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相关毕业论文

2017-05-26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它被社会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语言文学相关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汉语言文学相关毕业论文篇1

浅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的要求之下面临着很大的应用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之下,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其专业的应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为题,对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并给出相应的提高对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学科存在于我国的教育当中,加之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汉语言文学的地位呈现走低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的提高没与达到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水平。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数量的增多,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已经是关乎人才培养、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社会现实价值的。

一、汉语言文学介绍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当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是一个十分强大的专业。汉语言专业的人文性与社会科性都比较强,与其它的理工科比较,实用性较弱,也没有明确职业定位,更没有像财务与医学那样专业的针对性。所以,种种特性导致了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较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其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伴随我国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发展而存在,对于记载与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些都是人文性作用,对于其应用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在我国各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当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就是更加全面地认知我国汉语言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将传承我国汉语言文学作为学习指导,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与重视作用。但是,在很多人的观念当中,汉语言文学是精神层面与文化层面注重较多的学科,其存在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培养的也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性是汉语言文学的学生首先要做的事情,了解汉语言文学可以对社会产生的作用与影响,并利用此种影响为自己创造经济利益,以此为基本利足于社会当中。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一个长期存在的教育专业,其应用性低对于专业本身的发展与本专业学生的发展都有着负面影响。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的现实意义主要有几下几点:

第一,顺应社会需求。

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低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经成为了社会、学校与本专业学生的共同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社会最为需要的。而一个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人才必定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分析与使用能力,这是形成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所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是对社会需求的顺应。

第二,顺应教育需求。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实行力度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各大院校都将素质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要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开始做起,要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教育的教学目标。

第三,顺应学科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存在,就证明其对于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因此,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顺应本学科发展规律的表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中,语言文字是其主要的研究对象,而语言与文字的常用性与易性性,决定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开发的必然性。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对策

1、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要加强对社会、学校与本专业联系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来确定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对其进行重新定位。在定位的过程当中,将中文系的应用性作为重点的改革目标。要在原来的汉语言文学体制之上开发更多的相关,使其可以与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完美地结合,提高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社会上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其专业课程应当进行有效地调整,进行专业基础课、方向课与专业选修课的区别。使学生可以根据对自己的定位来有效地进行学习,使自己满足自我社会定位能力的要求。

2、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

教师对于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提高之时,要将双师型老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改革的重点。从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资历来看,大多数老师都具备硕士与博士的资历,但是却缺乏本专业的相关实践经验,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指导水平不高,更不能成功地领导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实践。因此,要提高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要先转变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其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要求教师先到学生未来的就业环境当中进行实习或者与学生一同到社会环境当中进行实践,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另外,教师作引导者,应当鼓励自己的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以此来找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切入点。

3、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基地的打造

所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就是提高本专业人才将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要提高专业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良好的实践基础,为学生打造实践活动进行的平台,使学生通过多样的方式与社会进行接轨,了解未来的社会生存环境。相关的教育部门与学校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学生打造社会模拟基地,使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实践锻炼。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基础的打造与使用也是其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环节,重要的不在于方式,而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为题,对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提高的必要性,以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三点具体建议。希望我国广大相关院校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可以意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对于本专业发展的作用以及对本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勇于探索与创新,致力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钱慧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02)

[3]邵之茜.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2)

汉语言文学相关毕业论文篇2

浅谈汉语言文学与综合素养

摘 要: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词语、句法和传统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的课程,是通过对其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来学习汉语言的主要能力,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具有中国语言功底和写作能力,更是追求各种文字美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种社会制度和经济技术的逐步改变和完善,使得汉语言文学也不断地发展。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是汉语言文学改变的前提,更是时代文学发展和利用的关键。随着经济的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展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文学逐步的繁荣兴盛,各种文学作品涌现而出,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源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追求;综合素养

综合素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标示着一个人在思想、学识、艺术等方面的修习涵养,而一个人的思想、学识、艺术等方面的修习涵养依赖于后天的学习。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源远悠长,是我国先民智慧的表现。文学作品通过对真善美的描写与追求,促进人的综合素养形成与提升。

一、汉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文字的起源,从远古的壁画、岩画发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阶段,是汉语言文字的诞生过程。古人发明了文字以后的最初时期,文字的最初功能是表达、传播人类智力发展后所产生的思想,这种思想远远超乎肢体语言、表情和声音所能表达的思想。它能把各种亲历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述下来,可以使读者再现记述者的所见所闻。这个时期,文字的功能主要是记录、传播思想的工具,它开拓了人类思想交流的广阔天地。近现代以来,文学巨匠们利用文字,撰写出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把人类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述、升华、再创造。极大地开发了人们的思想空间,对人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发挥着巨大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与思想道德素养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我国数以万计的优秀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如此优秀的文化能够起到文化熏陶、文学感染、道德规范的作用。对于历史上或是今朝涌现的伟人,英雄没有一个不是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素养,具有崇高的理想,较常人更加超前的思想素养。同时以克制自己、修正自己为准线,在更高要求自己的前提下待人。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表达了起义英雄的伟大理想,作为该书的作者,他又何尝没有如此之感慨。《史记》作为一部优秀史学、文学巨著,为人类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思维财富,也为后人拟定了更高的道德标准。又如,《论语》蕴涵了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广大的内容中流淌着仁爱精神,给人以道德思想

启迪。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也就有不同的思想道德素养。有的人见义勇为,有的袖手旁观;有的好逸恶劳,有的勤劳肯干。这就说明了人的思想道德素养有不同性质,有不同的表现。各式各样的素养,在总的要求上,却有一个质的规约,那就是向真、善方向发展。文学,是至真至善的天地,只要进入到文学的世界,你就会被其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东西所包裹。不管是文学作品的主题,还是正面的主人公,表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本真,一种至善。文学所追求的真,可以分为两方面进行理解:

(1)客观的真。客观的真,是指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候,多以客观生活为基础,来写作自己的文学作品。客观上的“真”不仅是对客观环境进行如实的描写,也对客观人物的环境进行如实描写。客观的真,就是文学作品环境的真。

(2)内在的真。这多指在叙述人物的心理时,进行真的描写。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品都务求真实而写作,不管这心理是对是错,是否符合逻辑都要求真实的表述出来。内在的真,就是文学作品人物内心的真。

善恶有分,是人在后天养成的品质,而文学则直观地把它表现出来。不管是哪部文学作品,其描写的友善,对善的歌颂,对善的渴求,对善的淋漓尽致的描绘有的时候是用恶来衬托善,此外,用“善”来言善。例如,沈从文的《边城》没有恶人,全是善者,虽然最后结局不好,却把“善”发挥到极点。虽然有全描写善的文学作品,但是不会存在全描写恶的文学作品,“恶”不能独立选材,只有善可以。

人区分“真”“善”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人的后天模仿性很强,文学作品里所表现的至真至善,让拜读过的人所领悟、所接纳,内化成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正如“与圣人交,如入芝兰之室”。那些自主选择的具有人文精神的精彩文学作品,拥有自身的家国情怀等各方面人类优秀文化思想。

三、汉语言文学与学识素养

学好汉语言文学,可以提高学识素养。孔子《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思想家都重视人的求知学习。人的追求知识是本性的需求,有高级的到低级的,有个别、具体的到普遍的、抽象的,最后达到最高的知识。孔子论述中,“文”“学”“习”等都属于求知学习的范畴。由此而推广之,中国人的本性中求学之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自成体系又相当完善的汉语言文学,又正好为如饥似渴的国人以厚重的文化积淀,琳琅满目的文学作品正以其高尚的人文素养满足着国人的精神需求。在充分满足人民大众求学求知的要求后,又以更加坚实的力量去影响千千万万的人类。

如今对于文学书籍的海量阅读可以开阔视野,提高知识能力。知识是智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包括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美学等。学好了语言学概论,就具备了现代汉语和古汉语的系统知识,对了解古人认识自然的过程会有莫大好处。了解汉字史有关知识,学会常用汉字,熟悉汉字简化方案和标点符号使用规则,懂得一定的音韵学和古文学知识,对阅读古代文史书籍会有很大的帮助。精通文章学基本理论,具备了构思写作、阅读欣赏、批评修改、训练考核等基本技能,就能提笔写作,记录心声。有了比较丰富的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知识,熟悉古今中外主要作家和作品,懂得儿童文学、民间文学常识和影视、音乐、美术等艺术知识,就会使视野更开阔,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

四、汉语言文学与艺术素养

人的艺术素养,也就是对美的欣赏素养。音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美,美术作品中蕴含着的美,诗词歌赋中潜藏着的美,如何能够欣赏、品读,和人的艺术素养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明确地指出,人的素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非常重视《诗经》教学,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阐明学习《诗经》的意义和重要作用;他教育学生重《诗经》的文学艺术,文化中领会社会、人生,从而有感而发,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意志形态。“成于乐”和“游于艺”,掌握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自由地运用,获得艺术审美感染,陶冶情操,使心理行为交融统一,观赏和游乐和谐,完成人的礼乐教化的全面的发展。

由事而观之,在中国传统文化愈加成为国家主题,逐步被世界所接受的今天,琴棋书画四艺的光环再次成为众多青少年热捧的对象,如此的潮流正渐渐把汉语言文学叫醒。好的文学素养在个人的学习发展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拥有了深厚的文学积累对于音乐人、作画者来说更加重要。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与下里巴人,无不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汉语言文学的产物。可见,汉语言文学在个人的器乐学习、音乐创作,诗词、歌赋和画作等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的综合素养是后天的修为,其需要对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模仿,而文学则能很好地指导人的“模仿”。素养的模仿,可以是现实的行为方式,也可以是虚拟的行为方式。对于现实的行为方式,其总是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世上没有圣人,圣人这个名词只是给圣人取的客观名字而已,其实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

在此基础上,人模仿的行为方式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偏差。汉语言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代表,是中国长达5000年的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人素养形态的客观沉淀,对国人的综合素养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正视汉语言文学对人素养的作用。尤其在现在异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要规范自己的素养,美化自己的素养,使文学和素养有机地联系起来。

在全民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已成为时代潮流的今天,学习、教育,再教育,已经全面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已是不可争议的发展趋势,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必将被更多的人更多的国家所热捧。人类自身的文学素养将影响着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学识水平和个人的艺术技能水平。个人社会竞争力的大小将会取决于此。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人的修养[M].工人出版社,2008-10.

[2]胡吉成.修辞与言语艺术[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08.

[3]樊星.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08.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