。一个人毕生甚至几代人的私有财产顷刻间化为乌有,许多人是在睡梦中被惊醒,穿着单衣逃生的,富翁瞬间变成赤贫。当地震发生后,没有看到有任何人在维持秩序,然而,对俯拾即是的财物,没有人去动一动,全都是“视而不见”。至于在混乱中抢劫更是闻所未闻。神户市政当局从未派一个警察上街维持秩序,所有警察及自卫队员都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投入挖掘、抢救埋在废墟中的伤亡者。

4.加强应对危机的科学意识

应对危机必须要有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法。培养公众的科学意识,增强应对危机的科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科学的态度和认识:让公众了解危机中的科学知识,了解危机发生的原因、规律,防止各种封建迷信、谣言扰乱公众视听,增强公众信心,用科学战胜危机。

(2)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让公众掌握科学的方法、技能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整个危机的管理过程和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

5.提高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意识

当危机爆发时,公众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对危机的控制,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1)危机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在平时的危机教育中要加强对公众应对危机的心理承受力的培养,特别是抗打击力、抗受挫力的培养,使公众临危不乱,井然有序。

(2)积极疏导,减少危机的压力。当危机爆发时,政府要积极疏导,以减轻公众的心理压力,恢复社会的信心,积极治疗心理创伤,鼓足勇气,面对困难。

在“9•11”事件发生后的几天中,布什的形象不断出现在电视媒体上,使美国民众感觉到政府正在对危机采取积极的应对行动,同时他的情绪也不断感染着美国民众,使民众的心理从遭受袭击之后的恐惧、悲伤很快转变为对恐怖分子的仇恨和团结抗敌的激情。美国国内的媒体和舆论导向也与政府保持一致,整个国家掀起了爱国主义浪潮。

这对于稳定遭受巨大冲击的民众的心理,恢复社会的正常秩序和民众正常的生活,其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6.培养应对危机的生存能力

这里的生存能力指的是个人在突发事件出现时或紧急状态下保护自己并尽可能对别人施助的能力。

(1)将生存教育列入义务教育中,通过对受难者的帮助和施救从深层次上培养学生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的意识。考虑到我国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灾害事故发生和大量的人员伤亡,应尽快将有关生存教育方面的内容纳入到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以提高我国公民的生存能力。

(2)生存教育不仅仅是学生的事,还应尽快培养各类组织、特别是那些位于公众聚集场所的组织具备一定的危机防范能力,以及危机状态下疏导公众、实施灾害救助的能力。

三、当前公共危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忽视对危机认识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发展势头,或许是出于“报喜不报忧”的心理习惯,从各级领导到普通群众,忧患意识都比较缺乏,总是不喜欢将事情从最坏的方面去设想和准备,在思想上对危机管理也不重视,总是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希望天下无事。常言道,有备才能无患,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势必会造成缺乏敏锐的危机判断能力和处置能力,就不可能做好应急的管理工作。非典的初期传播失控就是很好的例子。

而即使是意识到有可能出现公共危机,制定了应急预案,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但由于不是从心理上真正重视,所以很多预案和措施也往往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并不能够发挥实际作用。例如国家已制定了各种安全防范的制度和措施,不可谓不科学不严密,但是在几乎所有的安全事故现场,都可以看到由于忽视这些制度所造成的灾难。像重庆开县井喷事故,就是因为当地有些领导图省事,不重视管理,对国家的安全生产标准熟视无睹而造成的。

2.危机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

除了危机意识的缺乏之外,现有的很多危机意识的内容也已经很陈旧了,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际发生的事件中如果照此办理,很可能不但不能消灭灾害,反而会受到更大的伤害。例如,告诉人们在遇到火灾时,应该用湿手巾按住口鼻,这在木制建筑物较多的时代是完全适用的,可是在今天的现代化建筑物中有99%以上使用了有机化学等有毒的建筑材料,燃烧时会散发出各种各样的毒气,这些毒气绝大部分是抑制神经的。这是用湿手巾无法抵挡的。所以最保险的方法就是随身携带防毒口罩,在进入公共场所前提前确认好避难出口。

面对越来越现实的越来越多的恐怖主义威胁,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管理者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一现象。许多基层民警往往还遵循着一般刑事案件的常识和经验来对付恐怖活动,这样只会导致延误时机和灾害的扩大化。

3.传统的危机教育存在片面性

传统的危机意识总是认为危机是社会发展不正常的病态现象,是和工作中的重大疏忽有根本的关系,是通过人为的努力完全可以避免的。公共危机就是给政府出难题,尤其是群体性事件,就是捣乱,就是试图和政府对立,本身就是社会不安定因素。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任何的有机体只要是有生命的,自身就一定会有正常的部分,也有病变的部分,这两部分之间应该是不断斗争的,一旦病变的部分在局部或者整体取得优势,就会压制和排挤正常的部分,就会产生危机。了解了这一点,就应该明白,不是说根本不发生各种危机,而是在各种危机爆发以后,能够尽最大可能将它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再进一步就是能够科学地预测到各种危机的爆发,能够将它消灭于无形之中或萌芽之中。

面对危机,应该着眼于主动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危机诚然是毁坏现状的灾害,但是如果处理得好,它又会成为创造新生的契机;危机固然要使人们付出沉重的代价,但是如果处理得好,它会为人们提供更大的补偿。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危机,就是要看到危机的发生对于社会有机体来说,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社会效果。就像人体生病会将一段时间内体内积攒的各种毒素释放出来一样,公共危机的爆发也可以帮助社会将自身的不安定因素释放出来,这样可以减少或者杜绝根本性的、颠覆性的社会危机的爆发,在无意中充当了社会安全的“减压阀”。

不仅如此,应急管理还是政府管理能力在特定时间中的集内体现,从中可以看到政府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高明的政府领导人可以利用这一个契机,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宣传自己的施政纲领,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薛澜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

[2]冯惠玲公共危机启示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3]甘峰日美两国危机管理比较研究――阪神大地震与洛杉矶大地震[J]杭州大学学报,1996(2)

[4]潘光当代国际危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公共危机教育论文范文二:公共危机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探析

摘 要:公共危机教育是指公共危机管理部门在公共危机爆发前,有意识地运用教育手段,创设相应的刺激环境,展示事物的危机因素,以促进社会公众形成危机意识,帮助社会公众掌握预防危机、应对危机、消弭危机的方法和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是公共危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危机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危机忧患意识教育、危机信念教育、危机信任教育和危机公德教育。

关键词:公共危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305-02

公共危机教育是指公共危机管理部门在公共危机爆发前,有意识地运用教育手段,创设相应的刺激环境,展示事物的危机因素,以促进社会公众形成危机意识,帮助社会公众掌握预防危机、应对危机、消弭危机的方法和技能。公共危机教育主要包括危机常识教育、危机应对知识与技能教育、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危机教育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社会预防、应对危机的能力,减少公共危机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公共危机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忧患意识、信念、信任和公德教育。

一、危机忧患意识教育

在忧患意识方面,着力培养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居安思危,对危机有所防备,掌握应对公共危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全体公民需要意识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着公共危机带来的严峻考验。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全面推进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社会思想观念发生着重大调整和深刻变化,尤其是在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种潜在的社会矛盾日益凸现,既有矛盾和问题与新生的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甚至相互激化。中国社会已置身于矛盾凸显和问题频发的风险社会,社会安全公共危机集中爆发。近年来,我国因违法征地拆迁、司法不公、劳动争议、医患纠纷等引发的社会公共危机明显增多。

从自然灾害来看,由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干旱、洪涝、台风等气象灾害,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农作物病虫害等生物灾害,将会越来越多,引发自然公共危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因此,全体公民具有较强的自然灾害意识,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保障公民安全的基本要求。此外,部分公司企业由于缺乏社会责任,只顾眼前利益和企业利润,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等,也常导致交通运输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问题,从而引发事故灾难型公共危机。

利用大众传媒、宣传画册等现代科技手段向公民宣传介绍国内外各个时期的公共危机,让公民充分认识到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危机突发的可能性,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已经成为我们整个国家和个人生活中不得不经常面对的问题。

二、危机信念教育

(一)政府信心是化解危机的基石

无论危机大小,对于地方政府来说,都可能会转危为安,成为提升政府能力和公信度的机会。地方政府一定要有化解危机的信心,积极作为,切勿过度忧虑,提心吊胆。虽然公共危机具有突发性、紧迫性、频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及复杂性等特点,但是随着我国进一步重视培养危机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大支持危机管理理论、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多元化主体的现代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能够减缓、化解风险社会带来的公共危机。地方政府坚定公共危机管理水平的信心,勇于作为、变革创新,才能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做到化危为机。

(二)民众信心是重创美好生活的基石

公共危机事件给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损失,由此产生的恐惧、惊慌、忙乱都是正常现象,但是一些破坏力极大的危机,极易导致心理素质较差的民众在公共危机之后的很长时间仍产生恐惧、惊惶、精神恍惚、注意力不集中、焦虑等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公共危机中,民众不能惊慌失措、悲观绝望、丧失生活信心,消极等待依靠政府和社会团体救助,民众需要相信自己通过公共危机基础知识、情感教育、危机心理干预、能力与素质教育等获得的自救和施救能力,勇敢地面对危机,不恐惧,科学运用所掌握的应对危机的方法和技术,将危机带来的损害减少到最低,坚定可以重创美好生活的信念。

三、危机信任教育

(一)对政府解决危机的信任

公共危机管理中,只有公民和社会团体认可、依赖、信任政府,才能为公共危机管理奠定群众基础。目前,随着政府转型的进一步深化,我国逐渐建成诚信、高效、服务型政府。公民和社会团体需要信任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信任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能够减缓和化解公共危机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信任政府的危机官方报道,以避免轻信一些媒体的不实报道,从而带来的恐慌焦虑等心理障碍。此外,一部分社会安全公共危机,是公民对政府缺乏信任,不断扩大激化社会矛盾所导致的,公民信任政府有利于消弭矛盾,减少社会安全类公共危机的爆发。

(二)对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团体服务社会的信任

公共危机管理中,只有公民信任非政府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奉献服务社会的崇高精神,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参与。一些非政府组织运营效率不高、违规操作等问题,导致公民对非政府组织认同度不高。但是公民不能轻信不良媒体的失实夸张报道,盲目质疑非政府组织的目的,排斥拒绝其所组织的志愿服务、社会捐赠等活动。公共危机管理中,群众作为分散的个体难以形成整体的力量。只有公民信任非政府组织,其才能把分散的个体组织协调起来,形成有效的社会参与,并在组织和协调社会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公民认可度,不断强化公民对其的信任,从而形成公共危机管理的群体力量。

四、危机公德教育 公共危机是对一个国家公民素质及道德水准的集中检验,而公民素质和道德水平也影响着社会应对危机的成败。公德教育是公共危机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培养公民互助利他的公德意识,培养提升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

(一)培养公民互助利他的公德意识

公德意识可以减少人为障碍,成为公共危机管理中重要的精神力量。公共危机管理中,公德意识主要体现在公民的信任、规范、合作、互助、利他的心理与行为中,是人们在更高和更广泛层次上协同与配合的基础。公德意识作为一种理性行为,内在地涵盖了对可能危机的规避,或至少将其降至最低,是社会和谐的内核。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广泛普及与发展公民道德建设,逐步提高公民道德和公民素质,为化解危机提供公共伦理支撑。培养危机管理的执行型和操作型专业人员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拥有牺牲与奉献精神,以利他的职业道德激发了公民战胜危机的勇气和信心。培养公民应对危机的积极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救、互助和利他;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感,能够关注其他组织、个人的利益,坚持集体利益优先;培养公民冷静应对、理性判断公共危机,不盲从、不信谣,不传谣。

(二)培养企业、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

企业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框架内,注重环保、公众利益及社会的长远发展,杜绝片面追求企业利润等主观原因而导致的类似“三鹿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引发的内部危机。另一方面面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外部公共危机,企业应该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可在危机中积极从事捐助慈善福利事业,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仅仅从企业形象塑造这一角度出发。此外,中国企业应将社会责任列入企业经营战略,进行整体筹划。企业不应采取消极防御的策略对待社会责任问题,可根据自身状况设立专项救灾资金,安排专人运作管理基金,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并把社会责任当作长期的责任来做。

非政府组织等社会组织应对公共危机的责任主要包括组织分散协调分散的个体公民,凝聚社会力量;普及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招募培训志愿者,提供规模化应急志愿服务;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研究,为危机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有效对策。非政府组织等社会组织需要健全内部管理机制,杜绝违规操作等问题,严格履行职责,合理利用公民政府赋予的权力,提高有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五、结语

对于公共危机无处不在的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由非常态化变为了常态化的社会生活,加强危机教育刻不容缓,任重而道远。“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国家和政府应高度重视面向全体社会的公共危机教育,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纪新青.3·11日本地震对中国公共危机教育的启示[J].理论界,2011,(6).

[2]瞿萍,王怡.当前我国公共危机教育问题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3).

[3]胡友红.试析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危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0).

[4]赵倩,申健.从突发性公共事件看政府信任建构[J].人民论坛,2011,(10).

[5]白书祥,杜旭宇.宏观社会资本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探析———基于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的分析[J].前沿,2010,(21).

[6]刘家明.国外公共危机教育简述及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2):12.

浅谈公共危机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1.公共危机论文

2.关于公共危机的论文

3.浅谈公共关系学论文

4.浅谈公共危机管理论文

5.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